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结合针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1-04-06 05:48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瓜氨酸针药类风湿

骆 飞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中医医院,湖北 孝昌 43290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患者关节周围组织发生非感染性炎症性病变为临床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关节疼痛、肿胀,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并发心、肺等器官的并发症。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效疗法。临床医生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是使用药物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其病情的发展。西医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1]。但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中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的优势[2]。本文主要是探讨使用独活寄生汤结合针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0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2018 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其临床症状为关节肿胀、发热、功能障碍、晨僵[2]。这些患者手腕、掌指关节或近指部位可发生肿胀,发生肿胀的部位多于3 个且位置对称。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1)患有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患有血液系统疾病。3)持续服用激素类药物3 个月以上。4)关节严重畸形。5)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6)患有精神疾病。7)患有肿瘤。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药物组(40 例)和针药组(40 例)。药物组患者中有女26 例,男14 例;其年龄为42 ~78 岁,平均年龄为(63.51±2.26)岁;其病程为3 个月~15 年,平均病程为(4.31±1.52)年。针药组患者中有女27 例,男13 例;其年龄为42 ~80 岁,平均年龄为(63.21±2.71)岁;其病程为3 个月~15 年,平均病程为(4.36±1.6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均使用独活寄生汤进行治疗。该方剂的组方为:细辛3 g,川牛膝15 g,独活10 g,桑寄生15 g,川芎6 g,熟地黄10 g,秦艽9 g,当归9 g,杜仲15 g,白芍10g,茯苓15 g,党参15 g,肉桂6 g,防风6 g,甘草3 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每天服1 剂,早、晚各服1 次。在此基础上,为针药组患者使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选取患者的肩髃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环跳穴、肩髎穴、阳陵泉穴、昆仑穴、尺泽穴、手三里穴、太溪穴及解溪穴等穴位,根据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的情况每次选择其中3 ~4 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使用长度为1.5 寸的毫针针刺治疗穴位。得气后,将艾绒插在针柄上。点燃艾绒,每个穴位灸治3 柱艾绒,留针时间为30 min。每天治疗1 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消失的时间、关节肿胀消失的时间及晨僵消失的时间。使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的程度。该评分法的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的程度越重。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将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其关节的外观及活动能力恢复正常,其病情在治疗后6 个月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其关节的活动能力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改善,其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未得到改善或在加重,其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总有效率=(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3]。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消失的时间、关节肿胀消失的时间及晨僵消失的时间

治疗后,针药组患者关节疼痛消失的时间、关节肿胀消失的时间及晨僵消失的时间均短于药物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的NRS 评分、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

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的NRS 评分、血清类风湿因子的水平、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相比,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的NRS 评分、血清类风湿因子的水平、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 <0.05。治疗后,针药组患者关节疼痛的NRS 评分、血清类风湿因子的水平、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药物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消失的时间、关节肿胀消失的时间及晨僵消失的时间(d,± s)

表1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消失的时间、关节肿胀消失的时间及晨僵消失的时间(d,± s)

组别 例数 关节疼痛消失的时间 关节肿胀消失的时间晨僵消失的时间药物组 40 9.23±2.91 11.21±3.19 9.21±2.56针药组 40 6.52±1.21 8.42±2.21 6.26±1.24 t 值 8.121 7.563 8.312 P 值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的NRS 评分、血清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 s )

表2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的NRS 评分、血清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 s )

组别 例数 时期 关节疼痛的NRS 评分(分) 类风湿因子(U/ml) C 反应蛋白(mg/dL)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U/ml)红细胞沉降率(mm/h)针药组 40 治疗前 6.13±1.23 56.13±6.91 1.34±0.41 12.13±2.91 22.25±3.28治疗后 1.01±0.21 21.56±3.21 0.67±0.12 4.56±1.21 12.19±1.40药物组 40 治疗前 6.12±1.25 56.56±6.78 1.38±0.45 12.12±2.98 22.28±3.29治疗后 3.04±0.56 34.15±4.67 1.01±0.24 6.56±1.88 14.21±1.67

2.3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治疗后,针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患者,P <0.05。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 >0.05。详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表4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患者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因素包括免疫功能紊乱及遗传因素。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理论中“关节痛”的范畴[4-5]。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机是肝肾亏虚,风寒湿侵袭,产生瘀血痰湿。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则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独活寄生汤具有祛风止痛、滋补肝肾、通络舒筋的功效。该方中的独活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桑寄生、杜仲具有补肝补肾、强筋骨的功效;茯苓、甘草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有效地减轻患者关节疼痛的症状[6]。

针灸疗法是将针刺疗法与艾灸疗法相结合的一种中医疗法。穴位是血气积聚之处。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针刺患者特定的穴位可改善其局部的微循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针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特定穴位可调节其气血运行、祛除其体内的寒湿。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能提高其病变关节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疗效。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艾灸治疗,可使艾绒的热力通过针体传送到其穴位中,起到益气养血、温经止痛、祛寒除湿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疏通其关节周围的血管,促进其血液循环,有利于清除其病变关节处的有害物质。

综上所述,使用独活寄生汤结合针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显著,可快速地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关节疼痛的程度,降低其血清学指标的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瓜氨酸针药类风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血浆L-瓜氨酸和L-精氨酸浓度分析方法建立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瓜氨酸化反应研究的最新进展
瓜氨酸血症II型1例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型头痛4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