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果哉医论广见》考析❋

2021-03-28 22:02朱传磊于业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氏杂病医籍

朱传磊, 于业礼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1 目前对本书作者的记载

1.1 对于高氏其名其字的记载

《中华医学大辞典》[2]1086《中国医籍通考》[3]3757著为高果哉;《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4]1405载为高隐(果哉),并引光绪四年《嘉兴府志》认为其字广斋;《中国医籍大辞典》[5]1320《中医学术发展史》[6]709《重修浙江通志稿》[7]4280《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8]356《中医人名大辞典》[9]941均载有高隐,字果哉;《中医人名大辞典》[9]941载高隐又字果斋;《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10]291载高氏名杲或作果哉。

1.2 对于高氏所处年代的记载

《中华医学大辞典》[2]1086《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4]1405《中医人名大辞典》[9]941载其为“明人”;《中国医籍大辞典》[5]1320《中医学术发展史》[6]709《重修浙江通志稿》[7]4280《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8]356载其为“清人”。

1.3 对于高氏著作的记载。

《中华医学大辞典》[2]1086《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4]1405《重修浙江通志稿》[7]4280《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8]356《中医人名大辞典》[9]941《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10]291等书载其著有《杂证》;《中医人名大辞典》[9]941《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10]291等书载其著有《医案》;《中华医学大辞典》[2]1086载其著有《医林广见》,《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4]1405《中国医籍大辞典》[5]1320《中医学术发展史》[6]709《重修浙江通志稿》[7]4280《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8]356《中国医籍通考》[3]3757载其著有《医论广见》。《中医人名大辞典》[9]941《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10]291又载《医论广见》与《医林广见》实为一书。《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10]291《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4]1405《中医古籍珍本提要》[11]1俱载高氏曾参校盛寅(启东)所著《医经秘旨》二卷。《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10]291载高氏曾参校王肯堂所著《肯堂医论》下卷。以上种种混淆,令人无所适从,值得深入考辨。

2 高隐生平与著作考析

各书中有关高隐生平及著作的记载较少,但也并非毫无可考,如在地方志及相关中医古籍的序跋中,就存有零星的材料,今即以其为根据,试梳理高隐的生平与著作情况。

2.1 高氏的名、字

高隐事迹见载于雍正续修《嘉善县志》[12]64、244、光绪重修《嘉善县志》[13]331、990、光绪四年《嘉兴府志》[14]1549,[15]84等方志中,可知其里籍为嘉善无疑。王肯堂于《证治准绳·杂病·自叙》[16]3有言曰:“偶嘉善高生隐从余游,因遂采取古今方论,参以鄙见,而命高生次第录之,遂先成杂病论与方各八巨帙。高生请名,余命之曰《证治准绳》。”王肯堂《证治准绳·伤寒·自序》[16]681中又言:“丁酉、戊戌间,因嘉善高生请,始辑《杂病准绳》,而不及伤寒。”据此可知,高隐曾就学于王肯堂,并协助其编著《证治准绳·杂病》等书籍。王肯堂于《证治准绳》中称其为“高生隐”。清·俞震《古今医案按·卷三·疟》中所收录的“高果哉治张习可”及“又治高文甫三疟”医案后,附有其按语,亦称其为“高生隐”[17]41(《冷庐医话》引有《古今医案按》俞震按语,但将“高生隐”误认为“高生隐士”。《冷庐医话考注》[15]84已指出其误)。又上述雍正续修《嘉善县志》[12]64,244、光绪重修《嘉善县志》[13]331,990、光绪四年《嘉兴府志》[14]1549[15]84中,俱记高氏名为“高隐”,可见其确有一名为“隐”。高氏于《肯堂医论》[18]37及《医经密旨》“重校订序”[19]71中,自称为“后学高杲”“高杲果哉”“果哉高杲”。上已述,《古今医案按》中收录有“高果哉治张习可”[17]41医案,由此可见高氏亦有名为“杲”,而其字应为“果哉”。因“高隐”一名所见为多,今取为正。至于顾晓澜《灵兰要览·重订绪言》[18]75、雍正续修《嘉善县志》[12]64、光绪重修《嘉善县志》[13]331、990、光绪四年《嘉兴府志》[14]1549俱称高氏为“果斋”,可能系因“哉”“斋”二字音近而互用。至于《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4]1405引光绪四年《嘉兴府志》,但认为其字“广斋”,其据未详,大有讹误的可能。

2.2 有关高氏所处的年代

上文已述,有关高氏所处的年代有明清二说,既为明末著名医家王肯堂弟子,其于《肯堂医论》[18]37《医经密旨》[19]71中自称为“明嘉善高杲果哉”“明后学嘉善果哉高杲”,则其出生于有明代无疑。详王肯堂生于1552年,其撰《证治准绳·杂病·自述》[16]3时为“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王肯堂时年50岁,高氏为王氏弟子,可推测其年龄必然小于王氏;俞震生于1708或1709年,时已为康熙47年或48年,其于《古今医案按》[17]41高氏医案按语中云:“予童时习闻父老传诵”,高氏医术可以推论在俞震出生之前,高氏应即已逝世;又光绪重修《嘉善县志》载高氏“年九十余如少壮云”[13]990。光绪四年《嘉兴府志》载高氏“年九十余,如少壮”[14]1549,故可推论高氏生于明末,逝世于清顺治年间或康熙早年是大有可能的。这应该也是《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4]1405等书载高隐为明人,《中国医籍大辞典》[5]1320等书载其为清人而有所不同的原因,一是以其出生朝代记载,一是以其逝世所处朝代记载。

2.3 有关高隐的著作

结合相关资料,可知高隐著作约有以下3种类型。

2.3.1 协编其师之书 上文已说明,据《证治准绳·杂病·自叙》[16]3及《证治准绳·伤寒·自序》[16]681,可知高隐曾协助其师王肯堂编著《证治准绳·杂病》。

参照组患者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64岁,平均年龄(75.6±0.3)岁;其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实验组患者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65岁,平均年龄(74.6±0.3)岁;其中女性13例,男性1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未出现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比。

2.3.2 订正他人之书 《肯堂医论·卷下》[18]37正文前题有“明后学嘉善果哉高杲订正”字样,可知高隐曾订正该书。此外,明代医家盛寅所著《医经密旨》[19]71中有“重校订序”篇,其后题为“嘉善后学高杲识”,是书正文前亦题有“明嘉善高杲果哉校订”等字样。又顾晓澜《灵兰要览·重订绪言》[18]75中,载顾氏曾于“果斋先生后裔”处得见“丛钞十册”中即有《启东秘旨》。详“启东”乃盛寅之字,顾氏于高氏后裔处录得《启东秘旨》后重加校订,改名为《医经秘旨》,二者合参可证高隐亦曾订正过盛寅(启东)之书。

2.3.3 高隐自著之书 俞震《古今医案按》载:“(高氏)著有《医林广见》及《杂症》二书,未曾刊印。”“又有医案数卷,立方颇多奇巧”[17]41,俞震在编撰《古今医案按》(约成书于1778年[20]7-9)时,尚可得见其医案,故方可“略选数条以存吾邑之文献云耳”[17]41,可见高隐确有医案数卷,惜似未传于今;上文所述顾晓澜于“果斋先生后裔”处得见之“丛钞”,除《启东秘旨》外,又有《果哉杂证》《医林广见》2种[18]75。结合《古今医案按》所载及光绪四年《嘉兴府志》所载之“高隐,受业王肯堂,有《医论广见》及《杂证》书行世”[15]84,可知高氏又有著作名曰《杂证》(或《果哉杂证》),惜似亦未传于今。至于《医林广见》与本文所述《医论广见》有何关系,则需进一步研究。

3 《高果哉医论广见》的具体内容

上海图书馆所藏《高果哉医论广见》一书虽不分卷,但据原书可知该书分为“肝部”“脾部”与“伤寒科”三部分。

3.1 第一部分“肝部”

肝部抄写于第一册中,分为“中风”“类中风”“伤风”“头痛”“偏头风”“雷头风”等38门。间或有子门,如“前阴诸疾”下又分有“阴缩”“阴纵”二门,“阴汗臊臭阴冷阴痒”门下又分有“阴肿痛”“阴痿”二门等。

3.2 第二部分“脾部”

脾部包括第二、三两册,分为“脾胃”“伤饮食”“呕吐”“吐利”“霍乱”“转筋”“翻胃”“膈噎”等50门,但“拘急”“手气手肿痛”“脊痛脊强”等3门在目录中以朱圈点去,正文中也未出现相关条目,故“脾部”实有47门。该部分门类下多分有子门,子门数量亦较多,如“黄疸”门下又分有“黄汗”“谷疸”“酒疸”“女劳疸”“食劳疳黄”“目黄”“论伤寒阳症发黄”“论阴症发黄”等8门,“滞下”门下又分有“东垣治痢法”“论滞分三因”“时痰作痢”“论食毒作痢”“论泻痢而吐”“论下痢吭逆”“辨痢色分五藏”“辨赤白分冷热之证”“论热药治痢之误”“治痢通因通用之法”“滞下亦有挟虚挟寒”“不伏水土而成病”“谷道虫痢候”等13门。

“肝部”“脾部”两部分,其内容以论述内科疾病证治为主,所论述近百种病症,与《证治准绳·杂病》[15]所论的病症多有重合,其内容亦有较多相似之处,可互相参看。在写作体例上,此书亦是先引用前贤议论,酌参以己见,间或附有药方及医案,条分缕析,分析透彻。

3.3 第三部分“伤寒科”

分为“伤寒六经图说”及“伤寒六经传变各症论治法”两门。“伤寒六经图说”按六经分为六部分,每部首先绘有脏腑图,其次论述经脉循行分布,再论述该经病的各种不同症状及相对应的主治汤药。“伤寒六经传变各症论治法”则以问答形式论述有关伤寒的各类问题,如“伤寒、中风何以别之?”“中湿、风湿何以别之?”“伤寒大便秘者,何也”等共计80问,此部分多为解释医理,具有医学启蒙与解疑教材的性质,并不附药方及医案。

4 《医论广见》对《证治准绳·杂病》的继承与发展

高隐师从王肯堂,并曾参与编撰《证治准绳·杂病》及《证治准绳·类方》,其学术思想必然受到王肯堂的影响,但《医论广见》一书也并非是对《证治准绳·杂病》的复制。高隐在继承师学的同时亦有所发挥,以下仅以《医论广见·肝部》中的“中风”门与《证治准绳·杂病·诸中门》中的“卒中暴厥”“中风”[15]9-12二门为例,通过对比研究简要分析《医论广见》对《证治准绳》的继承与发展。

4.1 高隐对王肯堂医学的继承

在《医论广见》中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是《医论广见》与《证治准绳》在所论内容上的重合。如《医论广见》“中风”门中具有较多的与《证治准绳》“中风”门相同的细目,其内容亦相似,除上文已述“卒中暴厥”之外,二者相同的细目还有“中血脉”“中腑”“中脏”“口噤”“口眼喎斜”“失音不语”“四肢不举”“遗尿”“痰涎壅盛”“小便不利”等。有些细目的名称虽有所不同但其内容却如出一辙。如《医论广见》中的“治中之法”,《证治准绳》称为“治风之法”,《医论广见》的“多食”,《证治准绳》称为“中风多食”,《医论广见》中的“左瘫右痪”,《证治准绳》中称为“半身不遂”等。二是两书在著作体例上的相似,二者皆多先引前贤医论,酌参以己见,再附以医方医案。如两书在论“卒中暴厥”时,皆先引《黄帝内经》“暴病猝死,皆属于火”。再引《注》“火性速急故也”,次论“卒中暴厥”的不同种类,最后分证给出治法、药方,其体例一脉相承,在旁征博引的同时亦不乏独到的见解。

4.2 对《证治准绳·杂病》的发展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医论广见》在继承《证治准绳·杂病》的基础上,亦对其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编写体例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征引更加广泛等3个方面。

4.2.1 体例更加合理 如高隐在《医论广见》中,将“卒中暴厥”门归之于“中风门”下,不似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诸中门》中将其单列为一门,居于“中风”门之上,从医理上分析,《医论广见》的编排似更加合理。又如在《医论广见》“中风”门中,高隐单独列有“不治证”,叙述“口开者,心绝;手撒者,脾绝;眼合者,肝绝;遗尿不知者,肾绝;鼻声鼾者,肺绝”等“五脏死候”,而《证治准绳》则将此部分内容叙于“卒中暴厥”所附治法之后,并没有单独列出,通读之后大有“五脏死候”,仅能见于中风之“卒中暴厥”型,而不见于中血脉、中脏腑等中风类型之感,不及《医论广见》单列此条于“中风”门下符合医理,在条例上亦不似《医论广见》明晰。

4.2.2 内容更加丰富 一方面,在《医论广见》“中风”门与《证治准绳》“中风”门所共同具有的细目中,《医论广见》所述内容往往较《证治准绳》更为详细。如在论中风“口噤”时,《证治准绳》叙有“以苏合香丸,或天南星、冰片末,或白梅末擦牙”法,“郁金、藜芦末搐鼻”法,“针人中、颊车各四分”法,白矾、盐花揩牙法及浸炙甘草法;而《医论广见》在论“口噤”时,虽未论及“针人中、颊车各四分”法及白矾、盐花揩牙法,但在《证治准绳》的基础上,尚论有开关散揩牙法、三一承气汤灌鼻法、许胤宗治唐王太后中风口噤所用黄芪防风汤烟熏法及朱丹溪评许胤宗烟熏法医论,不仅治疗方法较《证治准绳》更为丰富,还附有前者所不具备的医论分析。又如论治中风“遗尿”,《证治准绳》仅有“浓煎参芪汤,少加益智子频啜之”一法,而《医论广见》不仅有此法,还补充道此法应为“属气虚”者方可用之。此外,《医论广见》还论有:“若曰已醒日久,不时遗尿者,猪羊尿胞煮食,拌以青盐,再用盐汤煎大剂参芪术草、归芍续断,加升麻提之”之法,在理论与治法上都较《证治准绳》为详。

另一方面,在《医论广见》“中风”门中亦增加了《证治准绳》“中风”门所不具备的细目,如“麻”“痒”“中风将发预防方”“薛立斋明医杂著论”“拟治诸方”等。如在论“麻”时,《医论广见》给出了“中风面目、十指俱麻,乃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附子、羌活、防风、乌药之类,若一身俱麻,乌药顺气散加人参、白术、川芎、当归、麦冬”。在论“痒”时,叙有“凡中风,多有痒甚不收者,故编此附之,与前中风方相兼用之,可也”。并引用《黄帝内经》,认为“诸痒为虚,盖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当以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润,痒自不作矣。四物汤加黄芩煎汤加浮萍末服之”,这些都是《证治准绳》“中风”门中所未涉及的内容。再如有关“预防中风”的内容,《证治准绳》并不单列细目,只于“中风”门末尾引用有《宝鉴》“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的“治未病之法”及薛己医论,内容简略,而《医论广见》“中风”门中,除单列有“预防中风”细目外,尚引有三锡之论、《薛氏医案》及《医论》的内容,并因“大抵中年以后,多有此水弱火盛、热极生风,明矣,治火为先,古方愈风汤、四白丹,药多辛散,大非所宜,故皆不录”,而于其后列有“中风将发预防方”,其临证加减应用及有关药材的采摘、炮制及药物制作、服用方法等记载都甚为详细,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实阐王肯堂之未论,补《准绳》之不足。

4.2.3 征引更加广泛 在《证治准绳》“中风”门中,王肯堂广泛征引包括《灵枢经》《素问》《传心方》《宝鉴》《绀珠经》等医书及戴复庵等人的言论,可谓旁征博引,但其引用往往较为简略。而高隐《医论广见》“中风”门中的征引则更加广泛,引有《黄帝内经》《医学发明》《医学赭鞭》《医鉴》《传心方》《儒门事亲》《千金方》《薛氏医案》《医论》《脾胃论》等书,及仲景、东垣、丹溪、洁古、三锡、薛立斋等多家医论,其中不乏已经亡佚的古籍。如高隐在《医论广见》“中风”门及全书中均大量引用的《医学赭鞭》一书,不见于历代目录亦无相关记载。从高隐所引的内容来看,该书论治精详、理论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及临床引用价值,惜今不传全赖《医论广见》保存,才可使今人管中窥豹,得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医论广见》较之《证治准绳》虽在许多方面均有所长,但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该书仅分为“肝部”“脾部”及“伤寒科”三部,但其分类似乎太过简略;其次,该书所论病症的具体分类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将“伤风”归之于“肝部”“癫狂”“心风”“积聚癥瘕”归之于“脾部”等,均似有再商榷的余地;最后,《医论广见》虽在某些内容上可补《证治准绳》之不足,但有些内容又不似前书详细,同以两书“中风”门为例,一方面《证治准绳》中的“身体疼痛”“昏冒”等内容,为《医论广见》所不论;另一方面如“半身不遂”(《医论广见》中称为“左瘫右痪”)“失音不语”等内容,《证治准绳》之述较《医论广见》也更为详细。

5 小结

通过上文的梳理研究可知,高隐又名高杲,字果哉(或作果斋),明末清初嘉善人,曾协编其师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证治准绳·类方》等书,亦曾订正过其师之作《肯堂医论·下卷》以及盛寅(启东)之作《医经密旨》。高隐自著有《医论广见》《杂证》和医案数卷,现除《医论广见》以抄本传世,并有少量医案收入《古今医案按》之外,余皆不传。通过对《医论广见·肝部》中的“中风”门与《证治准绳·杂病·诸中门》中的“卒中暴厥”门及“中风”门的对比研究发现,高隐除在论述内容及著作体例等方面继承了其师王肯堂的学术思想外,对王肯堂医学亦有所发挥。在《医论广见》中,则主要表现为编写体例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征引更加广泛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较之《证治准绳》《医论广见》也存在诸如分类过于简略、具体疾病分类存在不合理之处及某些内容不及《证治准绳》详细等弊端。稿抄本是中医古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医学史料和临证价值,只是体量较巨,内容庞杂,其中既有大量的“杂抄芜笔”,也有不少待发掘的“遗珠”,需去伪存精,详细考辨。本文对上海图书馆藏抄本《高果哉医论广见》进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心和重视。初学无畏,敬请相关专家学者批正。

猜你喜欢
高氏杂病医籍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高氏押花葫芦
吐峪沟新出写经题记残片考释
寻根之旅
3种医籍考对比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