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运用小茴香临床特色采撷

2021-03-28 11:58王吓长
江苏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临证指南通利川楝子

王 畅 王吓长 杨 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1666—1745),自幼学医,继承家学又广拜名师,不仅在温病学上独树一帜,在内伤杂病以及妇儿科疾病的诊治中也很有见地。通过研读叶氏医案,我们发现其除了善用寒性药物清解热毒,在温热药的选用上也别具匠心,小茴香就是其中之一。

小茴香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成熟果实,归属于现代《中药学》教材中温里药的范畴,性味辛、温,归肝、肾、脾、胃经[1]。梳理叶天士涉及小茴香的医案后,我们发现叶氏将小茴香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中,拓展其适用范围,值得后世学习借鉴。现将叶天士运用小茴香临床特色阐述如下。

1 宣气化湿

湿为阴邪,其性类水,重浊黏腻。湿邪为病,常易阻滞气机,使病情缠绵难愈。湿邪又有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属性,正如温病医家雷少逸在《时病论》[2]中所云:“寒湿者,先伤于湿,后伤生冷。湿温者,湿酿成温,温未化热,最难速愈,非寒湿之证,辛散可化,湿热之证,清利可平之比也。”

小茴香辛温散寒,宣气化湿,能够有效祛除寒湿之邪。《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中记载这样一则医案[3]10,吴某,四十六岁,“面黄白,消瘦无神,腹大脐突,足冷肿重”,一派寒湿之象,真阳大伤,寒湿内停,应“通阳泄浊”。药用附子、椒目、干姜、小茴香、车前子。徐灵胎有一段精彩的评注,他认为:“伤阳,伤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也。故用生附、椒目、炒姜,以温通脾肾之阳,小茴以温太阳之腑,再加车前以利水也。”

小茴香不仅能够温化寒湿,还能够与清热药相配伍,通过宣畅气机的方式达到清利湿热的目的,正如柳宝诒[4]所云:“古人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热从气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

《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邵某“痘中复感温邪”[5]504一案,患者“目泛失明,左肢不举,少腹突起肿满,两足皆痿……小便淋滴,大便渐塞”。叶天士辨证属于厥阴肝热,“议进咸苦以通在下结热”,选用龙胆草、川楝子、山栀子、芦荟等清肝泻火药物,配伍小茴香,宣气化湿,以助湿热的祛除。又如叶天士治疗一位患者的淋浊症[5]111,“每溺尿管窒痛,溺后浑浊”,叶氏分析,本病病机为“败精阻窍,湿热内蒸”,治法应为宣窍通腐、清利湿热。在龙胆草、川楝子、炒黄柏、酒大黄、炒牵牛子等清利湿热药物的基础上,再加用小茴香和沉香汁,宣畅气机,共奏清利湿热之功。

2 调补冲任

冲脉和任脉都是奇经八脉中的重要分支,二者关系密切。冲任二脉均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故都与女子月经及生育功能有关,女子月经的来潮及妊娠都与冲任二脉气血息息相关。此外,冲脉能够调节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的气血,因此冲脉又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小茴香辛散温通,能起到调补冲任二脉的功效。

叶天士曾治疗一名程姓女性[5]448,产后腹痛,恶露紫黑,且“脉濡,痛处紧按稍缓”,叶氏认为,本病属“营络虚寒,恶露未清”之证,当从调补冲任入手治之。选用小茴香、肉桂、杜仲三味,温补冲任,又用炒归身、炒白芍、茯苓补虚养血。此案也是叶天士“络虚通补”治法。叶天士还治疗过一位二十四岁的罗姓女子[5]436,患者“经漏淋漓,腰脊痿弱,脉络交空,有终身不得孕育之事”,本病辨证属“肝肾冲任虚寒”,用四君子汤益气摄血、四物汤补虚养血,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茴香、紫石英等温肾散寒,调补冲任,使气血充沛,则崩漏自止。再如《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中也有类似的记载[3]193,十四岁冯姓少女,月经漏下不止,血色渐紫,腹中痛。本病病机为冲任受寒,血脉不和,治法当为“和血脉,通阴中之阳”。药选小茴香、当归身、甘枸杞、真沙苑、紫石英等滋养肝肾、调补冲任。现代药理研究同样证实小茴香对雌激素有调节作用[6],为其“调补冲任”的功效找到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3 通利二便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而小便的通利有赖于全身气机的畅达,小茴香通过调畅肝之气机,从而达到通利二便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云:“用茴香末,以生姜自然汁调敷腹上”,治疗伤寒脱阳,小便不通。又有“治小便淋闭,服血药不效者:用牡蛎粉、黄柏(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小茴香汤下,取效”[7]。

《临证指南医案》中收录一马姓淋闭患者的医案[5]111,“诊脉沉涩无力”,叶天士判断本病“属肝胆居多”,不应用五苓、八正一类的方剂,仍应从厥阴论治,选用老韭根白、两头尖、小茴香、川楝子肉、归须、穿山甲末。又如治疗一位六十六岁张姓患者癃闭的验案[5]186,“真阴衰,五液涸,小溲血水,点滴不爽,少腹右胁聚瘕”,叶天士认为“此属癃闭,非若少壮泻火通利可效”,药用柏子霜、小茴香、鹿角霜、茯苓、当归、苁蓉。在上述两则医案中,小茴香以其辛散宣通之性,化气行水,帮助小便的排出。

小茴香不仅能够通利小便,叶天士还利用其温补下焦之性,治疗下焦虚冷引起的大便秘结,常配伍当归、肉苁蓉等温肾通便之品,帮助大便的排出。如其治疗四十九岁的张姓患者[5]186,少腹微胀,小便刚刚通利,大便却三四日一行,且异常干燥,叶天士诊察后认为,此乃下焦肝肾不足,推动无力所致,药选小茴香配伍当归、苁蓉、郁李仁、冬葵子等味,做蜜丸,以达到滋补肝肾、增液通便的效果。

4 暖肝散寒

足厥阴肝经循行于下肢内侧,绕阴器,抵小腹,上行于胁肋部,又过喉咙及鼻咽部,连接目系,最后与督脉交于巅顶。若肝经受寒邪侵袭,可导致其循行部位以冷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如寒疝腹痛、痛经等,正如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所言,疝气乃“肝经病,不属肾经,以厥阴肝脉络阴器也”[8]。小茴香辛温,归肝经,常用于治疗寒凝肝脉引起的诸症。北宋《本草图经》言其能“疗恶毒痈肿,或连阴髀间疼痛,急挛牵入少腹不可忍”[9]。

《临证指南医案》中收录了叶天士治疗寒疝的医案[5]369,患者孙某,“疝坠于右,筋缩连小腹痛”。本证属寒凝肝脉,当用“温通厥阴之络”的方法治疗,叶氏选用小茴香、橘核、川乌、乳香、穿山 甲、川楝子等。《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中同样收录了叶天士治疗徐某寒疝的医案[3]59。他认为“肝络受寒为疝,议温养入营中和血治疝”,处方选用小茴香、炒橘核、桂心、粗桂枝、归身等。上述两案均运用小茴香暖肝散寒的特性治疗寒疝腹痛。再如,叶天士治疗十九岁的夏姓患者[5]356,“少腹气攻有形,呕吐头胀,四肢逆冷”,兼有遗精滑泄。因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又上行于巅顶,故本证属“厥阴寒厥”之证也,治疗上选用小茴香、炒橘核、炒黑川椒等药物暖肝散寒,回阳救逆。

5 温中和胃

小茴香亦入脾、胃经,温中散寒止痛,善理脾胃气机而开胃、止呕,主要用于寒邪犯胃引起的胃痛、呕吐。《本草易读》认为小茴香功能“调中止痛,开胃下气”[10],清代《得配本草》同样认为小茴香具有“运脾开胃,理气消食”[11]的功效。

叶天士临证常用小茴香治疗厥阴寒滞引起的呕吐、泄泻,《临证指南医案》中患者沈氏,“肢冷腹痛,有形为瘕,久泻”,叶氏辨证属于“厥阴寒滞呕泻”,药用当归、小茴、上肉桂、山楂、茯苓,诸药相合,温中散寒,止呕止泻[5]469。又如叶天士治疗一名周姓患者“厥阴浊逆”之证,病人“痛从少腹上冲,为呕为胀”,同样用小茴香配伍韭白根、淡吴茱萸等温中和胃,降逆止呕[5]168。还有一位患者“冷利有瘕,遇冷则呕”,叶天士选用吴茱萸、炒小茴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再配用延胡索、川楝子、生香附等理气止痛[5]469。

6 通络蠲痹

痹者,闭也。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痹 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引起关节、肌肉、筋骨僵硬疼痛及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一则治疗唐姓老妇的痹证医案[5]343,患者“右后胁痛连腰胯,发必恶寒逆冷。暖护良久乃温”。叶天士诊察后认为,“此脉络中气血不行,遂至凝塞为痛,乃脉络之痹症,从阳维阴维论病”。药用鹿角霜、小茴香、当归、川桂枝、沙苑等温经通络,蠲痹止痛。又有一名二十三岁汪姓患者[5]395,“腰髀环跳悉痛,烦劳即发”,叶氏诊其脉涩,辨证属于“下焦空虚,脉络不宣”,药选归身、桂枝木、生杜仲、小茴香、沙苑子温经通络、蠲痹止痛,木防己、牛膝、萆薢化湿和络止痛。

《本草求真》[12]指出:“盖茴香与肉桂、吴茱萸皆属厥阴燥药,但萸则走肠胃,桂则能入肝肾,此则体轻能入经络也。”在上述两则医案中,小茴香以其辛温发散之性,畅行气血,蠲痹通络,化瘀止痛,能有效治疗痹证疼痛。

7 结语

叶天士对小茴香的临床运用特色,主要体现在宣气化湿、调补冲任、通利小便、暖肝散寒、和胃调中、蠲痹通络等方面,系统总结其对小茴香的临床运用特色,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临证指南通利川楝子
不同裂缝条件下斯通利波幅度衰减实验
川楝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道地药材川楝子的研究近况*
《临证指南医案》中“四时节律”运用探析❋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含气孔、裂隙火成岩地层斯通利波响应特征
绞股蓝水提醇沉液抗川楝子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基于中国知网的《临证指南医案》研究概况分析※
南方旗下三债基齐分红 合计派红包超1.1亿
《临证指南医案》治痹特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