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球课程的运动教育模式建构

2021-04-07 23:58慧,向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比赛运动体育

牛 慧,向 勇

荷球课程的运动教育模式建构

牛 慧,向 勇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荷球(Korfball)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项男女同场竞技的非隔网团体球类项目。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试验、采访调研,认为荷球课程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凸现这项运动的育人价值。本文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及荷球运动的特点,以赛为纽带,将“教、学、练、赛”4个环节融入“荷球运动季”的“季前、正式比赛、季后”3个部分,建构荷球课程运动教育新模式。

运动教育;运动教育模式;荷球;课程建构

运动教育模式在新世纪初被引入我国,时间相对较晚,它既可以被看做一种课程模式,区别于常规课堂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及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以体育教师为教学中的主角,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以锻炼身体为辅,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单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在运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较少强调对待运动的态度以及如何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荷球(Korfball)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项男女同场竞技的非隔网团体球类项目,规则的特殊性也赋予了项目本身更多的育人价值属性,其原理哲学是追求改革,强调男女平等:即主张两性在参与运动时的机会和条件是相等的。运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会对展现荷球特有的运动魅力及价值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荷球课程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加以开展。

1 荷球运动简介

1.1 荷球的起源

荷球(Korfball)是1902年由一位荷兰籍教师Nico Broekhuysen,从一项游戏中得到灵感于是有了现代荷球运动的原始概念。荷球大小跟足球一样,比足球略重;荷球倡导的原理是男女平等:即主张两性在参与运动时的机会和条件是相等的。荷球适合任何年龄的男女参与,场地器材简单,只需有球柱、球框和一片平坦的空场地即可进行。

1.2 荷球运动的规则特点

荷球不能运球与持球跑,只有通过队友之间的配合,摆脱防守,才能进行投篮或上篮得分,荷球比赛中是不会出现像篮球比赛中的个人单打、足球比赛中的单刀直入等现象的;合法防守位置即:当防守队员处在合法防守位置时,进攻方得分无效,这便大大降低了因身材条件所带来的差异;荷球是一项策略性运动,不允许有过分的身体对抗和身体接触,讲求“灵动”“技巧”,参与者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荷球讲求男女平等,共同参与,不能异性防守,并且不能两人防守一人。男女同场竞技的项目特点,男女队员都可根据自身性别、心理优势在赛场上与对手展开博弈,荷球运动中的趣味性也因此变得更加浓厚。

2 荷球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直到今年7月份,我国第一部荷球训练教材问世,在此之前我国开展荷球课程的高校及中小学均没有可参考的荷球教材。加之,我国大部分荷球课程的教师并非荷球专业科班出身,没有真正参与荷球训练和比赛的经验,对荷球运动的理解较为浅显,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根据荷球的价值、特点开发相关的教学方法。在与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荷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荷球技战术,忽略荷球在“育人”上的功能。荷球中的技战术相对简单,参与者较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打折扣对项目参与的积极性也会下降[2]。笔者在XX大学的实地考察中还发现,在为期一学期的荷球课程中,教师所教内容以荷球的发展与基本技术为主,对荷球的战术讲解较少,也使得学生在荷球课程结束后,只是了解了该项目,但不会打荷球。同时在观察学校组织的荷球比赛后,发现学生甚至对荷球的规则和基本技术未吃透、未学会。荷球教师的师资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导致荷球课程的开展不够深入,学生对荷球魅力的体验感不足,更不能发挥荷球对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性上的良好作用。因此荷球课程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加以开展。

3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内涵

3.1 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

运动教育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西登托普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提出的,经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现已具备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具体形式为教师一方面作为指导者,另一方面以同伴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互动完成课堂任务。学生通过分组、轮流扮演不同运动过程中的不同角色的组织形式,在游戏、比赛中学习,开展不同单元的运动季。教学主线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参与竞赛,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中充分参与,体验不同角色的赛场职能,体会其中乐趣并通过经历和思考有所收获,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运动素养和运动热情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所谓有运动能力的参与者,除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还要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成功地调取运动所需的知识应用于赛场。有运动素养的人是指能够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则和礼仪,体验运动乐趣,不仅能参与运动,而且在观看比赛等活动时能够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观众。热情的运动参与者是指对待不同的运动文化,都能够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不同运动项目的文化优势,使优秀的运动文化得以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1,5,10]。

3.2 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

运动教育模式有6个主要特征:运动季、团队联盟小组、正规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和庆祝活动。整个模式的核心概念是“运动季”。美国学者Michael W.Metzler认为,“在一个完整的“运动季”中,需涵盖最初的练习期、学习技能与比赛并行的季前赛期、学生具备技术后正式比赛期及将比赛情境扩大后的季后赛期,多环节的教学任务则需要有足够的课时量来支撑,因此一个赛季应至少20节课。”[3]而台湾学者廖智倩认为“一个“运动季”通常包括开始的季前期、学习过程中的竞赛期和最后的决赛期,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项运动项目的技能熟练掌握,对规则充分了解、对价值加深认知,丰富运动经验,则需要更长的活动单元,课时长度约为常规课堂的2~3倍。”[4]由此可见,运动教育模式具有多个教学环节,来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之外更多更全面的人格塑造,因此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单元上要求更长。

3.3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

通过比较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特点、教学目标、指导思想、遵循规律、理论来源(表1)[5]发现,运动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享受乐趣、锻炼身体、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表1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4 荷球课程运动教育模式的建构路径

4.1 明确荷球课程新的教学目标

4.1.1 荷球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 结合荷球项目的运动特点和其特殊规则特点所带来的价值功能,通过运动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运用,可明确荷球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荷球运动季中的竞赛,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运动过程中的抗压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在日常课堂竞赛中给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在赛场拼搏到底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并贯穿至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4.1.2 荷球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更多有运动能力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有运动素养的人,在荷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把让学生感受荷球运动的魅力,建立男女同学间相互包容、相互鼓励的深厚友谊,提升女生在男女同场比赛时的自豪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了解荷球运动的起源及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概况、规则特点,以及项目所蕴含的文化、本身的原理哲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荷球技术,例如V型投篮、行进间单手上篮、防守步伐等;教授基本的战术体系,例如“2-1-1”战术等,使学生能够对荷球运动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意识,并可以在比赛中执行战术作为教学目标。

4.2 明确荷球课程新的教学过程

结合运动教育模式的目的和特征,通过分析推理出运动教育模式的荷球课程教学过程(见图1)[5]。

图1 荷球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

4.3 明确荷球课程新的教学单元——荷球运动季

“运动季”是运动教育模式的核心概念,在本研究所构建的荷球运动季中,一个完整的荷球教学运动季被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教学内容和侧重点都不相同,因此能将整个运动季完整串联的主线则是比赛。根据运动季的阶段划分,依据我国国情及荷球项目的自身特点,可将荷球课程教学中的整个运动季划分为3个阶段,4个模块。3个阶段即“季前赛”“正式比赛”“季后赛”,4个模块即“教学模块”“学习模块”“练习模块”“赛事模块”。将“教、学、练、赛”融入荷球运动季中的各个阶段,将大大小小的比赛融入各个模块,更好的完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各阶段具体划分见图2。

4.3.1 季前赛阶段 教学模块和学习模块主要为荷球的运动发展概况、文化内涵、规则特点以及荷球的基本技战术,在“教”、“学”后,将班级分为各个实力水平相当的若干组(每组一般为4男4女),并在“练”时将每组分为两个小组(以2男2女为一组),将男女合作、平等的荷球理念贯穿到每个环节,通过“1 v1”“2 v2”“4 v4”的比赛形式,组织组内进行技战术比拼,使每名小组成员都能掌握技战术,同时可调动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通过组间“赛”检验各组“练”的实际情况。在“赛”中均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荷球基本知识抢答、小组间半场“4 v4”交流赛,增强各个队伍内部的团队凝聚力,促进队伍间交流,让学生通过比赛过程获得团队归属感,同时对失利组和获胜组进行引导,与学生一起分析导致胜败的场内外各种因素,使学生学会反思总结。

图2 荷球运动季各阶段任务划分

4.3.2 正式比赛阶段 正式比赛阶段的“教”与“学”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比赛这个“社会情境”中的各个角色(裁判、记录员、运动员、队长等),通过体验在比赛中充当运动员、记分员、啦啦队、裁判员甚至教练等不同的角色,明确赛场各个角色的职责,使学生学会团队协作,懂得承担个人责任;“练习模块”主要是针对比赛进行技战术的演练,同时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学会从练习赛中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赛事模块”通过分组循环或其他赛制进行半场4V4的比赛,要求每位队员都要上场参与比赛,不让任何一位队员“拖后腿”,只有整体实力的提高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学会包容、理解。

4.3.3 季后阶段 进行比赛的决赛阶段,模拟国际大赛的仪式,增加入场式、组织拉拉队等,营造比赛氛围,提升运动员及观众的比赛热情;比赛结束后,由各组组长针对比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评价;通过比赛的数据统计,评定出每队的“最佳得分手”“最佳搭档”“最佳团队”等,进行颁奖和庆祝。各班决出的冠亚军,并不代表“季后阶段”比赛的结束,而是“季后阶段”比赛的真正开始,将“小社会情境”中的所学所感,继续延伸到“更大的社会情境”。将荷球课每个班的冠亚军重新进行分组进行比赛,最终决出本学期荷球课的“冠军班”。通过季后阶段的比赛延伸,让学生体会更大社会情境里的赛事规模,增强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班级归属感”,通过各形式的公平竞争,培养学生接受结果、享受成败,使社会适应力得到提高。

5 结 论

结合我国国情及荷球运动的特点,将“教、学、练、赛”融入运动季中,构建“荷球运动季”。比赛作为贯穿运动季的主线,通过对“荷球运动季”中各阶段比赛组织及任务的划分,实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1] 尚力沛.美国赋权运动模式概述及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构建与设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6):61~66.

[2] 傅振磊.荷球运动教学疑惑解析[J].体育科技,2016,37(02):144~145+148.

[3] MICHAEL W, METZLER. 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 Needham Heights: A Person Edu Company, 2000.256~275.

[4] 高 航,章荣江,高 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06):79~83+86.

[5] 高 航,高 嵘.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02):60~63.

[6] 陈勃源.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对比[J].体育科技,2016,37(06):152~153.

[7] 季 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9):72~80.

[8] 刘桦楠,季 浏,董翠香.道德社会学视角下运动教育模式的德育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6):89~94.

[9] 张佩佩,孙庆祝,刘世义.太极拳课程的运动教育模式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1):83~85.

[10] 李小刚.美国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5):161~165.

[11] 熊 艳.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12] 彭 博.荷球运动教学的步骤与方法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7):161+108.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 of Korfball Course

NIU Hui, XIANG Yong

P.E.Colla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hina.

Korfball is the only non net group ball game in the world where men and women compet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literatur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value of korfball education can be better demonstrated by using “sports education mode” instead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orts education mod”,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orfball,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four links of “teaching, learn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into the three parts of “preseason, formal competition and post season” of “korfball season”, and constructs a new mode of korfball curriculum sports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 mode; Korfbal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G849.9

A

1007―6891(2021)02―0086―04

10.13932/j.cnki.sctykx.2021.02.21

2019-11-26

2020-01-15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2019自研-体育04)。

猜你喜欢
比赛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选美比赛
不正经运动范
比赛
我们的“体育梦”
最疯狂的比赛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