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实施策略

2021-04-07 10:17陈晓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实施策略

陈晓梅

【摘要】“历史解释”被确立为一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后,“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实施,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依据学生的学情及认知的特点,以人教版必修Ⅰ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依据“历史解释”素养水平的划分,围绕“历史解释”素养层级标准展开教学设计,探讨有效实施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历史学科的方式审视历史问题,从而实现有效涵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历史解释;实施;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历史学科五大素养相互联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历史史料学习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需要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定义为:“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冯一下先生将其定义为:“人们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进行的解析和阐释人类社会过往事物的历史思维活动。”这些表述体现了史料、史思、史观、史感对历史解释形成的重要性。

通过对高中学生、老师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四组生源的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较弱。由于篇幅有限,教材很多都是结论性语言。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选择在教材中寻找这些结论,无法真正挖掘其知识内涵,无法整合教学内容,单纯死记硬背。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历史解释”素养希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历史学科的方式审视历史问题,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观点进行评价,根据现有史料形成自己的解释,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划分为四个层次,如表1:

以上四个水平层次的划分是衡量学生历史解释水平的标尺,也是高考历史试卷命制的重要依据。笔者在这四个水平层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制定具体的“历史解释”素养层级标准 (表2),以人教版必修Ⅰ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形式,探讨有效实施策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和体验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体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引用原始史料,还原认知史事

“历史解释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历史事实又受到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所制约,要想做到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历史研究者必须深入原生态的环境中加以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用原始史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史料并得到自己的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如讲到罗马法核心内容,教材只给了“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结论性语言,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很难有说服力,更别谈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故引用以下史料,还原史事,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从而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一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据《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等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一切人自始都是生来自由人。

——徐国栋译《查士丁尼法学阶梯》

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萬民法》

材料分析得出,《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多次提及“财产”“遗嘱”“占有”“所有权”,可见罗马法核心内容为保护私有财产,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另,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二,可以理解“自由”“平等”“法治”“注重证据、体现理性”等自然法思想。原始史料的引用,可以丰富历史叙述,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设置问题链,创设历史情境,理清历史逻辑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要有内在的逻辑性,通过前后联系、系统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能自主建构历史,形式历史解释。讲解“罗马法的发展历程”这一内容,笔者通过一系列问题的驱动、情境的创设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问题一: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为何要发起成文法运动来反对贵族?有何成果?

材料一:罗马当时的政治制度虽已由王政改为共和,但仍是贵族专政。法律—主要不是成文的习惯法—的执掌,全为贵族的祭司团垄断,遇有讼争,贵族的司法人员徇情枉法,平民遭受欺凌……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平民发起成文法运动,企图用制定的法律明文来限制贵族的专横与压迫。

——周枏《罗马〈十二表法〉》

问题二:依据材料,《十二铜表法》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主要包括: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多是习惯法的汇编。

——周枏《罗马法原论》

问题三:《万民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材料三:随着商业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来的法律不再满足需要。……因此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民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使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学中,设置一系列逻辑相关问题链,让学生认识到在习惯法下,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另,学生分析材料三,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疆域扩大,经济纠纷与民族矛盾增加,只适用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已不符合时势,需要制定适用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随之产生。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分析相关材料,可以更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历史

学生是历史解释的主体。历史解释是认识主体对历史事物(现象)进行评判,在评判过程中需要多种史观做理论支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多角度分析历史,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丰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罗马法的评价这一内容,笔者引用了多段史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让学生客观全面客观地认识罗马法的影响及局限。

材料一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

由于古罗马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帝国统一和各地交往畅通无阻,商业活动异常活跃: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成为内外贸易的动脉,商队往来,络绎不绝。

——罗斯托夫采夫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

材料三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妻的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归夫所有。未经夫的允许,妻不得独立为法律行为。”

“奴隶......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

——《民法大全》

唯物史观要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要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历史本质。学生阅读材料,多角度阐释评析罗马法的作用,根据时间维度(对当时、对后世)、区域维度(对局部、对整体)、文明维度(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社会),可以理解到罗马法对当时罗马而言可以维系统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与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分析材料三,学生可以认识到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妇女、奴隶地位低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物及其本质规律并作出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

四、优化教学设计,独立思考,综合论述

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会依据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挖掘知识内涵,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联系显性化,将所教内容线索化、结构化,构建属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使教学活动充分启发性,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如在讲解中外联系部分,我合理选用其他教学材料,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古罗马、古中国人口与官员比例表

数据出自于《罗马人的故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

思考:对比同时期的中西世界,你发现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有哪些区别?

学生根据上表,独立思考,调动所学知识,可以清晰认识中国是君主专制,独裁统治,人治色彩浓。而西方是贵族制或民主制,法治观念强些。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在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提供对加强学生思维深度、拓宽思维广度有助的史料,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建构知识框架,进行历史解释。

综上所述,要培养历史解释素养,要与历史学科其它素养相互联系,不能分割。培养历史解释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互动的过程,需要課外不断思考、探索,搜集相关史料进行设计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并不断完善、补充。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策略研究》(2019YQJK020)研究成果; 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史料研习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编号:NSKY201800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5+71.

[2] 冯一下.试论历史解释的界定——“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专题研究之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9.

[3] 戴羽明,张晓静,李学敏等.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层级标准的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J].考试研究,2018(6):71.

[4] 罗炳良.原生态与历史解释的适度原则[J].学术月刊,2006(6):34.

[5] 安琬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19.

[6] 王雪白.课堂教学中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15.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实施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