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碳目标” 推进绿色发展

2021-04-02 20:47本刊
治淮 2021年9期
关键词:碳达峰河湖经济社会

本刊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气候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部署。由此,“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广布各大新闻媒体的热点。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如何规划完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涉及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水利行业自然不会、也不能缺席。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放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水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八大以来,水利行业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人水和谐,有力推动了水利的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为进一步建设好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亟待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绿色发展转型,这也对我国水利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要求流域河湖保护治理工作要把流域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综合施策,进一步修复水生态系统原有结构功能,突出水生态保护,着力扩大生态容量空间。充分发挥水资源消耗总量、水生态保护红线、水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倒逼作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加快淘汰或改造耗水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高的行业,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减轻污水处理负荷,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同时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保护和修复河岸带生态环境,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与保护,因地制宜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和人工湿地,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流域气候韧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淮河流域水利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水环境保障能力明显改善,水生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将转变观念,主动施策,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流域河湖保护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效应,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碳达峰河湖经济社会
碳中和·碳达峰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