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形握力球压迫法在预防PICC置管患者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06 05:48李妙美汤静雪王荣丽邢书慧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握力异位导管

李妙美,汤静雪,王荣丽,邢书慧

(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综合内科,河北 秦皇岛 066100)

经外周静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通路,具有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点[1-2]。近年来,PICC 在腹部复杂手术后长期静脉营养支持、长期静脉治疗、肿瘤患者化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施PICC置管的关键在于穿刺、送管,但受患者年龄、体型、血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PICC 置管的成功率难以达到100%[3]。据统计,PICC 置管异位的发生率为7.87% ~35%,其中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为3.3%~11.1%[4-6]。有研究指出,未对PICC 置管患者颈内静脉的入口进行有效的阻断是导致其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在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接受PICC 置管的278 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橄榄形握力球压迫法在预防PICC 置管患者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接受PICC 置管的患者278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138)和研究组(n=140)。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续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n(%)]

1.2 方法

1.2.1 PICC 置管前准备 准备好PICC 穿刺包、PICC 导管(由美国巴德公司生产,型号:4F)、PICC 超声仪及其配套配件(由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利多卡因(由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071)、注射器、敷贴、生理盐水、橄榄形握力球、纱布等。

1.2.2 PICC 置管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PICC 置管期间,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偏头法预防颈内静脉置管异位,为研究组患者采用橄榄形握力球压迫法预防颈内静脉置管异位。具体的置管方法是:让患者取仰卧位,告知其将置管侧上肢充分展开。定位穿刺点,准确测量置管长度。进行局部消毒、铺无菌单,对穿刺点处进行局部麻醉。进行穿刺,成功穿刺后,留置导丝、鞘管,再于鞘管内送入导管。三向瓣膜式导管可直接送管,前端开口式导管应修剪至精确的长度后进行送管。在送入15 cm 左右时暂停送管,让对照组患者采用偏头法预防置管异位(即让其将头部偏向置管侧,使下巴紧贴肩部),在研究组患者的颈内静脉入口处放置一个橄榄形握力球,并让其转头用下巴夹住握力球。继续送导管至预定长度,采用超声仪判断导管的位置,若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应立即调整导管的位置。抬高患者的床头至45°,将导管撤出15 cm 左右,然后再次进行置管。对照组患者与研究组患者分别继续采用偏头法、橄榄形握力球压迫法预防置管异位,直至完成置管。若连续发生3 次置管异位,且无法调整导管的位置,则将导管留置于锁骨下静脉内。完成置管后,拔出导丝、鞘管,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并用敷贴对导管进行固定。记录置管的时间、导管置入的长度等。完成置管后1 周,使用床旁X 线机检查PICC 前端的位置。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第一次送管时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情况;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中PICC 留置于锁骨下静脉患者的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第一次送管时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中PICC 留置于锁骨下静脉患者的占比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将PICC 留置于其锁骨下静脉的情况[n(%)]

3 讨论

颈内静脉置管异位为PICC 置管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是导致进行PICC 置管失败的重要原因[7-8]。将PICC 置入颈内静脉后,若不及时调整,可引发静脉炎、静脉血栓、颅神经损伤、导管堵塞等并发症[9]。导致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常见因素除了患者血管的解剖结构异常、患有某些疾病外,还与未对其颈内静脉入口进行有效的阻断有关[10]。采用传统的指压法、偏头法预防PICC 置管异位的效果不够理想。体型消瘦的患者、偏头困难的患者采用偏头法难以阻断其颈内静脉的入口,对其进行PICC 置管时其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较高。采用指压法压迫颈内静脉入口时,医护人员按压的力度及按压位置的准确性会影响患者颈内静脉入口的阻断效果[11]。颈内静脉的下端呈纺锤状,管腔处于开放状态,故在进行PICC 置管时易将PICC 置入此静脉[12]。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后,需要对PICC 的位置进行调整。反复进行送管及调整操作不仅会增加置管的时间,还会引发感染、静脉损伤、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3]。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第一次送管时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26.09%(36/138)〕低于对照组患者第一次送管时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11.43%(16/140)〕,χ²=4.910,P=0.027。这说明,采用橄榄形握力球压迫法可降低PICC 置管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采用偏头法预防PICC 置管患者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时,需要患者配合默契。患者在偏头时需要将下巴紧贴肩膀,部分患者不能标准地完成上述动作,可导致其颈内静脉入口未被有效阻断,增加其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风险。采用橄榄形握力球压迫法预防PICC 置管患者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简单易行,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中选用的握力球其主要材质为聚氨酯,质地柔软。在进行PICC 送管的过程中,用其压迫颈内静脉入口可有效地降低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橄榄形握力球压迫法在预防PICC 置管患者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握力异位导管
巧练握力益康寿
两种握力计测量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值的一致性评价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不容忽视的握力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能锻炼握力的伞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