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故事应用于视障儿童社交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

2021-03-24 10:01陈玉赟
师道 2021年1期
关键词:个案情景社交

陈玉赟

“社交故事疗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教育学者Caro Gray首次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该方法以心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儿童真实生活情景为背景,以社会性行为为基础,用儿童的语言和视角编写故事。通过学习故事,儿童可以获取社交线索,习得社交行为,发展社会能力。

在盲校中发现视障儿童越来越多异常行为出现,其中以语言社交障碍为主要特点。利用社交故事进行社交康复训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但视障儿童视觉讯息缺失,对社交环境信息获取不完全,社交行为问题显得更严峻,如何利用社交故事提高视障儿童社交技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法中的跨行为多基线设计,尝试将社交故事应用于视障儿童社交行为训练,以验证社交故事训练是否有利于视障儿童社交能力的提高。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个案小欣,8岁,全盲,广州市启明(盲人)学校二年级学生。产程正常,除视力缺失外,听力、肢体等身体机能发育正常,无其他慢性疾病。

运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制定)中的分量表《社会交往评估表》进行测评,得知其社会交往发展年龄仅为40个月,严重迟缓。

通过观察,发现个案主动语言较少,经常自言自语,且为无意义语言,声量很大;呼叫她时,需要叫几次或者提高声量她才有反应,但无法做出相应的回应;缺乏交流式语言,条理混乱,声调常会突然尖锐,几乎不能正常与同伴沟通;想要别人的东西,不会顾及他人,直接拿走。

访谈中,小欣的母亲反映,她1岁前发育正常,但1岁断奶后在老家由奶奶养育,发育呈现停滞状态。两岁半后发现问题,接回与爸妈同住。入学前评估语言、行为等发育水平均低于同龄视障儿童。通过前期教育,行走、言语等有了一定的进步,能说简单语句,能简单表达意愿,但社会交往能力存在严重问题。

通过测试、观察和访谈发现,个案社会交往能力低,明显落后于同龄视障儿童。因此,研究者尝试通过社交故事来帮助个案学习交往、沟通、社会行为规范等社会交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交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社交故事学习

1. 确定学习主题和目标

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甄选了三种社交问题,确定了社交故事学习的主题和目标(见表1)。

2. 编写社交故事

针对社交故事的主题和目标,编写相应的社交故事。从个案视角出发,以第一人称细致分解该社交场景,完整呈现正确社交行为。每个社交故事的编写通过初编、复编、定稿三阶段进行:首先,由老师根据个案的接受能力和社交故事主题初步编写社交故事;然后让个案朗读,进行修改和调整,以适合个案理解和学习,在训练中如个案有进步或变化,再进行调整完善;最后,进行正式学习,定稿根据实际社交情景会有相应调整。

3. 学习社交故事

由于个案缺乏视觉信息,但盲文和听觉都不错,所以以文字(盲文)和语音呈现社交故事进行学习。首先,和个案一起朗读社交故事,整体理解故事的概况。然后,听故事录音,分句学习,目的是让个案更细致认知和理解该社交情景。最后,故事内容熟悉之后,模拟故事情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学习。

4. 在真实情景中训练

学习社交故事,最终目的是回归真实社会交往中,因此学习社交故事之后,还需要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训练,让社交故事中的技能融入个案认知体系。在这一环节,研究者联合了家长,首先让家长也学习相关的社交故事。在学校和家庭,同时进行情景训练,当实际情景出现时,就会提示个案相应的社交故事,让她进行训练,在生活真实情景中进行学习。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实验开始后,由观察者根据个案目标行为的出现次数进行原始数据记录,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经分析数据、观察及家长反馈,发现个案三个目标行为均有明显提高。通过社交故事学习,个案的社交互动回应行为有明显提升,且撤销后行为水平虽有下降但很快就回升,并能保持平稳发展,说明该行为个案已掌握并在后续生活中进行自我学习,能在社交情景中应用和迁移,使知识内化而行为表现稳定。呈现平稳上升,可见其与他人沟通时尖锐怪叫行为正在不断改善,据后续观察,这一行为的改善让个案逐渐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肯定,加强了学习意愿和促进了知识迁移和内化,后续撤销了社交故事的学习,行为也没有消退,并持续上升。拿别人的东西要先询问这一社会规则方面,社交故事学习期间呈现上升状态,但撤退后呈现下降状态,可能社会规则是社会交往的更高层次,对个案来说比较难,但学习期间良好行为还是出现了,如何维持,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和研究。

三、讨论与建议

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习氛围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

杜志强等研究者指出,社交故事须以自闭症儿童能理解的语言说明与此情境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可见,社交故事必须句子简单,句式简明扼要,内容形象易懂,学习起来快捷,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专注力,比较符合年纪较小的儿童学习,特别是注意力集中有困难的儿童。

本研究中的个案就是注意力非常难集中,学习时间一长,她就无法自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转圈玩耍,自言自语或怪叫。因此,此次案例中简单易懂又短小精悍的社交故事正好符合她的成长需要和学习心理,学习起来非常愉快,学习氛围良好,效果也好。

(二)素材能提供学习的榜样

社交故事的结构严谨规范,先用描述句陈述情景,指导句指引正确行为,最后表达自我感受体会。可见整个故事素材有很明显的规范性,具有学习榜样性,使教育过程更有趣更顺畅。社交故事的内容符合个案社会性行为的需要和发展,“是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社会性行为,配合学生的生活情景编写成故事,由故事学习从情境中获取重要线索及表现适当的社会性行为”。

个案全盲,缺失视觉信息让她难以通过观察他人来模仿学习,而她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一些怪异行为,让同伴产生反感和抵触。社交故事的学习和演绎,恰恰给予她规范的学习素材和正面的学习榜样,能有效促进她社交技能的提高。

(三)操作过程有利于融入真实情景学习

社交故事的学习先是故事文案的学习,再到模拟情景,最后融入真实情景学习,有利于学习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石晓辉在研究中发现,运用社交故事进行问题行为干预,无须使用者接受过多的培训,在家庭和学校均可使用。因此本次研究与家庭合作形成合力,让学习从课堂迁移到生活。

由于个案1岁后转换了生活环境,老人家因为她眼睛问题更加怜爱,什么事情都包办,同时也不愿意让她与人接触,导致她缺乏学习社交活动的真实情景,从而影响她有意义语言的发展,难以掌握正确的社交技能,不懂社会交往的规范,常常不知道该如何与别人交往……久而久之,同伴都不愿意与她相处,社交真实情景更加缺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过社交故事的演绎和学习,教育者有意识地给她创造了更多真实的社交情景,从学校到家庭,让她在全方位的社交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社交知识。

综上所述,社交故事学习对视障儿童社交互动中的回应、自我调控声调声量和想拿别人东西前先询问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社交故事學习氛围符合视障儿童学习心理,为视障儿童学习社交技能提供良好的榜样依据,有利于融入真实情景中学习,实现知识迁移和内化。因此,社交故事学习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学手段。

(作者单位:广州市启明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个案情景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楼梯间 要小心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轻松模仿,开口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