体物肖形 寄情寓理

2021-03-24 10:01吴同和
师道 2021年1期
关键词:孤雁咏梅柳宗元

吴同和

咏物诗,实体描摹而外,须熔铸诗人思想情感;如果只是简单写生拍照,没有深刻思想内容,肯定苍白无力。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1544~1605)《论诗文》认为,咏物诗须“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这就是说,要着重表现事物的“神韵”,既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进一步的要求是,须寄情寓理,有所寄托;或情中有物,或叙中寓理。如此,方可进入刘熙载《艺概》“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之化境。

感遇(其二)

陈子昂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唐代文学家、诗人,幼而聪颖,少而任侠,23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深得武则天赏识,官麟台正字,迁右拾遗。后因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二度从军边塞。解官回乡后,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诬陷,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感遇》是陈子昂感慨身世与时政的组诗,共38首。诗人借咏物叙事,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隐逸远祸的愿望,抒发了身逢乱世的恐惧不安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忧伤。组诗内容充实,形式质朴,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屈赋的比兴手法,一扫六朝浮靡习气,是作者自觉摒弃华丽辞藻,实践其诗歌革新理想的成功范例。方回(1227~1305)《瀛奎律髓》认为:“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兰若生春夏”篇,以兰若自比,隐含了个人际遭,抒发了年华易逝的感慨,透露出壮志难酬的苦情。

香兰杜若,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春夏之时,杜若何灿灿,香兰何青青,红紫青绿,如缎似锦;傲立枝头,冠绝群芳。只可惜,白日向晚,秋风无情,虽柔美娇艳,婀娜多姿,终因岁寒而摇落,以霜降而凋零。真可谓,芳意无限好,奈何天无情啊!

这仅仅是状物吗?殊不知,诗人乃以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以其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自然变化,哀叹自己理想破灭的无奈与必然。“白日晚”“秋风生”,深蕴寒光威迫,美人迟暮之悲;“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叹年华流逝,寓意凄婉深沉,令人不寒而栗。更深层次的感慨是:美兰杜若,岁寒虽必凋零,但来年还有“繁茂”可期;诗人却不然,生命之树,已再无“繁茂”可盼,因而诗情更其悲怆幽凄。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辗转迁徙于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大历初,诗人客旅夔州,乃作《孤雁》,以念群思友。

这是一首孤雁的赞歌。体物曲尽其妙,抒情浓挚真诚,字字状孤雁之形貌,句句表诗人之深情。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悲中有壮,令人感佩。

孤雁品骨清奇,理想高远。为追群寻友,它不饮不啄,不停不息;这分明是诗人执着与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天空高邈浩茫,孤雁与群友相失在“万重云”,何其焦虑,何其迷茫。“一片影”“万重云”,虚实真幻,迥异何甚;路远雁单,觅群何难!此时此刻,“谁怜”其苦呢?“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有如孤雁,流落他乡,形单影只,亲离朋散,天各一方;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一片影”,不就是诗人自况吗?

能找到雁群吗?“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决眦裂目,望断天涯,远去的雁群似在眼前飞行,侣伴的鸣叫如在耳畔回响。“似”“如”者,虚实隐显,万难分辨;正因为如此,孤雁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犹见”“更闻”,海市蜃楼般,虽虚幻,却予孤雁以希望与信心;相信有一天,它能如愿以偿。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孤雁追群寻友的勇毅精神和痛苦劳累的情感,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只知俗客庸夫般纷杂鸣噪,嬉乐玩耍,以求暂得其安。换位思考得知,“孤雁”当然也不懂野鸦的心绪和情感,它只知竭尽全力,不懈的追寻、奋搏、长鸣,直到赶上自己的雁群,融入“人”“一”的行阵。如此,孤雁的形貌精神已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综上,诗人体物肖形,寄情寓理,笔法高超,《孤雁》乃大匠运斤之佳构。诗境亦真亦幻,且虚且实,有情有景,绘声绘色,非常人之可为也!

红 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戚戚无遗芳。

柳宗元遭遇比较特殊。因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永贞元年(805),革新失败,被贬黜,此后屡屡受挫。这年年底,带着一家老小,辗转迤逦,从长安经邵州来到永州。忍辱负重,虎落平阳;形影相吊,悲凄怆然。

唐代的永州,人烟稀少,荒僻索寞,官贪吏虐,经济萧条,气候湿热,民不聊生。柳宗元初到此地,厄运连连:老母弃世,爱女病故,水土不服,身心俱疲。三十几岁的人,未老先衰:行则膝颤,坐则髀痹,齿牙松动,两鬓斑白。虽然如此,春秋十载,勤力劳心,不忘忧患元元,蚤作夜思,致力造福农桑。一方面,他潜心研读诸子百家典籍,博观约取,以为我用,写出了《封建论》《非〈国语〉》《天对》等惊时骇俗之作;一方面,为排解心中郁悒,常同龙兴寺住持重巽和尚参禅悟道,打坐念经;或与老友新朋“放浪形骸,移情幽远”,游历永州奇山异水、野地荒村,释放心中垒块,回归真实自我。因而,“永州八记”、《江雪》《渔翁》等一大批“情同景共,思与境偕”的山水华章,无不凄楚怆怀。

晚清文学家汪森(1653~1726)《韩柳诗选》评柳宗元咏物诗:“短章咏物,简淡高古,都能于古人陈语脱化生新也。”

《红蕉》作于元和三年(808),“脱化生新”,极有特色。

红蕉:形似芭蕉,花色红艳。宋人宋祁(998~1061)《红蕉花赞》称红蕉“叶小而花鲜明可喜”,范成大(1126~1193)《桂海虞衡志》描红蕉:“色正红如榴花荔子,其端各有一点鲜绿,尤可爱。春夏开,至岁寒犹芳。”因其花艳丽动人,后人誉之为“美人蕉”。

首联描花,仅10字,而形貌风骨精神,昭然入目。“晚英”,通常指梅菊等秋冬之花,红蕉因“春夏开,至岁寒犹芳”,故破例入列“晚英”。颔联状其娇小窈窕傲立群芳之态,颂其勇敢无畏超然洒脱之骨。红蕉与梅菊稍有不同,它既可迎寒斗霜,迎风而立,也不乏春夏百花之丰采。“色”“凌”二字,将其美丽的的形貌、勇敢的品格及无畏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脱化生新”,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形象。

颈联转而抒情:“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红蕉属亚热带观赏植物,江南随处可见,北地却视为稀罕之物,因而为“世所重”。“旅人”柳宗元是中原人,时值秋冬,见“远物”如此红艳,怜爱而外,却不由得感叹身世。作为“远物”,他在永州,尽受当政者遗弃,从未为“世所重”;顾影自怜,于是有了“心独伤”的哀叹。

“回晖眺林际,戚戚无遗芳。”秋冬之时,林际群芳消失殆尽,为“世所重”的红蕉,红颜难保;看夕照下的山林,惊异地发现,此前为“世所重”的红蕉正日渐凋枯,落叶簌簌有声,可再也找不到一朵鲜花了。遭人遗弃的“旅人”柳宗元,命运又将如何呢?瞻望前途,不寒而栗啊!

“白发镜中满,青萍匣里寒。何须分物我,都付画图看。”诗人此时尚“未白首”,却早有垂暮之哀。值年末岁残之时,处南国谪贬之地,这一幅肃杀悲凉的画面,实在令诗人“寓感甚切”啊!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晚年曾眼看着亲手制定的新法被废止,虽外示平淡,内心却极其痛楚。贬居江宁之后,作《北陂杏花》,表述了他的心境。

这是一首体物写志的七言绝句,摹状兼申议辩,闲谈巧蕴悲情,表现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性格。

一二句写花开。形杏花临水绽放风姿绰约花影摇曳扑朔迷离之态,抒诗人喜爱陶醉暂得其乐之情。花与影,似一而实二,皆美艳,俱“占春”,同样令人流连忘返,同样予人迩想遐思;如此刻画,虚实相生,点面结合,而诗人虚静恬淡的审美情趣,于此可知矣!“绕”也者,描春水曲折蜿蜒之流势,摹水花相依相伴之柔情,予读者以清婉、柔媚、幽静之审美愉悦。

三四句写花落。扬北陂杏花之品骨,议“作雪”“成尘”之迥异,令人唏嘘不已。花之凋落,有如人之失意:花凋谢,或“作雪”,或“成尘”,外因使然;人失意,或洁身自好,或同流合污,内因可定。作为杏花,纵然被春风吹落,宁可坠入北陂清池,也不愿委身南陌泥淖:因为“作雪”,“绝胜”于“成尘”啊!史载,王安石曾两次拜相,两次罢相,罢相之后,虽退居隐逸,仍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宋史·王安石列传》),摆脱了被“碾成尘”命运。这两句,运思婉转而又态度决绝,借咏杏花表现了他志洁行芳义不可辱的高贵品格。

这首七绝,句句写临水杏花,摹状描绘,议论抒情,起承转合,跌宕有致。而以“绝胜”应“纵被”,铿锵响亮,诗人之高洁品格宛然毕现矣!

梅花绝句(其一)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有一个文化现象,特别引人瞩目:被称为“四君子”的竹梅菊兰,为古今文人雅士人争相讴歌,尤以咏梅诗居多。这是因为,梅花傲雪斗霜,不屈不挠的品格和风骨,深入人心。徜徉古今咏梅诗长廊,品味诗人们各有千秋的佳句华章,的确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

据考证,南北朝何逊(?~518)《咏早梅》是最早写梅花的诗:“免园标物序,惊世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似寒开……”诗人称赞梅花开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风寒;通过对梅花坚贞品质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清高自修的思想情怀。

柳宗元《早梅》,另辟蹊径,新翻杨柳:歌早梅而寓谪意,叹遭际以话凄寒。文辞简朴,刻画疏淡。体物肖形,言此意彼;而早梅傲立风霜形貌与作者心忧天下情怀融为一体矣!

毛泽东钟爱寒梅。“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冬云》),将中国传统文化认定的梅花清高孤洁形象,蜕变而为革命浪漫主义的壮美情怀,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可视为古今“咏梅词”的巅峰之作。比照品咂“寂寞开无主”与“犹有花枝俏”,“无意苦争春”与“俏也不争春”,“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象、境界,以及作者胸襟、情感……深感诗人毛泽东将梅的形象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仰止!

陆放翁酷爱梅花,《卜算子·咏梅》、七律《落梅》等脍炙人口的华章,寄寓了他的这种情感。

与柳宗元的抑郁感伤不同的是,陆游敢想敢说,直抒胸臆。《梅花绝句》作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时陆放翁78岁,闲居山阴。这首诗以清新的情调状写傲然兀立的梅花,发“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奇想,喻指自己坚贞不屈,效忠大宋的操守。全诗大开大合,意味深隽,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不畏强权的精神。梅花不畏寒冽。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坼晓风”,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揣摩品咂,有千万朵腊梅争先恐后竞相绽放之意,且为第三句“化身千亿”做了铺垫:真可谓,一字敲定,意象情感全出矣!“雪堆遍满四山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状写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遍及漫山遍野的美景。意境开阔,予人以万千遐思与联想。

三四两句,诗人设想奇特,极表爱梅之心:“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有什么办法能把自己化身为千亿,让每一枝梅花之前都有一个放翁呢?诗人逸性遄飞,纵横上下,高迈脱俗,出神入化。将其趋梅赏梅的痴情,发挥到了尽致。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化用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但赏梅之痴,情感悲喜有别。柳宗元抱负远大,不甘命运摆布,屡屡进取求助,然屡屡受挫。没奈何,一方面,回归原初,借山水以消遣愁怀;一方面,潜心佛理,寻求解脱。陆放翁则不然。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愿化身千亿,愿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每树梅花之前都有一位陆游。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不但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清·陈衍《宋诗精华录》:“柳州之化身何其苦?此老之化身何其乐?”

前人爱梅,亦有沁香入骨,爱之欲餐之语。爱梅者,或以韵胜,或以格高。放翁所重,在其格。题是梅花,其意在人;咏梅为了咏人,咏人又离不开咏梅。不但写人赏梅之状,还蕴含其立身之德。“化身千亿”,意思是,期盼梅前之“我”,能与雪洁冰清的梅花心相印,意相通,语相结;则其高标上品,跃然纸上矣。此,高格也!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孤雁咏梅柳宗元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次北固山下》:满腹乡恋,付托归雁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字字珠玑?余音袅袅
江雪
天涯游子的象征
咏梅诗
咏梅
6万字的情书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