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重新丈量与家的距离

2021-04-12 02:38之心
南风窗 2021年6期
关键词:购物者亲戚冲突

之心

今年是我第三次没有回家过年,也是我爸妈为人父母后第一次没有孩子陪伴过年。去年,妹妹早早赶回了家团圆,又因为疫情防控,假期大大延长,在家待了两个多月。我和弟弟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深圳,都没有回去。今年,我們仨都就地过年。

“平时都忙,不回来也没事,过年还是要回来。”以前,每年我们过年在家,母亲总爱说这句话。在她心里,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这是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是不可更改的仪式感。我家开了个小超市,每年腊月,很多人来买年货,母亲忙得不可开交,也总不忘问购物者:“孩子们都回来过年吧?”如对方说“回”,母亲就和他们一样高兴;如说“不回”,母亲总难掩伤感,又忙着安慰对方:“啥时候回来都一样,孩子们忙点是好事。”

既盼望孩子回家过年,又总是愿意以他们的选择为先。这种矛盾的心态,是很多中国父母逢年过节都有的纠结。今年,我和弟弟本是可以回家的,但父母还是果断地坚定了我们就地过年的决心。他们怕我们麻烦,也怕我们回家的举动,会给许许多多的人添麻烦。

今年除夕,我去探访一位高中同学,和她一起吃年夜饭、贴春联,晚上开卧谈会—宛如高中时代。其余的时间,大部分还是工作,小部分是见缝插针地逛街、看电影、看书、追剧,天气好就去公园转转。我一直很享受独处时光。静默的时刻,利于思考一些以前很少想或想不明白的问题,比如,我们这一代与家、与家乡的亲密与距离。

这些年,关于过年“不适症状”的吐槽很多,最多的就是父母或长辈亲戚的催婚、催生、打听工资,这些涉及个人隐私、没有人际关系边界感的话题,如此普遍而让人厌烦。其实,这不仅是代际冲突问题,也是乡土社会与城市文明的冲突。时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又让这两种叠加的冲突更激烈。解决问题离不开一代人的努力,也得相信时间的威力。

幸运的是,我很少受其干扰。我父母开明而包容,他们有强大的同理心去体谅子女的不易,也会从见识上努力去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困境。我家的亲戚也不多。所以,尽管离家多年,在与最亲密家人的心理和情感上,我们始终是零距离的。 我也没有过年串门拜年的任务,我喜欢花时间在我长大的村庄里走走。

我经常有一种想象:在城市待久了,我就像一辆疲惫的老车,每次回家,就是一次加油、保养,又可以动力满满地上路了。有人说,回不去的才叫故乡。大概是真的,对我来说,故乡越来越成为生活的“它处”,但只要有父母在,有童年的记忆在,有来时的路在,她就是不可替代的。

猜你喜欢
购物者亲戚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结对帮扶成“亲戚” 扶贫路上心连心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比亲戚
超市布局让人变胖
一线城市电商增长瓶颈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