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探索经历

2021-04-08 13:02欧杨梅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乡愁课题中学

欧杨梅

圆心是每个人的起点,随着岁月的累加,我们向外试探的半径也逐渐延长。每个人都渴望画出心中那个更大的圆,为生命带来更多的意义与圆满,我亦不例外。

一段摸索的路

2002年,我从中师毕业,分配到一所距离县城3小时车程的小学,一年后调到灯塔中学,在那里工作了12年。这12年里,我一直是班主任,并兼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小学来到中学的我,一开始非常惶恐、不自信。为了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和我“仰望”着的中学老师一样优秀,我认真研读教材之余,又买来《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等理论书籍,丰富知识。课上争取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楚,没讲清楚的,就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查漏补缺,可是学生每次的课堂表现及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这使我感到特别困惑——我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和时间,为什么学生就学不好呢?那几年,我的摸索完全没有方向,进步很慢。

一群探索的人

2012年,我们学校的语文科组加入了市教研室何功兴主任主持的“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学习型课堂构建研究,学校安排我在开题报告会上上一节研讨课。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做“课题研究”是那样的高深莫测,搞课题研究不应该是教育专家们的事情吗?我们一线老师能做好吗?尤其是我们这些乡下老师能做好吗?我一半疑惑一半忐忑地接下了任务。为了上好这节研讨课,我查阅了大量文献,何为自主?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学习型的课堂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备课过程中我紧紧扣住课题的这些关键词设计教学活动,两天后,我在开题报告上执教的《沁园春·雪》,得到了与会领导、老师的高度评价,这极大地鼓舞了我,点燃了我的教育激情。原来我也可以做课题!原来这就是做课题!

于是我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不断开阔眼界,一边跟着课题组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实践着,用课题研究活动中形成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平时听专家的报告、看理论书容易学过就忘,只有做课题才能将理论较为深入地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课题研究给了我很多启发,它让我的摸索有了方向。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影响下,我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态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能承担个人的责任,成员之间能相互支持配合,课堂里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组合作,多了资料交流,多了语言积累,全班学生开始动起来了,有时候会有好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回答问题,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开始加入抢答者的行列,这样“鲜活”的课堂收到了比传统的课堂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点燃的梦

有了课题的指引,我的摸索越来越顺畅,我的进步更明显了。2014年,在朱美仙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課题研究中执教的课例《乡愁》和《落难的王子》均被评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当这个好消息传到我们那所乡镇中学的时候,整个学校都沸腾了!我们学校太需要这样的喜讯来激励人心了,大家颇有些扬眉吐气的感觉。

2016年,我来到了东源县实验中学这个大家庭,这里的教研氛围浓厚,单就语文科组申报的课题就有好几个。我参与了朱美仙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初中语文自主高效学习型课堂构建研究”。在从前看来“高不可攀”的课题研究,现在已成了我的日常工作内容,也是在课题研究的磨炼下,我的教学日趋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2016年9月,我受邀参加河源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初中语文巡回示范教学暨修订版语文教材培训活动,担任授课教师,分别到河源市五县二区进行巡回示范教学,执教《乡愁》一课及专题讲座——《以〈乡愁〉为例谈现代诗歌的高效学习》。

这些年,我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做法、想法以及经验撰写成论文,一共有10余篇。其中《中学语文课堂阅读策略及教学方法探讨》在第七届全国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互动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在省级刊物发表,另有5篇在河源市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2篇在《河源晚报》发表,10余篇在课题成果评选中获奖。

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我播下种子,用心耕耘,有过迷茫,有过失落,但我一直怀揣“做一个好语文老师”的理想行走在教育教学这方诗意的天空下。

猜你喜欢
乡愁课题中学
乡愁
乡愁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回头一望是乡愁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研”
诸暨市学勉中学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