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理论探讨妇科疾病

2021-03-25 13:16史蓓蓓沈文娟杨新鸣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异病同治补法妇科疾病

史蓓蓓,沈文娟,丛 晶,杨新鸣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异病同治”思想是指不同的疾病,如若疾病的病机相同,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治疗。《景岳全书》中云:“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疾病,当以经血为先。”《妇人大全良方》中也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可见,妇人的经、孕、胎、产、乳皆是以血为物质基础的,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无论疾病的症状如何变化,只要有相同的“证”,就能用相同的治则[1-3]。结合女性“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的生理特点,依据“异病同治”的理论,妇科疾病可从“补”论之[4-5]。因此,治疗妇科疾病要顾护精血,补益精血,根据“虚”的不同属性及兼症,采用不同的“补”,分而治之[6]。

1 补脾肾之虚,疏肝脏之气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也。”由此可知,女性的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自然规律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1.1 滋肾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气,女子在“二七”之年,“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肾中精气充盈,化生天癸,“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由此可见,女性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只有肾精充盈,肾气旺盛,化生天癸充足,月事才能按时来潮,进而才能孕育、生产、哺乳。若先天之气不足,肾精亏虚,则会导致诸多妇科疾病。若青春期,则初潮年龄较晚甚至发生原发性闭经;若育龄期,则月经不能按时来潮影响孕育;若妊娠期,则肾脉系胎无力而导致胎动不安甚至堕胎、小产;若哺乳期,则精血虚少不能上化乳汁而导致产后缺乳等病。临床治疗时可选用肉苁蓉、菟丝子、桑寄生、杜仲、桑葚等中药直接补益肾气,也可从“虚则补其母”的中医理论,选用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蛤蚧等中药补益肺气,充盈肾气。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寿胎丸、举元煎等。

此外,肾为阴阳之根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伤肾,等同于人体的阴阳之根受损。肾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因此,临证用药时应平补阴阳,依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则,滋阴不忘阳,补阳不忘阴,代表方剂分别为左归丸和右归丸,此即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1.2 疏肝养肝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强调了肝脏对于女子的重要性。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妇人多有余于气,且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例如《调经宜和气篇》中记载:“妇人多气,以深居闺帷,性情不能舒畅……肝火无时不动,每每郁结,以致月事不调。”可见,肝气失条达,冲任不调,肝郁气滞以致月经不调。《儒门事亲》中云:“可因啼、哭、悲、怒、郁、结,以致乳脉不行,而成缺乳。”可见,产后情志失调会使肝的疏泄失畅,影响乳汁的化生。《傅青主女科》中提出“善妒不孕”的观点,说明了肝气的疏泄失常也可导致不孕症的发病。由此可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可导致经、孕、产、乳各个阶段的疾病。临床上针对此类病症,多采用疏泄的治则,即“肝气郁结宜疏”,常常选用柴胡、薄荷、香附、郁金、川楝子、厚朴等中药行气疏肝,代表方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加味乌药汤等。《肘后救卒方》中云:“凡妇人诸病,兼治忧喜,令宽其思虑,则病无不愈。”由此可知,治疗妇科疾病,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令疾病不治而愈[7]。

肝藏血,主司血海,体阴而用阳。妇人多不足于血,营阴不足,肝血虚少,肝经之乳络失于濡养,会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例如,肝气失疏,血海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导致月经先后无定期;或素体血虚,又久病营阴受损,逢经行阴血下泄之际,感受风邪,血虚受风,致使经行风疹块的发病。临床治疗时多采用“肝阴血不足要养”的原则,疏泄肝气,滋补肝血,肝之气血调和,疾病才不易发生[8]。常用的中药有地黄、玉竹、山萸肉、北沙参、女贞子等中药滋阴养血,常用的方剂有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

1.3 健脾扶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妇人以血为基本,若平素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则女性以血为物质基础的经、孕、产、乳的任何过程皆会受到影响。此外,脾可主中气统血、摄胞,脾虚化生不足,月经期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或脾虚无力统摄经血,可致月经病的发生;妊娠期胞胎失于濡养,可致胎萎不长,或脾虚无力固摄胞胎,可致胎动不安、滑胎等;哺乳期不能生血上化乳汁,可致缺乳等[9]。临床上多治以健脾养血,依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原则,常用白术、茯苓、人参、黄芪等中药健脾益气,并配伍当归、熟地黄、白芍等气血双补,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人参养荣汤等。若为脾虚统血无力导致的妇科疾病,多采用补气摄血的治则,健脾益气的同时配伍止血制品,如茜草、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炭等,常用的方剂为固本止崩汤加减。若脾气亏虚日久可致气陷,气陷则无力维系胞宫,导致内脏器官尤其是子宫的脱垂,临床上治疗阴挺多沿用张介宾提出的“当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的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为太阴之土,脾气以升为健,主运化水湿,《傅青主女科》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可见湿邪是带下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白带多是脾虚……脾伤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说明脾虚失于运化水谷精微聚湿成痰,下注冲任,带脉失约而发为带下病。另外,脾为生痰之本,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停聚,痰湿内生,下注冲任,滞于胞脉,使得月经稀发,增加病因复杂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的发病几率[10]。临床上多采用健脾益气、除湿化痰的治则,常用的方剂有完带汤、苍附导痰汤等。

2 临证注意

“同病异治”思想是指相同的疾病,因其发病的病因、时间或不同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证”,临床上要采用不同的治则。“补法”可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调摄机体等,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使用得当,立起沉疴,但使用不当,“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误开阖、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干、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可见在临证中应遵循“形神互荣、补之所宗,形神共损、补之所从,补从形需、神随形愈,补从神喜、形与神俱,补形全神、方药本真,持满御神、补法从慎”的原则[11-12],掌握好补法的适应症、禁忌症、配合方法等,并要兼顾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2.1 掌握适应症

“补虚”即为补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各个方面,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气血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虚证的产生可能是某部位自身的病变,也可能是其他几个方面的共同影响所形成,可能是一脏腑独病,也可能同时累及几个脏腑。因此,补法的运用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虚证的程度轻重、病势缓急、寒热性质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灵活运用,全面考虑。

以妇科疾病中常见的崩漏为例,若见经血淋漓,数月不尽,可先补气健脾、收敛固气以止血;待血缓止之后,应着重补肾,兼理肝脾气血。若见经血非时暴下不止,则应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止崩三法,以防厥脱,必要时采取手术止血。

2.2 谨记禁忌症

补法运用得当,疗效立竿见影,但使用不当,也能促使疾病恶化甚至招致死亡。所以临证之时运用补法应注意辨证论治,辨别虚证的性质,以确定正补、峻补、缓补、滋补、温补、凉补的具体治则,切记犯“虚虚实实之戒”[13-14]。

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例,若为痰湿阻滞引起的病症,临床除月经迟至、带下量多、形体肥胖、痰多毛盛等实证的表现,也可见到神疲乏力、肢体困重等虚证的表现,此为“真实”而“假虚”的证候,即“大实有羸状”,临证之时切不可应用补法,以免不当补而补,贻误或加重病情;若为肾虚血瘀引起的病症,临床除月经迟闭、血瘀之象等以外,也可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不华等表现,此为“真虚”而“假实”的证候,即“至虚有盛候”,临证之时应首先考虑补法,切不可误用泻法,当补而不补,加重病情。

2.3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因时制宜即为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来选择用药,如“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因地制宜即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来选择用药,如“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因人制宜即为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选择用药,以患者的年龄为例,治疗崩漏时,青春期和育龄期的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为主,多从肝、脾论治,而围绝经期的患者多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主,多从肝、肾论治。

3 其他

3.1 食补

《景岳全书·脾胃》中云:“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由此可见,脾胃对生命活动及疾病防治的重要作用,从食物着手,也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15]。

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人以水谷为本。《内经·至真要大论》中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由此可知,五脏与五味一一相应,合理的食物搭配,才能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的正常供给。根据女性“血常不足”“多虚多瘀”的生理特点,平时应多食用动物内脏、胡萝卜、猪、牛、羊肉、红枣、阿胶、红糖、豆类、黑芝麻、黑木耳、山药等食物以补气生血、补气行血[16]。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涩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胼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由此可知,摄取食物时,要避免饮食偏嗜,违背了正常的饮食结构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2 针灸

《灵枢·经别》曰:“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刺节真邪》中亦云:“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近年来,针灸以其绿色、安全、痛苦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针对虚证的病症,依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证之时多用补益的手法,选取具有补益作用的穴位,如在治疗虚性妇科疾病多选用关元、足三里、百会、气海等穴补气养血,选用三阴交、太溪、肝俞、肾俞等穴滋补肝肾。对于虚寒性的疾病,如痛经,多应用温针灸或艾灸法,选用任脉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以达到温补阳气的目的。

4 小结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中医在诊治疾病时,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着眼于“证”的区别,而不单纯“病”的异同。本着“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原则,补法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治中。临证应用补法之时,本着“治病必求于本,滋苗必灌其根”的原则[17],首先要分阴阳、论气血,结合病程的发展及患者体质,辨别虚证的实质和所属的脏腑,选择合适的阶段进行补法治疗,切忌过早补益造成“闭门留寇”,也应避免过晚补益,造成“虚不受补”。临证之时,结合妇人“以血为主,以血养身”的生理特点,虚则补之以应形,喜则补之以应神,形神兼顾[18-19],药食同补,安于心乐于形,增强体质,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0]。

猜你喜欢
异病同治补法妇科疾病
女青少年对常见妇科疾病的认知及防控能力调查分析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思考
补中益气汤临床验案举隅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年妇女常见妇科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