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研究

2021-04-06 05:48贾金涛吴朝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利嗪五物荨麻疹

贾金涛,吴朝霞

(江油市中医医院,四川 江油 621700)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风团、血管性水肿、瘙痒等[1]。此病的病因复杂,治疗的难度较大。罹患此病可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严重时可导致其出现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此病,但效果不够理想[1-2]。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属于“瘾疹”的范畴。治疗此病应从祛风、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等方面入手。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究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至2019 年10 月江油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20 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西替利嗪组和五物汤组(60 例/ 组)。五物汤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9 例;其年龄为25 ~71 岁,平均年龄(48.00±11.50)岁。西替利嗪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32 例;其年龄为27 ~72 岁,平均年龄(49.50±11.2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P >0.05。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病情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3]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存在反复皮肤瘙痒、不规则风团或红斑等临床表现。2)排除标准:近1 个月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有精神疾病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合并有肿瘤或感染;不能正常地配合完成本研究。

1.3 方法

为西替利嗪组患者采用西替利嗪进行治疗。西替利嗪(由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014)的用法是:每天服1 次(睡前用药),每次服5 mg。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8 个疗程[5]。为五物汤组患者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进行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的方剂组成是:生黄芪15 g、桂枝10 g、白芍12 g、生姜5 片、大枣5 枚、荆芥12 g、防风12 g、蝉蜕9 g、乌梅15 g、五味子12 g。水煎服,每天服1 剂,分2 次服下,连用4 周。对于存在严重气虚症状的患者,将上方中的黄芪加量至30 g,并添加白术12 g。对于存在严重血虚症状的患者,在上方中添加当归12 g、鸡血藤15 g[6]。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反应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a(TNF-α)、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舒适度。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 对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生理、心理精神、环境、社会等评价项目,分值为28 ~112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舒适度越高[7]。3)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嗳气、腹胀及嗜睡等)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数据使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五物汤组患者血清TNF-α、CRP、IL-6 的水 平 分 别 为(43.23±5.24)ng/L、(11.37±1.72)mg/L、(18.88±3.52)ng/L,西替利嗪组患者血清TNF-α、CRP、IL-6 的水平分别为(43.58±5.33)ng/L、(11.74±1.80)mg/L、(18.74±3.29)ng/L;两组患者血清TNF-α、CRP、IL-6 的水平相比,P >0.05。治疗后,五物汤组患者血清TNF-α、CRP、IL-6 的水平分别为(20.62±4.25)ng/L、(4.22±0.53)mg/L、(6.64±1.22)ng/L,西替利嗪组患者血清TNF-α、CRP、IL-6 的水平分别为(27.96±4.88)ng/L、(7.61±1.29)mg/L、(12.27±2.09)ng/L;五物汤组患者血清TNF-α、CRP、IL-6的水平均低于西替利嗪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的比较(± s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的比较(± s )

组别 例数 TNF-α(ng/L) CRP(mg/L) 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五物汤组 60 43.23±5.24 20.62±4.25 11.37±1.72 4.22±0.53 18.88±3.52 6.64±1.22西替利嗪组 60 43.58±5.33 27.96±4.88 11.74±1.80 7.61±1.29 18.74±3.29 12.27±2.09 t 值 0.36 8.78 1.15 18.82 0.22 18.02 P 值 0.35 0.00 0.12 0.00 0.41 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Q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五物汤组患者的GCQ 评分为(74.28±2.16)分,西替利嗪组患者的GCQ 评分为(74.54±2.11)分;两组患者的GCQ 评分相比,P >0.05。治疗后,五物汤组患者的GCQ 评分为(106.61±7.32)分,西替利嗪组患者的GCQ评分为(98.24±5.25)分;五物汤组患者的GCQ 评分高于西替利嗪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Q 评分的比较(分,± s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Q 评分的比较(分,± 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五物汤组 60 74.28±2.16 106.61±7.32西替利嗪组 60 74.54±2.11 98.24±5.25 t 值 0.66 7.19 P 值 0.25 0.00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五物汤组患者与西替利嗪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99%、19.99%;五物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替利嗪组患者,P <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此病患者会出现血清CRP、IL-6 水平异常升高的情况(升高幅度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NF-α 在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关的研究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后其血清TNF-α 的水平会明显升高[7]。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理论中“瘾疹”的范畴。此病主要是由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毛皮腠理之间,过食荤腥之物,肠胃不和,蕴湿生热,内不得下,外不得发,郁于肌肤,久病气血耗伤造成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中的生黄芪味甘、性温,可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各种症状;桂枝味辛、性温, 善祛风寒,具有清热解毒、滋养筋脉、驱寒、镇痛等功效;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经,具有平抑肝阳、养血敛阴之功效;生姜具有发散、止呕、止咳等功效;大枣具有补气补血、排毒养肝的功效;荆芥温而不燥,性较平和,具有疏风解表、透疹的作用;防风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止痒的功效;蝉蜕性寒、味甘,归肺、肝经,具有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的作用;乌梅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五味子性温、味甘,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之功效;白术性温,味苦、甘,具有甘温补虚、苦温燥湿、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鸡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具有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的功效;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川厚朴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功效;白鲜皮性寒、味苦,归脾经、胃经及膀胱经, 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浮萍味辛、性寒,归肺经,具有宣散风热、透疹、利尿之功效;诸药合用可共奏祛风止痒、发散风热之功[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五物汤组患者血清TNF-α、CRP、IL-6 的水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西替利嗪组患者,其GCQ 评分高于西替利嗪组患者,P <0.05。由本研究的结果可知,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改善其炎性反应指标,提高其舒适度,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利嗪五物荨麻疹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湿疹的效果分析
黄芪桂枝五物汤佐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疗效观察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四虫五物汤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9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前列地尔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