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运用黄芪、当归、益母草气血水同调经验

2021-03-27 14:31程,王
吉林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液益母草小林

唐 程,王 涵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绝经后女性多出现乏力、怕冷、情志异常、睡眠障碍、骨节疼痛、颜面肢体浮肿紧胀等不适症状,现代医学多认为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1-2]。中医认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肾中精气的衰减会导致气血不足,并伴有血瘀、水停等诸多病理产物出现,故疾病的发生多以虚实夹杂、正虚邪实为核心,正虚以肾虚、肝虚、脾虚为主,气血阴阳皆可不足;邪实以气滞、血瘀、痰湿为主[3]。仝小林院士提出态靶辨证理论体系,认为这类人群多以虚态、瘀态、水壅态为主,以此为立足点调整偏态,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强调精准治疗,从辨病、辨证到用药剂量,抓住核心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针对中老年女性的主要病态,以黄芪、当归、益母草为调态打靶基础方,补虚的同时兼顾调气、活血、利水,气血水同调,虚实兼顾,标本结合,共奏良效。

1 年老多虚,气血水失调为病机

中老年女性因天癸乏源,气道、血道、水道、谷道四道虚损[4],可出现一系列非器质性病理表现。《内经》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年近七七,女性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其中以虚态最为显著。仝小林认为,中老年女性气血亏虚,由衰老导致的虚是此病态的中心环节,这其中气又是影响血瘀和水停的关键因素。气的鼓动无力、生化乏源会导致血液瘀滞,水液壅停,二者均可视为由虚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反之,血液、水液运行不畅又会进一步加重气机的郁滞。气具有生血、行血、摄血功能,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在血少的同时,气对于血液的推动力也有所减弱。脾主运化水液,脾气虚,运化能力下降;肺主通调水道,肺失宣肃,通调失职,累及于肾,均可造成水液代谢失于常度。

2 意在周流,同调气血水为治则

仝小林指出,中老年女性所特有的一系列症状以虚态为起始,多以虚、瘀、壅停并见。气虚则乏力倦怠、汗出异常;肝失疏泄、肝血不足,又合气虚鼓动无力,出现气虚血瘀,患者表现为心烦易怒、失眠、胸闷等;中老年女性肾气渐衰,温煦气化能力下降,肝脾不调,微循环受阻,导致水液壅停在组织间隙,出现颜面、手指有紧胀感,下肢轻度浮肿且时与情志相关。由于病态复杂且多变,单纯以虚为着力点,盲目施以大补,难免造成气机进一步壅滞,因此在治疗上应协调补气、调(活)血、利水三方力量,以此为基本治则,以求气血周流。

黄芪性甘味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气虚、血虚等诸多气虚血亏之证,另对于痈疽等诸多“毒症”亦有显著疗效。历代医家常以黄芪为主药,取其补气之功行血熄风,用以治疗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且升降逆乱所发之中风[5]。仝小林在临证应用中取黄芪的补虚作用以调虚态,同时借用其补气所产生的推动之力产生活血、行水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中的主要成分黄芪甲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可起到抗氧化、抗炎、调节糖脂代谢等功效[6]。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之功,其中最善补血活血,有血中之圣药的美称,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血虚受寒、虚寒腹痛、跌扑损伤、肠燥便秘等。《名医别录》对当归有如下记载:“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7]。仝小林常取当归活血、散寒、和血之功为靶药治疗血管疾病中血虚寒厥、脉络郁滞之证[8]。药理学家已从当归中分离出挥发油、多糖类、有机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中的苯酞类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统、镇痛、保护神经等作用[9]。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可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水肿、痈疡肿毒等。《本草纲目》中记载,益母草对于“胎漏难产,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有治疗作用。仝小林认为益母草可治经期水肿、水钠潴留型高血压、肝硬化腹水等[10]。目前已从益母草中分离出包括二萜类、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在内的百余种化合物,其中盐酸益母草碱具有利尿、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研究[11]表明,益母草水提取物能明显降低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肌酐、尿素氮水平,改善肾功能。

3 用量精准显良效

《中国药典》记载,黄芪临床应用剂量为9~30 g,当归为6~12 g,益母草为9~30 g。中医治病用药,应因证施量、随症施量,掌握好剂量进而精准打靶是制胜关键。在以气血水同调为核心的三味小方中,仝小林运用黄芪的常用剂量为15~30 g,当归为9~15 g,益母草为15~30 g,疗效明确,未见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益母草小于30 g 以活血为主,30 g以上破血之力显著,如在尚未绝经女性中使用,经期应关注经量,以防崩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若气滞明显,胸胁胀痛较甚者,可配伍香附调气;食欲较差,大便不调者,可配伍人参、白术调脾胃;肾阳不足,怕冷明显者,可配伍淫羊藿补肾温阳;若合并高血压,可配伍茺蔚子、车前子利水降压。

4 病案举例

陈某,女,52 岁,2020 年11 月9 日初诊,身高:155 cm,体质量:57 kg,BMI:23.73 kg/m2。主诉:全身怕冷16 年余,双下肢及膝关节为甚,加重1 年余。现病史:患者诉16 年前生产后出现全身怕冷症状,2020 年春节前后加重,受凉后出现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2020 年2 月至当地中医院就诊,查“抗O”:430.0 IU/mL,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PLT:103×109/L,血沉26 mm/h。后四肢及腹部出现大量圆形红斑,膝关节疼痛,下蹲不能,遂再次至当地中医院就诊,诊断为“风湿热”,予中药方剂“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止痛”,并予长效青霉素1 支/月治疗,后感疼痛时作,红斑改善不明显,2020 年6 月予青霉素静点,阿莫西林口服,后红斑消失,反复就诊于该院门诊,间断口服中药汤剂。2020 年10 月5 日复查“抗O”:35 IU/mL,血常规PLT:95×109/L。刻下:全身怕冷,双下肢及膝关节明显,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乏力,易疲倦,四肢麻木紧胀,记忆力减退,脱发、白发,耳鸣,眼睛干涩,眼疲劳,偶有口苦。舌细颤,有齿痕,舌底瘀,苔淡黄微腻,脉细弦涩,尺弱。既往史:先天性胆管狭窄,2007 年行胆囊全切术,常年患妇科炎症,小囊肿多发,夏季湿疹。12 岁时有伤寒病史。2007 年输血史,无过敏。末次月经时间:2014年10 月16 日,月经提前5~7 d,量少色黑。中医诊断:痹病(行痹),方药组成:黄芪30 g,当归15 g,益母草15 g,淫羊藿15 g,香附15 g,茯苓15 g,麸炒椿皮30 g,杜仲15 g,败酱草30 g,鹿衔草15 g,露蜂房9 g,桂枝15 g,豨莶草15 g,生姜3 片。服上方2.5 个月,怕冷、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减轻40%,乏力减轻30%,受风后易出现上腹部红斑,频次较前减少,眼睛干涩、目胀,双下肢微有浮肿,自觉上身热,后背怕风、发凉,耳鸣,纳差,无饥饿感,大便稀,每日1 次,夜尿1 次,胃不适,易呕,反酸,心悸。尿急,量少,眠差,多梦。上方加羌活、独活各15 g,五味子15 g,桂枝改为30 g,茯苓改为30 g,豨莶草改为30 g,鹿衔草改为30 g。继服1 个月,关节疼痛、怕风消失,乏力、疲倦明显好转,耳鸣、目胀、双下肢浮肿消失。

按:患者早年生产后或因产后体虚、复感风寒进而出现全身怕冷。正气不足复加邪气留存于血脉、经络、筋骨导致病势缠绵,伴随年龄增长、天癸衰耗,以气虚、血瘀、水液代谢失常等诸多原因导致的复杂症状尤其困扰。气的不足不仅无法发挥气化、固摄、防御、荣养等功能,也使血液、水液无以温煦和推动,发生血的瘀滞、水的壅停,患者出现以怕冷、乏力、记忆力减退、关节疼痛、颜面肢体紧胀为主的症状,舌细颤,有齿痕,舌底瘀,苔淡黄微腻,脉细弦涩,尺弱均为气血亏虚、气血瘀滞、水液失调之象。以黄芪、当归、益母草为基础方同调气血水,助气血周流,辅以淫羊藿补肾温阳、祛风除湿,露蜂房、鹿衔草、豨莶草止痛利关节,香附疏肝解郁助调气,桂枝温通经脉,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茯苓健脾利水,宁心安神。全方主要针对气血水的不足与失调,调病态,纠症靶,临证应用,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水液益母草小林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为梦孤独
妇科良药益母草
高考前与高考后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HPLC法同时测定益母草中4种成分
别来无恙
益母草不同种质评价研究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