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疫病预防思想探析

2021-03-25 13:16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温病瘟疫正气

魏 岩,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疫病是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的一类疾病[1],在古代文献中,疫与瘟的含义相同,《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病也。”《温疫论》指出:“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辞源》中提到“瘟,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传染病。” 瘟疫不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还制约了社会发展,甚至国家的灭亡[2]。古代人民在同疫病抗争的过程中,中医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代中医人敢于担当,勤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学术理论和大量的临床经验,其中预防思想,是中医学疫病防治的精髓。早在《周易·下经·既济卦》中就有“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认识,我国第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也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在我国历朝历代疫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中国古代数千年的疫病防治史中,总结凝练古人疫病预防思想和具体手段方法,能够为现代各种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提供中医思路及可靠借鉴。

1 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对于疫病的记载较多,无论是《史记》《汉书》等史学资料,还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文献,均有关于“大疫”“疫疠”“疾疫”的详细记载[3],不但对疫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有较多记载,在疫病预防方面也有具体措施及预防原则的提出。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书中记载了有关的地理学、民俗学、科学史、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4],其中就有“疫”“蛊”“疠”“劳”“瘅”“疟”“瘕”等关于疫病的记载[5]。

在疫病预防方面,记录了食用箴鱼、珠鳖鱼可以预防疫疾。如“东山经”的“东次一经”中记载:“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儵,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即食用箴鱼就不会染上疫疾即瘟疫。“东山经”的“东次二经”中记载:“其中多珠鳖鱼……其味酸甘,食之无疠。”记录了珠鳖鱼的肉味酸中带甜,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染上瘟疫。在“东山经”“东次四经”中有关于食用植物预防疫病的相关记载,如“有木焉……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即食用了如枣的树木果实也可预防疟疾。同时在治“疟”“疠”多取酸甘之品,佩带熏草治疗疫病等方法,对于现在疫病防治有着重要的启示[6]。

而此时代的中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已有关于疫病的病因病机、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疫病的防治等内容的记载。在疫病预防上,《素问遗篇·刺法论篇》提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人体正气在疫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机体正气旺盛,则可以抵御疫毒病邪侵袭;避其毒气就是要远离传染源,避免疫病的传播和流行。“正气存内”和“避其毒气”也成为一直以来中医疫病预防的重要原则[7],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多有所发挥,成为千百年来中医学治疫、防疫的指导思想。同时《内经》在固护正气方面也提出了调畅情志、顺应自然等重要原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人要保持性情舒畅,使正气旺盛,防止疾病发生。

张仲景针对东汉末年疫病肆虐流行的具体状况,在《伤寒杂病论》中真实详尽的记述当时防治疫病的情况,阐述疫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重要著作,书中所创的很多方剂如白虎汤、三承气汤等,被后世疫病学家广泛应用,对疫病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8]。在疫病预防上,仲景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观点,将“养慎”作为疫病预防的重要措施,做到“五脏元真通畅”,养护正气,则可健康。

2 两晋隋唐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而人口大规模迁移,加之水灾、旱灾等极端气候发生,使得这一时期的疫病频发,疫灾频度约为21%[9],比先秦两汉和之后的隋唐五代都要严重。关于疫病的认识散在一些医学著作中,并且在疫病预防方面提出许多有效方药,用药途径上有内服、外敷、鼻吸、佩戴、烧熏等。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主要论述了内外各科常见急性病症的诊治方法,尤对急性传染病多有阐发[10]。书中最早记录了天花这类传染病的症状及治疗。书中指出,天花表现为“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 呼为虏疮”。治疗上“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若酒渍弥好,但痛难忍。其余治犹依伤寒法……用地黄黑膏亦好。”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许多疫病的预防方药,用药途径形式多样,如内服药物,用“大黄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杏仁三十枚,芒硝五合,黄芩一两,巴豆二十粒(熬)。捣,蜜丸和如大豆,服三丸,当利毒。”且“家人视病者,亦可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即内服药物可以预防疫病;还有药物外用预防疫病,如“川芎、白芷、藁本三味等分治下筛,纳(米)粉中以涂粉于身”;“太乙流金方,……捣为散,三角绛囊贮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断温病令不相染……又方,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可见,当时人们对疫病的预防做过很多种尝试,这些通过佩戴或悬挂香囊、艾灸烧熏等来预防疫病的方式[11],对现代传染病的预防仍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系统地总结了唐朝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收录许多已佚之方,书中对疫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用药等均有详细论述[12]。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疫病预防思想,注重温疫的预防,指出“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在预防中注重药物及艾灸的作用[13]。同时疫病预防中,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如“夫霍乱之为病,皆因饮食。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须煮。”

在药物预防方面,《千金要方》中专列了36首辟温方,在用药途径上有内服丸剂,如以赤小豆、鬼箭羽、鬼臼、丹砂、雄黄,“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断温疫转相染着,乃至灭门”;有口服屠苏酒“辟温气”;有烧熏药物,如用太乙流金散“放庭中烧之,温患者亦烧熏之”;有用药物涂抹方,“雄黄(五两)朱砂、菖蒲、鬼臼(各二两),上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以“辟温气”;有煮汤浴之药物,如“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亦有既可做成香囊佩戴,又可纳鼻,还可以病时酒服,如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的赤散,“置绛囊中带之,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14]。这些记载详细且灵活多样的用药方法,为现今疫病预防启发了思路。

3 宋金元时期

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宋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医学也得到了较迅速发展,因此这个时期疫病发生的相对较少,且政府成立了国家药局、太医局、惠民局等多个医疗机构,开启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疫病防治体系,不仅进行防疫药物的研发与制造,还对防止传染病的传染和传播采取了隔离与治疗、病尸的掩埋与火化等有效措施,为疫病预防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在平时也比较注重预防,将预防疫病流行的药方传印成册供民众参考。在这个时期,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开展疫病防治工作,预防思想已深入民心[15]。

4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疫病爆发的顶峰时期,其疫灾频度高达33%[9]。这一时期中医疫病理论较之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以吴又可、戴天章、杨栗山等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和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代表温病学派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中医疫病理论的完善,同时也为疫病的治疗和预防提出了许多较为有效的内服方药和外治方法。

明末清初吴又可的《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疫病专书,指明瘟疫是自然界中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称之为“疠气”,是对疫病致病因素的一大创见。吴又可在书中提出异气自口鼻而入,首犯膜原,治疗上创立疏利透达之法,自创方剂达原饮,这些都是中医疫病学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性成果[16]。清代以温病四大家确定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温病学说的建立,更是包含了中医学长期以来与疫病抗争的丰硕成果,至此,疫病辨证理论体系达到较为完善的阶段[17]。

在预防方面,温病学家亦注重正气在疫病发病中的作用,强调调养正气预防温病。吴又可继承《内经》学术思想,提出“本气充足,邪不能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死,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耶?” 认为人体正气在疫病发病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天士也认为,温热病邪能否致病与人体正气的强弱有关系,温病发生其原因多为“劳倦,更感温邪”、发病机制为“积劳伤阳,卫疏,温邪上受”,故叶天士提出,调养正气,可预防温病。陈耕道在《疫痧草》中提出“人之气禀厚,正气旺,精神强固,气血充和,呼吸之间,疫毒无自而干”,突出了固护正气在疫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历代医家防治疫病的方法在明清医家著作中记载较多,说明这个时期古人对疫病预防思想已深入人心[18]。

而在众多明清医家中,刘奎的《松峰说疫》对疫病药物预防、阻断传播途径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在疫病预防方面独树一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预防的思想和方法[19]。刘奎特别重视疫病防重于治的理念,根据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结合历代各医家预防瘟疫的方法,在《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中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防疫措施。

疫病预防中要做到“正气存内”。刘奎指出,瘟疫发生“皆因起居无时,饮食不节,气虚体弱,自行犯之,非寒暑之过。”所以固护正气是预防瘟疫的关键。如通过“房中不可烧诸香,只宜焚降真。衣被不可太暖,宁可稍薄,唯足宜常暖。风有应避、不应避”来调理起居;如通过饮食物来预防疫病,“不染瘟方,六月六日,采马齿苋晒干,元旦煮熟,盐醋调食之”,“避疫椒柏酒,除日,用椒三七粒,东向侧柏七枝,浸酒一瓶,元日饮之”等方法。同时疫病防治中也要“避其毒气”,要截断病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如《松峰说疫》“凶年饥岁,僵尸遍野,臭气腾空,人受其熏触”导致疫病发生,所以要及时处理尸体,防止疫病传染。书中还提出有些瘟疫与水源有关,建议应用麻豆投井方(除夜四更时,取麻子、赤小豆各廿七粒,同投井中,终岁无伤寒瘟疫),或者“以贯众浸水用之,或苍术浸水用”。

在药物应用上,明确指出用药时间[20],部分方剂明确到了采药时间、制药时间及服药时间,如“立春后庚子日,温蔓菁汁,合家并服,不拘多少,可避瘟。萝卜汁亦可。”“初伏,采黄花蒿阴干,冬至日研末收存,至元旦蜜调服”等。同时刘奎亦重视外治法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采用熏烧、佩戴、喷鼻、沐浴等方法[21]。如“烧青木香、薰陆、安息胶香,可避瘟疫。”“悬挂马尾松枝,可免瘟疫”“兜木香烧之,去恶气,除病瘟”等。这些外治法操作简便,可以为现代传染病预防提供借鉴。

此外,刘奎也比较重视运气学说在疫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他在《松峰说疫》之:“五运五郁天时民病详解”篇中详细论述五运郁发的天时、民病和治法,记载了治水郁为疫的连翘解毒饮及治火郁之疫的竹叶导赤散。刘奎的这一论述为现代疫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在疫病防治中,结合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体质强弱,辅以运气理论来预测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和变化趋势,把握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防患于未然。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在与疫病进行抗争,中医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世界传染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再次彰显了她的重要作用,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总结我国上千年的防疫思想和有效措施,给目前防治新发传染病带来了诸多启示。中国古代疫病的预防思想和有效措施完全能够与现代医学防疫思想结合起来,最大化的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为临床预防新发传染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猜你喜欢
温病瘟疫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绘画中的瘟疫 下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瘟疫算个啥
清风正气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