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温病学经典思维的教学改革探讨

2021-04-04 10:13郭永胜渠景连王文静郑子安陈鹏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温病医案教材

郭永胜,渠景连,王文静,郑子安,陈鹏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为中医精华所在。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1]。 中医经典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要内容,为中医教育的主要核心。温病学属于中医学经典课程,不仅对指导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又兼具中医基础学科的性质,是中医临床各科的重要理论基础[2]。因此,学习好温病学对于学生的中医学术与临床实践非常重要。而当前由于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以及教学课时安排不足、教材内容繁多、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学考核评价单一等因素[3],使得学生温病学经典思维不足,难以进一步主动深入学习温病原著,更遑论运用经典思维指导临床。故需要基于温病学的发展规律,结合时代学情的变化与教学手段的进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培养与学生的温病学的经典思维。

1 明确温病学经典教学目标

1.1 厘清温病经典原义—循名责实

温病学具有临床学科的性质,学习温病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温病学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而与其他经典课程不同,温病学涵盖著作较多,主要是由近300 余年诸多温病学家的专著汇集而成,仅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就达240 余种[4]。而温病学教材是汲取许多温病著述编写而成, 但不同医家由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各自经验的差异,其学术理论与防治经验不尽相同,或由于认识角度的偏差,出现学术矛盾甚或相互攻讦,对于未能了解的学者造成了严重干扰,更遑论兼收并蓄进行系统继承。

因此,在学习温病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明晰不同医家的主要认识差异,理解不同著作论述温病的原义,从而避免因为名词认识的差异而造成困惑。 如针对“温病”的名词记载,虽然各位医家均有论述,但其实义并非一致。 吴又可《温疫论》所论治之“疫”主要针对湿疫,余师愚《疫疹一得》所辨治之“疫”主要针对热疫,故其记载变化规律、临床表现与辨治方药均不相同。 故在学习温病学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并为以后深入学习不同温病学著作奠定基础,有必要首先为学生厘清主要的不同温病著作的主旨。对于诸多的温病学著述,按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可以大致划分为温疫学派、主流学派、伏温学派、伤寒学派与兼融学派等5 个学术流派,以此为纲去把握各家之说,能起到执纲挈领作用,并站在流派学术特点的高度,更好理解不同学术理论的异同,从而以助于更好结合实践[5]。

1.2 掌握辨证理论体系—守正创新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说明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诞生,两者经纬相依,使得中医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温病学乃至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外感热病,抑或内伤杂病,或者其他病证,如果影响三焦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致使具有与温病类似或相同的病机,则其辨治均可参考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三焦辨证体系,尤其是温病的方证理论能够较好地揭示此类疾病的病机,从而不仅可以拓展杂病临床辨治的思路,并有助于将温病的研究引向深入,且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如基于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的研发,不仅创制出新的制剂—清开灵,而且用于治疗中风的临床治疗与研究[6]。

因此,学习温病学,不能狭隘理解为学习辨治温病的学科,在讲解时注重阐释温病辨证理论体系的理法方药蕴义,以之不仅用于防治当前临床包括感染性疾病在内的发热性疾病,而且丰富自己的辨证理论体系,以指导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与急诊科等各种病证,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温病学的兴趣,即不仅针对以后从事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临床与研究,无论从事何种临床专业,温病辨证理论体系均大有裨益。

2 融汇温病学经典教学内容

温病学教材中除了节选部分温病经典著作附于教材之后,其他体例跟《中医内科学》类似,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 等其他学科注重讲授经典原文不同,温病学所涉及的经典原文讲解不成体系、课时较少、经典内容与病证之间缺乏整体[7]。 鉴于温病学内容繁多而课时相对不足,因此为了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全部内容并阐释清楚重点、难点,必须调整教材的编排内容,对讲解知识进行精简,以使教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2.1 调整教材内容,凸显经典原著

由于温病学上篇总论、中篇各论大都为对于温病著作中某一知识点规律的白话总结,而下篇原著选读为主要温病经典著作的选录条文,以致不仅占用教学课时,而且使得大部分讲课时间与经典割裂。因此,需要将上、中篇的内容结合经典原文讲解, 其中不仅包括下篇的著作,还适当引入其他相关温病著作,并培养学生研读温病原著的能力。这样既节省了重复讲解的时间,还将温病经典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并可使得学生能够独自深入学习温病著作。

2.2 精简重复知识,导入经典医案

温病学教材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前期课程存在一些重复的内容,讲解时则主要简要引导同学比较温病学与先前课程的异同。如关于温病病因的认识,要与《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联系与推导。 另外,对于教材中前后有重复内容者,如上篇总论中已有温病的病因内容,在学习中篇各论的病因时,则可作为课堂提问,以引入关于其病机与论治的认识。 由此可以节省出部分课堂时间,以便引入相关经典医案。 通过剖析并精选部分温病经典著作,以及相关古今名中医运用温病辨证体系治疗各科病证的医案,进而编写相关知识点的完整案例[8],根据教学大纲分别适当地在课前导入、课中讲述、课后复习,从而增强学生以经典思维的角度理解教材知识,并锻炼分析解决临床实践的能力[9]。

3 杂糅温病学现代教学方法

温病学课程内容丰富,新的概念较多,而教学课时受限,故为使学生在掌握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锻炼经典思维能力,需得借助高效的课堂模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10]。 这就要求在运用传统讲课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运用并创新现代教学方法。

无论是上篇总论诸多琐碎的知识点,还是中篇各论中具体温病种类复杂的病机演变与不同证型的论治,使学生往往学习之时尚能暂时记忆某一知识点,但继续学习之后则将其混淆, 从而加大了学习温病学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更遑论较好把握温病经典的辨证思维。而通过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剖析知识点的联系,梳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将温病经典的动态辨证思路展示出来,加之通过有助于视觉刺激的符号、颜色、图形、关键词以及想象等,以一目了然地整体上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精华所在, 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有助于增强记忆,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11]。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温病经典辨证思维,最佳的途径是采取以问题为导向(PBL)的案例式教学法[12]。 但这种方法如果全部在课堂展开,占时较多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或主动查找资料,故为了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将整理设计的PBL 教案与制作的微课视频、动漫、图像以及讲解视频等,上传至超星学习通或雨课堂平台,推送至学生的手机上,此即微课与PBL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进行课前知识预习引导,以及对预留问题进行思考与小组讨论。根据线上收集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实时提出的疑惑,结合整理的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料,进行新知识的引导学习,并启发学生自主结合所学习内容,运用温病学中医经典思维进行探索性解答,教师则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补充。 尤其是结合所学习的温病学经典原文,引导学生互相对照实践,如温病学经典所阐述的辨舌等内容,以使在实操中加深对于经典知识的理解,初步享受学习经典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中医经典的信心。

4 多维度温病学评价与考核

本科教学仍需以学习成绩作为考评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授课情况的主要方式,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集中关注于试卷考点的范围与方式。故为了培养温病学经典思维,在设计考核评价时需要以多维度的经典思维考评为导向。

学生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比40%,期末成绩占比60%。 经典原文是认识、理解与运用经典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对于经典原文的背诵与理解,可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并评分、课下小组成员之间互查并评分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在期末考试时以选择题、问答题等形式考查。 而对于经典医案的分析是深入理解并形成锻炼经典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可提前通过网络平台布置设计的经典医案,要求每位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反馈对于医案的认识并给予评分,然后再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互相评分,最后将所有小组根据讨论改进的方案在课堂讨论并组组评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小组、组别讨论的情况,录制讲评微课,以供学生反思学习。在期末试卷设计时,则在选择题中提升经典医案分析的比例,并设置主观题型—案例讨论题,以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经典思维的临床水平。

5 结语

中医经典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主体,对中医理论发展与临证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3]。 遵循中医药的培养成才规律,必须重视中医经典思维的培养。温病学虽为经典课程,但由于其独特的学术特点,使得教材编排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课程注重经典原文讲解不同,其经典内容与主要所讲知识割裂,从而限制了经典思维的培养。通过明确经典教学目标、融汇经典教学内容、杂糅现代教学方法,并以经典思维评价考核为导向,以期增强培养学生的温病学经典思维,为学生深入学习温病原著,提升温病经典思维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温病医案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