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25 00:58王冬阳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动手劳动探究

王冬阳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以IB课程体系为主的小学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中,我校以劳动技术教育为抓手,探索“五育”融合新途径,通过动手实践和创新探究等方式,将劳技的理念和应用贯穿在课程和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一、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拓展

国际课程是指国际学校开设的,面向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统一理念、统一标准的课程,目前比较主流的有IB、AP、A—Level等。其中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由1968年成立的国际文凭组织(IBO)设立,在全球100多个国家4000多所学校使用。IB设置了面向年龄层次从3~19岁学生的三种高质量课程,其中小学项目称为IB—PYP,其目标是培养善于思考、知识渊博、关心他人、积极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并致力于建设更美好、更和平世界的终身学习者。

(一)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一致

IB—PYP课程虽然与国内小学课程体系差异较大,但是它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劳动教育为例,中小学应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五育”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IB—PYP课程秉持全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的十大品质,目的促使学习者在智力、个人发展、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综合发展,其中劳动作为人的社会基本属性受到高度重视。又如,国内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动手实践为主,通过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强调劳动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而行动与服务,也一直是IB社区的共同价值观,这一理念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社区所见都能够应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服务体验则提供了应用概念、技能和知识的机会。

(二)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目标融合

IB—PYP课程中最具特色的当数UOI,即“探究单元”,课程开展都是在“六大超学科主题”统领下,围绕“五大要素”,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的核心知识融为一体,以世界为教材,以问题为导入,以概念为驱动,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手脑并用,开展超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探究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通过思维训练和动手实践两种主要方式开展。例如,科学探究课3月份的课程在东北育才学校生态科普基地开展。学生不仅知道了选土、择种、插苗的步骤,还懂得了浇水的技巧,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

由于IB—PYP课程强调本土化应用,在学术课程内容和深度要求上,我们可以保持与国家要求同步,即学生在项目中是学习IB框架和国家课标要求的融合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在最大限度地体现IB理念的同时,将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定位为“动手探究+生活实践”,在IB课程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及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抓手融合多种育人目标,为理论实践和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创新实施

与其他课程相比,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操作性特色,最终落脚点在于劳动观念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找到实践的抓手,同时着眼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育人,才能打破劳动教育缺乏场地和内容匮乏的困境。

(一)设置丰富的劳动课程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学校以IB—PYP课程为依托,充分利用IB课程的跨学科优势,搭建多元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实现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等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在拓展课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整合课程资源,以必修课、选修课及社团课程为载体,开设木工、家政、编织、设计、创意手工等11门劳动类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劳动技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小学低年段侧重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开设家政、创意手工、陶藝等课程;高年段侧重较为复杂的劳动技能培养,开设如篆刻、编织、乐高等课程。

其次,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元素,在UOI、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中,都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提供劳动体验。在每个单元的总结性评估、小学毕业展中,学生将通过制作新型交通工具、搭建海底世界、3D打印等方式,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用劳动增长智慧、以劳动激发创新。

(二)开展深入的探究实践

在实验、考察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实现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的养成常态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发现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超学科探究循环,分为激发求知欲、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做出结论、继续研究、反馈和行动六个步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每一个小循环持续一个学年,六个学年完成一个大循环。比如,在“探究人体的各大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这一主题下,孩子们使用吸管、塑料袋等可循环材料,与家长合作设计了呼吸系统模型。这些实践探究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

(三)拓展积极的社区合作

劳动教育中,学校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积极拓展社区合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家庭、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形成共识,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

首先,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评估者。国际课程强调家长是学习者社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学校组织家长利用自身特长,走进教室,教孩子如何制作比萨、包粽子等,帮助孩子在实践中习得技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家庭劳动体验,开展“居家小厨神”“整理小达人”“培育小豆苗”等活动。在这个“加长假期”中,家长作为指导者和评估者,帮助孩子掌握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促进家庭关系的同时,落实劳动教育目标。

其次,让社会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更加强调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的基础上亲历亲为。因此,我们将劳动教育课堂延伸至校外消防大队、科技馆等场所,开展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职业体验、公益活动、义务服务活动、研学等相关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传统剪纸、糖人、中国结等老手艺引进校园,激发学生动手兴趣,将文化与劳动相结合。

总之,通过一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在劳动中找到乐趣,习得必要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体会到了劳动不分贵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意义。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动手劳动探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动手动脑多快乐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