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疆棉纺织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2021-03-30 08:23朱爱孔
中国棉花加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棉纺织产业链纺织

■ 朱爱孔 何 芳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2.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也是棉花生产大国,以棉花为中心的棉纺织业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全国棉花产量为588.9万t,其中新疆棉花产量为500.2万t,所占比例为84.9%,2020年全国棉花产量为591万t,其中新疆棉花产量为516.1万t,所占比例为87.3%。棉纺织业具有很长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包含“棉花种植—纺纱—织造—印染—制衣—销售”等环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带动经济发展、稳定边疆局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际市场上,2020年8月瑞士良好棉花协会(BCI)以莫须有的劳动力采摘问题取消对新疆棉的担保认证,2021年3月H&M、耐克等BCI协会内的国际品牌以新疆棉花没有BCI认证为由拒绝使用新疆棉花。面对国际市场对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威胁,加快形成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的棉纺织产业发展新格局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就是从纺织行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出发,促进棉纺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打通产业链条内的壁垒以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

二、新疆棉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棉纺织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低

区域内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高低决定了产业供给侧链条的完整性。对于纺织行业来说一条完整的供给产业链包括以棉花种植为起点的纺织、织造、印染与制衣。虽然国家在土地和税收方面对新疆纺织产业下游的企业给予很大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因此在产业供给侧一体化链条中的印染和制衣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使用后的水资源又需要进行相关的污水处理,而新疆脆弱的生态条件成为制约产业链下游企业在新疆发展的因素[1]。以织布产业为例,我国棉布产量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江苏、河南、湖北等中东部交通发达地区,那里有与之配套的相关服装印染、服装加工与服装销售企业。棉纺织产业的区域经济明显,福建、江苏和浙江的全年棉布产量更是占到全国棉布产量的60%。新疆棉纺织产业以初级农产品棉花纺纱为主,深加工程度不足,以纺织服装为主的产业在新疆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而产业链内多数的利润集中于下游的印染与制衣终端。新疆棉纺产业供给端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仍然是制约新疆棉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三丝”引起棉花供给质量问题

机械化大规模采摘可以极大提升采摘的效率,但是与人工精细化采摘相比,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棉花“三丝”的风险[2]。近年来新疆地区逐步提高了机械化采摘的规模,2020 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250.19万hm2,机械采摘棉花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0%左右。机械化采摘过程中由于棉花的株高、株型各不相同,采摘过程中籽棉会混入更多的异性纤维,因此,打碎后形成无数小型瑕疵点,在纺织过程中难以有效的清除。“三丝”等源头质量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后续的纺纱、织布、印染和制衣环节内产品的质量,最终难以在供给侧形成有效的价格优势。

(三)人力资源的短缺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行业来说,人力资源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棉纺织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相对严格,技术工人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棉纺织行业的发展[3]。在员工技能培训方面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培训周期比内地的培训成本略大。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具有季节性用工的特点,员工的流动性很大,不利于形成稳固的劳动生产力群体。从用工结构方面分析,棉纺织行业的劳动力结构呈现金字塔的形状,在金字塔最底层的普通工人占据多数比例,而高端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却很少,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给廉价劳动力密集型的棉纺织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不完善的物流体系

物流运输是连接棉纺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桥梁。我国不仅是棉花生产大国还是棉花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据统计2020年全国棉花产量约为591万t,其中新疆棉花产量为516.1万t,占比为87.3%,我国一年棉花的总需求量约为780万t,需从外国进口约为189万t的棉花需求差额。从国内棉花的供给侧来说,新疆是主要的棉花种植、纺纱织造的产业区域,印染制衣与销售主要集中于中东部的河南、武汉、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各环节的区域性分布形成了国内纺织业“自西向东”的物流流向。进口的棉花主要由东南沿海报关进入向中西部的纺纱产业链,形成了一条“自东向西”的物流流向[4]。目前,我国的物流运输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与棉花物流相配套机械化装卸手段和仓储建设、物流信息化等方面发展不充分,造成了运输效率的低下和仓储成本的增加。虽然国家对于出疆棉花给予500元/t的物流补助,但是物流体系的缺陷仍然会影响棉纺织行业整体的供给效率。

二、新疆棉纺织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都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的低端供给,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增强供给机构的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符合我国棉纺织业产业结构改革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对棉纺织行业来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通国内棉纺织产业内的壁垒加快形成棉纺织业的新发展格局。新格局的形成前提就是要改革棉纺织产业的供给侧来提高供给质量,通过在棉纺织业供给侧产业内全要素生产力的优化来提升纺织业的全要素生产力,达到以“供给带动需求”的棉纺织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外部营商环境因素分析

新冠疫情的暴发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复苏的乏力决定了国外市场需求量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下滑。加之近年来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瑞士良好棉花协会(BCI)打着“人权”的幌子打压我国新疆棉纺织业,2021年3月份以H&M、耐克为首的国际品牌宣布停止使用新疆棉。这对我国棉纺织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外部威胁客观上可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我国的棉纺织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从产业供给侧入手,提升棉纺产业的供给质量,重新唤醒广大民众对传统民族纺织行业的支持并形成良好的内需环境。

(三)产业环境分析

就全球棉纺织产业来说,在国际层面上,现阶段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具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对我国的棉纺织业的国际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另外,老牌的西方纺织大国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迫于现行的经济压力,重启“再工业化进程”复苏国内纺织业的产能。在国内层面上,我国的棉纺织供给侧仍处于初级农产品加工阶段,产业内的深加工有待进一步加强。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新疆的纺织类出口额分别为68.84亿元和64.8亿元,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的主要原因除了国际市场的压力外,更重要的还是对外出口以初级棉纺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面对激烈且不确定的国际市场环境很难取得竞争优势。棉纺织产业供给不均衡的现状决定了产业结构需要在供给侧通过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的优化来推动产业全要素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棉纺织产业“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来促进产业动能转换,提升新疆棉纺织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对新疆棉纺织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一)坚持创新引领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棉纺织产业体系建设

总的来说,面对国外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环境,新疆棉纺织业的发展要紧跟我国宏观经济的步伐,以积极的姿态做出相应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十四五”时期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通过棉纺织产业改革来提升市场的有效供给成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利用“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制衣”的链条串联起整个供给侧产业链条内的经营主体与经营活动,针对当前纺织行业的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力低下的实际问题,以创新驱动来促进产业链条升级,以纺织产业链条重塑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具体来说,新疆的棉纺产业主要处于以棉花种植和纺纱为主的产业源头位置,纺织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就是要解决好区域性的基础能力薄弱与产业链低水平短板。要求以创新来驱动产业融合,棉花采摘方面解决好机器采摘引起的“三丝”问题,还要在农机研发创新上下工夫,坚持自主创新,不能一味地进口外国的机械化设备,应根据本地棉花的生长条件进行相应的农机制造技术创新,研发出适合我国棉花生长特点的机采设备,在农机技术创新中保证原棉供给的质量。

促进棉纺织供给产业链水平提升的关键是棉纺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良性互动的一体化重塑。针对制约下游棉纺织产业发展的水资源消耗与污水处理问题,一方面需要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来进行生产工艺革新或直接引进先进的资源节约型织布、印染和制衣技术。另一方面就是做好产业内污水处理相关配套设置的建设,做好棉纺织产业园区内污水排放的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工作。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红利的引导、财政资金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鼓励中东部下游纺织企业参与到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中来。在硬件要素方面,完善相关的土地、厂房基建、物流运输等方面的生产要素环境,加快完善以水电供应、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建设,并做好以物联网、市场大数据相关的软件要素市场化对接工作。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内产业聚集区的合理布局,形成一个规模合理可覆盖棉花种植到印染、制衣合理规模的区域性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上下游纺织企业不仅可以解决产业上下游供需不匹配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引起的无效供给[5],还能极大地节约产业内的相关交易成本,实现棉纺织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二)重视纺织专业的科研与教育,促进人力资源的供需均衡

教育培训是一种最有效的人力资源投资,新疆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对教育人才的培养。纺织高校在与纺织企业建立互动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在纺织教学与纺织科研领域的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管理经验与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来对接纺织企业产业发展困境,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模式。

在科研方面可以探索纺织行业与科研院校多渠道展开横向课题合作模式。面对制约纺织行业发展专业性的技术与管理难题可以通过科技攻关类横向课题的形式向社会上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进行招投标,明确所面临的困难和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最终达到的目的,借助专业的科研力量探索并解决好产业技术难题。在人才培养方面,纺织企业与纺织高校建立密切的教学与实践模式,形成双向联动关系。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可以引入纺织实训课程,学生完成了基础的理论学习后,进入相应的校企合作纺织企业进行相关的纺织技术操作与工作管理相关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在毕业前获得一定的实习经验,不但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实操能力,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未来就业的距离感,增进对纺织行业的从业认同感,在步入工作岗位中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纺织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促进棉纺织产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均衡。

(三)加快中部区域性棉花集散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棉纺物流体系

棉纺织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产业内各环节的有效连接。新疆棉花除了本地进行自产自销外,还要依靠中东部的消费市场来满足市场供给,做好产业内的大循环发展,完善的物流体系必不可少。针对当下棉纺织产业的“东中西”交错流向的特点,在现有物流体系的基础上,依托公路、铁路、水路的布局网,加速建设一批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区域性棉纺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产业园显得尤为必要。中部地区,如郑州和武汉作为传统的棉纺织产业区,不仅地处传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花经济带,还具有得天独厚的铁路运输和陆路运输的优势,可承担起全国棉纺织物流运输中枢调配的功能性作用。

可在中部地区原有的仓储物流基础上,重新布局建设新的现代化仓储系统。加快集散中心相关的仓储、搬运、运输相关的标准化改造与建设工作,加快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棉纺产业物流领域的应用。区域调配上,每年产棉季可以在全国铁路系统的支持下开设运输专列,我国铁路运输具有布局全面、运输价格低的物流优势,利用棉纺织铁路运输大动脉形成以新疆为源头、以中部物流集散仓储中心为枢纽,点对点的集散运输模式。地方物流做好相关物流信息化建设和运输工具配合工作,形成铁路、陆路、水路协同发展,“点线面”区域性相互促进的现代化棉纺织产业物流网,实现国内棉纺织产业发展的大循环新格局。

四、总结

棉纺织产业链是从棉纺织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把产业内相互依存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一个有机衔接的系统[6]。创新链则是棉纺织产业内科技创新与科技攻关角度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应用。在二者的相互促进下,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供应链和人才供给链等各种支持棉纺织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支撑。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棉纺织产业发展环境,做好新疆棉纺织整体产业链的发展仍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坚持创新驱动与棉纺织产业链建设的协同推进;重视科研院校与棉纺企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协作模式;加快建立以中部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现代化的物流仓储集散中心。减少生产要素的资源错配,提高棉纺产业内的全要素生产力保障有效供给[7],统筹推进产业内多链条协同发展,促进新疆棉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期带动全国范围的棉纺织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棉纺织产业链纺织
澳洋纺织
2021年《棉纺织技术》主题索引
筑牢产业链安全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棉纺织技艺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中棉行协发布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
对新疆棉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的几点探讨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