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2021-03-28 06:18邵松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栓塞原发性肝癌

邵松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在世界上恶性肿瘤致死率排名第三,原发性肝癌还具有发病率较高、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更高、肿瘤可切除率更低、病死率较高等特点[1]。肝动脉主要给原发性肝癌进行血供,所以有效方法是通过减少或阻断肝动脉血供来减少缺血、坏死以至肿瘤缩小。我国肝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0~50 岁,其中男性患肝癌的患病几率要比女性高。目前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病症来源还在研究探索中,由此可见,肝癌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治疗早期肝癌患者,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情,为患者延长生命。以往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方法大多是单一的栓塞介入治疗术。而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将肝动脉灌注与栓塞介入治疗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随机选取9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所有患者均经本院的病理学和影像学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参与此次研究实验的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已知情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35~75 岁,平均年龄(48.98±8.40)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5~75 岁,平均年龄(49.56±8.5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肝动脉单纯栓塞介入术治疗,采用进口超液态的碘化油(France Guerbet,12LU607A)作为栓塞剂,并与阿霉素(或丝裂霉素、羟喜树碱)混合制成乳剂[2],根据不同肝癌患者身体内的肿瘤情况及患者的肝功能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栓塞介入。

1.2.2 实验组 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介入治疗,根据患者体内的肝肿瘤情况,对患者的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和肝固有的动脉进行灌注化疗,或者对肝癌患者进行由肿瘤供血的动脉灌注化疗,在对患者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时,要切记治疗时间要>30 min。仔细选取肝癌患者的肿瘤供血动脉,然后将肝管或微导管放置其中。如果患者的癌灶只处于患者肝脏的一部分或某叶子上,要尽可能地对肝癌患者使用超选择性栓塞。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一致。采用DSA 监视肝癌患者的缓慢行肿瘤供养血管化疗栓塞,有些患者最终会使用自制的具有吸收性的明胶海绵碎末或具有吸收性的明胶海绵颗粒,以此来加强栓塞的治疗效果[3]。栓塞效果显示为肝癌患者体内肿瘤供血动脉分支的血流发生停滞,再次复查肝动脉的造影显示,肝癌患者的肿瘤染色消失、但主干仍存在[4]。在两组患者手术前中后期均有护理人员跟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时刻保证患者需求,配合医生工作,术后做好定期复查和随访并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病情宣教。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恶心、肝区疼痛、电解质紊乱、出血、是否出现新的病灶等)可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总体可分为三种等级,依次为优质治疗:恢复良好且无并发症发生;较好治疗:稍有恢复且无并发症发生;一般治疗:恢复不明显且有并发症发生。治疗良好率=(优质治疗+较好治疗)/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的肢体技能恢复情况来判断的身体恢复情况,可分为三种等级,依次为恢复优良:肢体技能改善明显;恢复较好:肢体技能有所改善;恢复较差:肢体技能无明显改善。身体恢复良好率=(恢复优良+恢复较好)/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为97.78%,其中优质治疗34 例,较好治疗10 例,一般治疗1 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为82.22%,其中优质治疗28 例,较好治疗9 例,一般治疗8 例。实验组治疗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49,P<0.05)。

2.2 两组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身体恢复良好率为93.33%,其中恢复优良32 例,恢复较好10 例,恢复较差3 例;对照组患者的身体恢复良好率为77.78%,其中恢复优良26 例,恢复较好9 例,恢复较差10 例。实验组身体恢复良好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

3 讨论

通过观察近年来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发现,我国肝癌的发病率较高,占世界肝癌患者的52.7%。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高达10%,可以说我国是患肝炎大国,而这些患有乙肝病毒的患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逐渐转变成肝硬化,最后发展成为肝癌[5]。由此可见,我国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要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6]。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发现为肝区会出现疼痛,身体出现乏力、日渐消瘦、食欲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通过医学仪器发现患者肝会变大,呈现出肝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当患者的原发性肝癌被发现时,会发现患者的肝细胞会迅速退化,并且发生一系列的变性,死亡等异常反应,从而导致患者的肝功能不能正常运行。

原发性肝癌的隐藏性极好,早期的原发性肝癌大多不便于患者自身和医生检测出来,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发现并给予治疗时已经是处于肝癌晚期,可能病灶已经发生转移或者扩散[7]。然而,此时的晚期肝癌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病情已不适于手术治疗,但是若不及时治疗,则会使病情恶化,使肝癌患者的存活率降低。治疗癌症晚期患者一般需要对患者进行化疗,所以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方式是肝动脉灌注化疗[8]。原发性肝癌患者最及时的治疗时间是在被发现的1~3 个月内,如果在此期间患者没有接收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那么患者就极有可能会在此期间内死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将治疗的药物直接灌注到患者控制肿瘤的动脉中,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肿瘤内治疗药物的浓度,不仅提高了对肝癌患者的治疗质量,还减少了药物对患者全身的毒副作用。通过向肝癌患者的肝动脉内注射碘化油,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组织内的小血管或血窦中,不仅能准确地将药物带到肿瘤内,而且还能为血管提供营养[9]。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良好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49,P<0.05)。实验组身体恢复良好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由此可见,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介入治疗在控制肿瘤复发,延缓肝癌患者的生命等方面具有明显疗效

综上所述,将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提高了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情况,延缓了肝癌患者的生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栓塞原发性肝癌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