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段深度思考的历程

2021-04-08 13:02徐祥梓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龙华区玉龙校本

徐祥梓

我喜欢夜晚的宁静,因为宁静能够让我思考。

這是我7年前硕士答辩时的致谢,也是我这段文字的开始。

深度思考,是课程建设的积淀

2014年,经教育局分配,我来到了玉龙学校,成了学校第一批教师中的一员,见证了自己与学校的共同成长。当时为了解决学生生活能力欠缺的问题,黄美芳校长带领着老师们构建了一场课程革命:构建玉龙学校新生活教育课程体系。这场革命不仅仅是对课程的变革,更是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实践与创新。基于教育理论的创新让我眼前一亮,深感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好课程。如何利用自己“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素养,帮助学校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是我入职后深度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教学研究的开始。

我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承担理论建设及顶层设计的任务,并参与创设校本课程3门,编写校本教材2册,审定校本教材7册,有效改变了建校初期,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薄弱的现状,并荣获广东省中小学特色教材评选二等奖,广东省中小学特色课程评选二等奖;2016年,玉龙学校新生活课程获评“深圳市”好课程,我全程参与,并于2018年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提炼,将课程维度概括为“智慧”“艺趣”“创意”“健康”四个维度,有效解决了课程领域重合、课程形态交叉等问题;2019年,我全程参与了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牵头撰写课程开发背景及课程理论部分,在综合国内外生活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与团队成员一起丰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2019年7月,在黄美芳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的成果《用课程链接生活》荣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至此,玉龙学校形成了结构完备的生活课程体系,被评为深圳市“最具变革力学校”、深圳市“好课程”体系优化项目、深圳市教育创新改革领跑学校、深圳市课程改革示范校、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目前,新生活课程在省内外22所学校推广实施,受益师生近5万人。央视《焦点访谈》《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对新生活课程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这是我科研生涯的顶峰,但仍然只是开始。2020年12月,我与黄美芳校长的合著论文《把语文课堂搬进劳动实践基地》发表于教育部主管杂志《劳动技术教育》;2020—2021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在龙华区教育局的指导下,我利用“名师课程工作坊”“龙华云校先锋课程”等平台,协助主持人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之“大美厨房·烹饪芳味”课程研究,目前已开设12期,我所撰写的课程纲要受到龙华区教科院专家的认可。

深度思考,是教育科研的灵感

7年来,我把“课堂”视作“生命”,把“教研”视作“立身之本”。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有效落地呢?这成了我深度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也推动了我教学研究的深度发展,而这期间,论文与课题成了我最喜欢的“表达方式”。

7年来,我先后发表文章11篇,涉及语文教学、课程理论、教师教育等方面。在此期间,我先后主持区级课题2项,参与教育部省市区级课题6项。

2014年,入职不到3个月,我便主持了区级课题《新生活教育之悦读篇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针对小学高、中、低三个年段,开发了三册名著导读教材,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新生活教育校本教材的早期雏形;2015年,我参与了深圳市重点规划课题《新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期间共参与创设校本课程3门,编写校本教材2册,审定校本教材7册,并创设了整理、烘焙、烹饪等课程的评价体系;2016—2017年,我先后参与了深圳市规划课题《玉龙学校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开发与研究》、龙华区教育规划课题《玉龙学校新生活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开发与研究》,结合自己在课程理论方面的优势,协助开发了“玉龙学校感觉统合训练课程”,这是我第一次专业跨界,也是学科融合的最初尝试;2017年,为了在语文作文教学方面有所突破,我参与了深圳市规划课题《“共生理论”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研究论文《把“话”说精彩》发表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8年,为了进一步整合新生活课程的教学资源,完善相应功能场馆,我参与了学校申报的教育部立项课题《中小学校功能空间文化建设》,在研究期间,重新对学校的功能空间赋予了新的意义,参与并完成了内发专著《玉龙学校功能空间文化建设作品集》;2018年,为了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丰富新生活课程的内涵,我参加了区级课题《学生成长银行的开发与研究》,让课程的评价机制生动化,创设了“龙币”,让学生的“成长”积分可视化;2019年,在担任学校科研处负责人期间,为了进一步梳理新教师的培养方法,有效提升新教师的培训成效,我主持了区级课题《影响中小学新教师适应性因素研究——以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为例》,在研究过程中,我系统分析了影响新教师适应性的相关因素,并且尝试使用了质性评价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课题最终获得“优秀”等级,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家级期刊《教师》。

此外,我还担任龙华区黄美芳名校长工作室助理、龙华区向浩名师工作室助理,教研工作与管理工作和谐共振。协助主持人组织课程建设主题研讨会17次,修订专业著作2部,教材4本,依托工作室平台,执教区级研讨课2次,并于2020年11月,在全国校长论坛(深圳)进行课程体系建构专题分享,深受好评。

深度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动力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面对每一堂语文课,面对学校的每一项教研活动,我都会认真准备并全力以赴。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学习语文?这是我深度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7年来,我在班级大力践行语文主题学习,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发系统的单元主题学习课例,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串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尊重和展现。

我还加入华東师范大学周子房教授的功能写作研究团队,推行学生功能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乐趣,有效解决了学生写作情境缺失的问题,课程荣获全国“三新”作文创课大赛一等奖、龙华区学生作文现场大赛优秀指导奖;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我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布置作业,精准命题。

激情不退,热情不减。课堂,仍然是我奋斗的主阵地。为了不让学生掉队,我还是会“固执”地想办法,找措施,定评价,分层次,培养学生兴趣,带领学生探索语文之美,希望学生们真心爱语文,爱学习,沉浸在课堂学习中;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在生活中我也关心学生成长。

2014—2021年,在我的带领下,班级学生在各类统测中均名列前茅,2018年,第一次带班参加中考,班级A率达59.62%,在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水平;2021年,我继续执教九年级语文,带领学生在深圳市中考中,提升班级A率近10%,特别是将班级的及格率提升至100%,消灭了不及格的现象,得到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一致认可。

深度思考,是岗位历练的提升

2018年9月,我走上了学校中层干部岗位。三年来,我先后经历了科研、后勤、教学、安全、校办等五个部门。感恩校领导的信任,让我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得到了充分的历练。2020年3月,我调入学校安全部门,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关口接手安全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知道唯有抓紧时间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担负我的责任,不负校领导的信任与期望。所以,我没有时间退缩,立刻认真请教相关的同事,每一件事都踏实做好,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熟练了学校安全防控工作,在这个特殊时期,为学校的每一位成员的安全保驾护航。

我从不后悔选择教育事业,感谢遇见。这些日日夜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初心,保留着我成为老师以来的所有酸甜苦辣。作为教师,把爱与责任融进工作细节,把教学放在工作首位,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上,是为师之根本,是师德之核心。未来还有很多个7年去体验这一点,也还有很长的教师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教师报》曾做了一个“致敬山村教师”的专访报道,我还记得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形象往往被淹没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今天,我想说的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的日子里,我们只管把爱、责任、奉献、坚守融入其中。

猜你喜欢
龙华区玉龙校本
石刚、红雪飞作品
基于启停控制系统的整车安全性策略
猫 缘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布衣文学社”佳作展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转笔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