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 “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教育课程

2021-03-25 00:58王英杰王思文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匠心劳动评价

王英杰 王思文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中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完全展现出劳动综合育人的作用。”小学劳动教育要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依托校本资源,突破空间局限,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为此,我校利用正在开展的 STEAM 项目(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将劳动教育与绳韵文化有机融合,开展了“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勤奋、努力、拼搏、创新的劳动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整体提升。

“绳创匠心”劳动课程是以 STEAM 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进行的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对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项目以“灯的世界”为主题,进行一系列全方位的探索实践活动,达到“五育融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此项目归属于“五彩绳韵”课程中的“以绳慧劳”个性化课程,以绳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动手创作的乐趣,使其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一、“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教育课程的理念与模式

(一)价值探析:“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课程实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执行项目的教学方法,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思考、选择并提出一个项目构思,通过体验、实践、展示等多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将劳动任务设置成需要策划和实施的项目,指导学生去完成,这就是我们的“项目式劳动教育”。“项目式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劳动项目中参与体验和实践,还能让学生学习策划、分工、找窍门、提效率,以增强劳动任务的挑战性,进而发挥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多重价值。

“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教育课程,采用项目学习方式,以绳为载体,将STEAM学习的方式运用到劳动教育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而且融合自然科学、人文艺术、道德教育于一体,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在劳动项目实践中,学生自觉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拓宽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体验劳动、掌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使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以绳为媒的“项目式劳动教育”,对部分学科的核心知识进行认知与重构,让其在劳动中更有意义。

“绳韵STEAM+绳创匠心”项目式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包含以绳为物质载体的绳编课程、绳物创意课程、绳的实验与探究等学校劳动课程,还包含了以绳韵为精神载体的亲子义工、职业体验、研学实践等社会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意,不断探究;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行动准则:“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模式

本研究以STEAM教育思想落地劳动教育的实际问题为起点,将STEAM 教育思想和劳动教育的结合当成目标,完成基于实际情境的劳动教育项目学习,使STEAM教育思想彻底融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项目学习框架的搭建是对STEAM教育实践范式新的实验,展示了劳动教育的跨学科性; 同时也可以构建劳动课程和多门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促使STEAM教育思想与劳动教育的充分结合。

1. “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教育项目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结合国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三类: 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见图1)

家庭劳动是指在家庭开展的各项劳动实践,分别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的事情一起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书包、整理书桌等;大家的事情一起做,如扫地拖地、收拾碗筷、刷碗做饭、垃圾分类等;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如帮助父母洗衣服、帮助父母收拾房间等。

学校劳动主要是以绳为媒开展的各项劳动课程,包括绳编课程、绳物创意课程、绳的实验与探究课程。绳编课程主要是指以绳为原材料进行各类手工编织;绳物创意课程主要是指以绳和其他器材结合在一起开展的创意发明;绳的实验与探究是以绳为媒介开展的科学实验探究等。

社会劳动是学生走到社会开展的各种劳动活动,包括亲子义工、职业体验、研学实践等活动。亲子义工是指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社会上开展的奉献类服务;职业体验是指孩子到父母的工作岗位或者其他职业岗位去体验不同工作;研学实践是指学生走到社会参加各种参观、学习、探究性的劳动。

2. “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教育项目课程模式

“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教育项目课程模式,采用“一定、二研、三创、四操、五论、六评”六步走的模式。

“一定”,即确定自己的课程目标,不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在课程实践中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二研”,即通过信息技术等多媒体手段或查阅、调研等途径,搜集资料,整理储存,为劳动项目的实践做好铺垫;“三创”,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推理逻辑等设计自己的劳动方案;“四操”,在方案设定的基础上,开始具体的劳动操作,进行实践层面的操作;“五论”,交流反馈,系统分析劳动成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六評”,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元主体和多种角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劳动的兴趣进行激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判断。

3. “绳韵STEAM+绳创匠心”劳动教育项目课程的评价

在项目式劳动课程的评价上,学校以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在定性与定量、形成性和终结性、自我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坚持遵循评价实施一体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量化易操作等四个原则。

(1)凸显主体,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此外,劳动教育课程还鼓励学生的同伴、家长、教师、社会人士,从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创新等多方面参与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使其逐步形成主动、自觉劳动的意识。

(2)关注过程,深化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不是结论性评价,而是一种关注劳动全程的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助推学生深化劳动体验。例如,创新类课程“农具设计师”,要求学生在种植体验中发现农具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劳动效率。教师设计了评价表,评价指标既包括熟练使用农具、发现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尝试动手改进等,还包括观察、合作、沟通、记录、动手等。在评价表的引导下,学生自觉掌握锄头、剪刀、镰刀等农具的使用技能,并发现“成人使用的锄头柄太长,使不上劲”“家用剪刀剪带枝的桑叶困难”等问题,随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方案。学生经历了农具改进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合作,在管理中学会高效,在改进中学会沟通,在创新中学会思考。由此,学生的劳动过程得到及时评价与强化。

(3)重视应用,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应当强调“活学活用”,将技能习得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以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例如,学生在剪纸体验馆学习了剪纸的技能,教师鼓励他们将剪纸作品送到社区,为美化社区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又如,教师鼓励学习刺绣课程的学生在同伴扣子掉落时或衣服扯破时,运用课程学习获得的技能帮助他人钉上扣子、补好衣服。

二、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案例:“STEAM+灯的世界”

(一)“STEAM+灯的世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意图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STEAM劳动教育课程是以其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进行的多学科融合。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案例是围绕“灯的世界”进行一系列全方位的探索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动手创作的乐趣,使其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二)“STEAM+灯的世界”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目标

1.学科目标

在探究灯具构造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了解电灯的由来,学习电路连接、灯具制作的基本原理,结合所查阅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灯具相关的发明制作。根据活动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计划,体会劳动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2. “STEAM+灯的世界”学习目标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物理电路方面的知识,并将灯具进行艺术化的创作,通过一定的计算将这些知识准确地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解决问题、沟通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等。

3.“五育融合”素养目标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创新,充分考虑到作品的现实意义,既关注作品的创意性,又凸显作品的实效性;能够条理清晰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同伴互助交流,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STEAM+灯的世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量规(见表1)

(四)学程设计(见图2)

(五)“绳韵STEAM+灯的世界”项目学习的实施

1.模块一:走进“灯的世界”

(1)学习任务

了解灯的发展史,如人类古时候是用什么来照明的,是不是人类一产生就有灯,什么时候产生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等等;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包括上网调查、图书馆查阅、普通寻访等;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上台交流。

(2)“STEAM+”模块评价要点

了解世界上的光源有哪些;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等途径,了解电灯的起源及发展;能用讲故事的方式和大家交流分享。

(3)学习成果

一是了解光源的种類。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光源的种类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二是确定研究主题。电灯发展史是怎样的,它发光的原理又是什么。

2.模块二:探索灯的奥妙

(1)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交流材料,沟通想法;制订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电池、导线若干、灯丝、小灯泡等)制订实验方案。

(2)“STEAM+”模块评价要点

学生能说出灯泡亮起来需要哪些条件;能动手操作,利用基本材料让灯泡亮起来。

(3)学习成果

一是探究电灯发亮的条件。首先有电源、导线、开关(组成串联电路),其次要满足条件(电路闭合, 供电电压等于灯泡额定电压)。二是动手操作让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利用电池、导线、灯丝、小灯泡等基本材料让灯泡亮起来。

3.模块三:我的创意展示台

(1)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明确结构,创意设计,交流展示。

(2)“STEAM+”模块评价要点

学生能根据台灯的构成,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台灯,以灯为主题进行班级环境的布置,设计班级的灯光秀。

(3)学习成果

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明确台灯的构造;通过设计、制作,美化自己的台灯。

(六)表现性评价(见表2)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匠心劳动评价
三十载坚守匠心传承“非遗”名菜
姚建萍:始于初心,臻于匠心,成于决心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老艺人的匠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