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新韵
——谈金文书法创作

2021-03-27 08:47蒋维崧
大学书法 2021年2期
关键词:铜器古文字小篆

⊙ 蒋维崧

我今天要讲的是关于金文书法创作问题。

金文,指的是中国古代(商、周)青铜器铭文所使用的文字。过去也有称作钟鼎文的,那是用钟和鼎两种器物来代表铜器。汉代人还有“大篆”这个名称,据说是周代史官所编字书用的字。因为它早于秦代的篆书,所以把它叫作大篆,而把秦代篆书叫作小篆,以相区别。按通常习惯,钟鼎文、大篆、金文,所指相同,虽然这不是严格的说法。

写字,在古代本出于实用,在应用中新体取代了旧体,旧体退出实用领域,也就渐渐消失了。

直到宋代,由于铜器出土很多,兴起了考古之学,出现了好几种摹刻铜器铭文并加以考释的书,可是当时写篆书的人写的还都是小篆,大书法家米芾偶尔也写点篆书,字形大体上取之于古书里保存的所谓“古文”,而不取真实可靠的出土古器物上的文字。再过了几百年,直到清代后期,随着金石之学的大兴,这才有人注意到金文,把金文引进到书法之中。

为什么过去写篆书的只重视小篆?推想起来,原因是:一、小篆有汉代人所著的权威性字书——《说文解字》,历代被当作篆书形体的根据;二、小篆字数多,《说文解字》就收了9353字,足以用来书写长篇文字;三、小篆有流传的秦刻石,相传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所书,因而被人所推崇效法;四、唐代出了一位篆书大家李阳冰,写过好几种碑刻,影响深广,后人名为宗法秦刻石,实际上是仿效李阳冰,以李的碑刻拓本作为学习资料,不难取得。

晚清书家见到的铜器多了,古文字考释进步了,于是在看惯了的小篆之外,以仿效金文来求篆书的新面貌。所以说,用金文来创作书法作品,历史很短。

正因为写金文的历史短,故而金文书法可供开拓的余地就比别种书体更广。现在写金文既要保留古意,还要加进后代发展了的笔法,以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趣味。这样,就不妨说是为书法艺术开辟了新境地。

研究晚清以来金文书法家的得失利弊,利用现代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推进金文书法创作,是今天的事。

现在从事金文书法创作,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吴大澂时候,初写金文,不免受小篆的影响,笔道粗细一致,字形端庄有余、灵动不足,没有注意发挥毛笔的性能。我们知道,一部书法发展史,重要的一点就是笔法日益丰富,隶书的笔法比篆书复杂,楷书、行书、草书的用笔方法又比隶书进步。

蒋维崧 篆书 临金文四种轴

我们如果改变小篆那种线条粗细一般、结体务求均匀对称的形式,以用笔有变化,字形有动态,就可能得出新的效果。本来,书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字势飞动,而字形生动,固然靠结构,而更重要的还在于笔画有轻重起伏。凝重中有灵动,灵动中显出自然,应该是写金文追求的一种境界。

第二,初期写金文,限于当时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没能注意区分字形时代的先后,往往一篇之中既有西周早期的字形(如“父”字作,有肥笔;“宝”字作,上面的曲笔转折是方的,其中的“贝”还带着象形意味),又有晚期笔法圆转的字形,甚至夹杂着战国时才出现的形体。打个比方说,一位女士的穿着,集不同年代的服饰于一身,显然不相协调。现在古文字研究进步了,不仅可以区分器物的时代先后,如哪些是西周早期的,哪些是中期、晚期的,而且多数可以考定其所属的王朝,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研究成果,尽量使一篇中的文字不杂乱。虽然书法是艺术,不是从事考据,但是为了一幅作品中艺术风格和谐,在这方面加以注意还是必要的。

第三,现在发现的金文,总字数并不多,写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诗文就往往有好些个字是金文中所没有的。以往的书家都不免按照小篆用偏旁拼凑出的字来补金文之不足,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滥用偏旁拼凑,乃至照楷书来改造,这就容易产生流弊。为此,写金文的书家先要具备一些文字学的知识。

第四,运用古文字书写作品,难免要利用工具书。如容庚先生主编的《金文编》就是一部金文字典。要注意的是,即使像《金文编》那样审慎的字书,其中也没能区分出字形的早晚,这就需要多临一些铜器铭文,熟悉字形的时代。再有就是有些过了时的工具书,如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等,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所考释的字不少已被后来的学者纠正了,不能凭信,国内有的人写金文用错了字,就误在运用过时的工具书。这两点也是靠自己具有文字学知识来避免失误。

蒋维崧 篆书 《幽溪深树》联

【蒋维崧 篆刻】

自强不息

海天楼

彭泽汪辟疆入蜀所作

而今迈步从头越

归网室

文梁孤垒

易忠箓金石年

蒋骏印信

马万里

蒋维崧

绍杰

克耑题记

郁风

身行万里半天下

时得一二遗八九

婴宁行馆

猜你喜欢
铜器古文字小篆
刘朝中
山东日照地区出土汉代铜器鉴赏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铜器天艺 尽在婆娑斑斓中
小篆香
临潼新丰秦墓出土的“啬夫”铭文铜器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