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2021-04-08 02:28张风莉
学周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张风莉

摘 要:语文科目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被研究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也离不开古诗词[1]。古诗词作为诗歌的载体,口口相传至今,使后人们充分领会到了前贤们的智慧与思想。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同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学习古诗词能够有效提升学习鉴赏能力,诗人极短的语句,反映了当时创作过程中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境遇。因此,学习古诗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修养,将传统文化通过古诗词,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中,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这个发展方向趋势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只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对古诗词的教学。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有效地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解,对初中生进行了有关的问卷调查,已有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感兴趣,因为其相对别的语文学习内容来说,古诗词属于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习,但是又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有非常多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写作背景与生活实际脱轨,减弱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字分析每一个句子,并且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心理,自然也就对古诗词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方法不当。当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教法不当的现象,因此,一部分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考查学生的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学习、消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在这方面明显比较欠缺。这就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出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3.过分依赖教学资料。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为了写文章,而是根据时代背景所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一种表现。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资料,没有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死板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无法更深层次地了解古诗词的内容,从而对学习古诗词没有兴趣。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渗透传统文化。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作為知识的传播者,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否正确没有任何异议[3]。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古诗词意境,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教学意境,帮助学生建立对古诗词内容的思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对课文的注释进行查阅和了解,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行路难》这一课程时,首先通过题目,教师让学生思考本诗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对所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教师借助“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向学生总结诗人以行路难为题,描述了人生的坎坷,抒发了自己在遭遇政治上的挫折后,内心的激愤之情,又通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理想的坚定追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的词句进行学习和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和背诵,学生在朗诵时,充分体会作者想表达的含义,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度了解。

再如:在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诗词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自行查询资料,对不理解的语句和词汇进行注释,然后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整体感知文章的意思,并让各小组代表分享其朗诵读后感。针对学生所说的读后感,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向学生介绍宋代一位大哲学家对莲情有独钟,同时为与莲朝夕相处,挖池中莲,建立赏莲亭,他就是本文作者周敦颐。之后作者通过文章内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向学生讲解作者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鄙弃,作者以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爱莲之情,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想法和憧憬。教师要教导学生们也要有“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濯清涟而不妖”谦卑朴素的美德。

2.通过古诗词创作背景渗透传统文化。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瑰宝,因此一定会有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即是创作时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作者写出好的作品与当时生活的年代与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写作社会和生活背景,也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意图。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古诗词写作背景的讲解与阐述。教师讲解作者创作的背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增加古诗词的趣味性,也能很好的融入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董必武的《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讲解董必武是在什么环境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道出了诗人虽然在重庆过春节,但是仍然心系延安,遥祝延安解放区繁荣昌盛。通过对古诗词背景的了解,使学生从根本上更深层次地对诗词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通过古诗词创作背景渗透传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3.挖掘课堂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为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突出古诗词声、色、月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积极性及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趣味性教学,设置游戏或者古诗表演等。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可以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把道具准备好,协助学生再现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篇诗词的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领会这篇诗词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有关古诗词的环境、场景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篇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挖掘课堂教学资源也是感受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还能为古诗词学习的实效性提供保证。

4.按照诗词的特征渗透传统文化。在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按照诗词的特征,进行朗诵或者歌唱是最适合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朗诵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朗诵水平,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底蕴,进而形成对古诗词的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诗词的美妙。同时语文教师要不断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绪,加强情感代入,之后学生进行朗诵。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诗,当时作者在密州,与弟弟七年没有见面,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思念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当时仕途虽失意,但是却拥有宽广的胸怀。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背景下,通过手机等软件播放这首诗词的歌唱版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背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怀。

5.挖掘民族文化,培養家国情怀。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学习中,有很多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的词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古诗词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将古诗词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爱国精神,增进学生的情感观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春望》这篇古诗时,先向学生介绍作者是出生在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所著。其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描写了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家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师应与诗人当时具体的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举例所学习过的具有爱国情怀的诗人,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师可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民族精神,向他们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学习语文的精髓,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古诗文,因为其具有独特的魅力,话虽短,内容却富含了极大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其是国家给予教学的首要任务,不仅能够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也非常有意义。

[1]张跃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课外语文(上),2020(6):42.

[2]田银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5):91.

[3]孙琳.传统文化教育下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20(18):6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