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欺凌中同伴支持的积极作用及提升策略

2021-03-25 00:58马旭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者同伴个体

马旭

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旨在以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建立安全的校园环境。欺凌严重困扰着校园安全,受到其隐蔽性和复杂性的影响,一时难以杜绝,因而需要教育者提升认识,防微杜渐。

一、校园欺凌与社会支持的概念

(一)校园欺凌

与一般冲突或嬉笑打闹不同,欺凌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和主观故意性,是长期存在的暴力行为。在欺凌行为中,欺凌者对受欺凌者从身体、心理上连续反复施加痛苦,常见的欺凌类型有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等。其中,中学生面临的更多是言语欺凌,包括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外号、恐吓威胁等言语行为,以及与其常伴随的关系欺凌,即利用同伴关系进行欺凌,使被欺凌者被排挤出团体之外。另外,随着网络的逐渐发达,使用电子媒体表达对同伴的蓄意敌对行为也屡见不鲜。

欺凌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欺凌者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造成极大破坏和恶劣影响。而被欺凌者则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自杀信念等内化问题行为,也可能产生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化问题行为,如逃学、盗窃、攻击等。值得关注的是,两个角色随时可能发生相互转变。某一事件的欺凌者可能在另一事件中成为弱势一方,遭受欺凌,变成被欺凌者;被欺凌者可能将自己所受的欺凌发泄在其他弱势方,实施欺凌,成为欺凌者。

(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青少年能够体会到社会支持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被尊重和爱的需要。中学生处于自我认知逐渐完善的时期,期待自己得到外界的承认,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这会使其充满信心,体验到自我价值。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其生存的环境建立着复杂的社交网络关系。家庭、学校、同伴构成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欺凌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被欺凌者需要通过社会支持抵御欺凌行为对自身的破坏性影响。团结被欺凌者周围的支持力量,将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欺凌的社会支持应以被欺凌者为中心,从其周围的个人和组织交往中挖掘更多支持力量,使被欺凌者在欺凌发生引起的心理应激状态下维持个体积极的身心状态,更大程度上免受伤害困扰。

二、欺凌行为中同伴支持的重要性

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探索期,自我意识觉醒,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转而增强了同伴依赖。同伴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被欺凌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被欺凌者的心理建设

当学生遭遇突发事件时,来自同伴情感上、精神上的有力支持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抵御外界的干扰与冲突,减缓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建立安全感,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概念、促进人格发展。

(二)降低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可能具有一些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欺凌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精神质倾向,自尊心极强,易急躁和发怒;而被欺凌者通常比较内向,有较强的自卑感,而且情绪不稳定。通过加强同学间有效交往,个体能够扩大人际基础,增强心理资本,避免成为欺凌行为的参与者。正向的同伴支持不仅能够提供学生个体自我形成所需的认可与情感支持,还能够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够促使学生提升个人社交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欺凌发生前尽可能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对被欺凌者提供支持

在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中,支持性同伴成为保护者,他们尽可能维护被欺凌者免受过多伤害。“告诉老师”和“上前制止”是校园欺凌进行时,同伴支持的主要表达方式。前者同伴通过借助外界力量对受欺凌者进行支持,是观念上的支持行为;后者则是同伴依靠自身力量对受欺凌者提供支持,是行动上的支持行为。相比前者,后者更为直接,受欺凌者感受到的支持力度也更强。

(四)提供证据

对于经历欺凌事件后的学生而言,同伴支持能够在事后调查时,增加澄清真相的可能性,还原事件原委,这对被欺凌者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应警惕群体中不良的同伴带来的恶性影响。在关注欺凌行为的过程中,教育者对所管理的群体成员应进行一定的教育与引导,及时对不良的同伴关系进行适度干预,增加正向影响,使其逐步从不良向良好的方向转变。

三、提升积极同伴支持的策略

(一)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中加强同伴关系

积极的同伴关系对欺凌行为中参与者的身心恢复和意志力增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教育者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班会、午检、心理健康节等场合传达同学间有爱互助的理念,创设朗诵会、辩论赛、体育节等集体活动场景,倡导同学间积极团结合作,加强学生间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以及学会包容与接纳生活中的他人。

其次,教育者还要对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进行系统有效的方法性指导,促进学生养成同伴间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学校应组织各类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例如:博物馆志愿者讲解、社会志愿活动、孤儿院养老院献爱心活动等,使学生在正能量的活动中,增强与主流群体同伴的积极互动,并提升学生的自尊感与责任感。

(二)在校园中创设健康的人际场

积极的人际交往满足了个体与他人尊重与爱的心理需要,以及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的社交需要。教育者应通过增强集體中的个人力量对他人施加正向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教育者可以利用学生互帮活动,使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增进了解,减少认知差异,形成正向的群体合力。例如,在班级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帮助内向、自卑的同学尽快融入集体;或者通过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促使有需要的个体在团体情境下的人际交互作用,体察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当群体中每个人都为他人提供心理能量,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通过人际交往,帮助他人渡过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为可能处于被欺凌状态的同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在家庭中创设宽松的社交环境

部分中学生家长囿于学业压力及不良的教养方式等因素,暴力干涉子女的正常社交,导致其与同伴隔离,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在适当把控交友范围的前提下,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交友自由,让其能够自然且充分地结交同伴,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朋友相处,体察同伴支持的力量。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教育者同伴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寻找失散的同伴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落地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