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教学改革研究
——以浙江大学为例

2021-04-14 15:13余保玲潘雯雯吴叶海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余保玲,潘雯雯,吴叶海

(浙江大学 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浙江 杭州 3100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排舞(Line dance)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重复的固定舞步动作来愉悦身心的国际性的健身舞蹈,多元的舞步加上多元的风格展现了舞蹈多元的文化魅力,曲风各异、内容丰富使其具有时尚性。排舞运动可以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开展,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覆盖人群极广,带来的是集体的感染力。通过排舞练习不仅能缓解压力、娱乐身心,还具有健身、健美的效果。因此,排舞是一项兼具体、艺、美教育的运动项目,借助该项目的教育功能,能够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深化排舞教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充分挖掘排舞教学的育人功能,使排舞教学真正达到“强身塑心”的功能。

1 排舞课程的界定与育人功能

1.1 排舞课程的界定

排舞课程具有其独特属性,是一门塑造美的人体艺术课程。不仅注重基础技术动作的教学,还重视学生文化内涵、礼仪规范和社会适应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健身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1.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的重任,课程教学需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方向转变。排舞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正向作用。具体而言,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具有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三方面的育人功能。

1.2.1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的德育功能。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更多的意义在于寓教于乐,对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意志的磨练与品德的砥砺方面,坚韧的意志品质在于其果断性、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方面,排舞课程作为体育类项目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方面效果显著。二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在参与排舞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需要进行自我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此外,排舞教学对于大学生的行为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让学生领悟到公平竞争的重要性。排舞教学在考核过程中,展示的是自身的实力,无法投机取巧,对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正直、遵守纪律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排舞教学属于团队教学,推崇的是整体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个人作用与整体作用形成了有机统一,能够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运用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在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责任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自身在运动位置中需要履行的责任义务,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其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拥有认真负责的意识和思想。

1.2.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对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健康的心理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所在。高校排舞课程的设置,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主要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排舞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体质,同时也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大学生将平常由于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压力转移到运动方面,通过身体运动,放松精神,减少大脑的疲劳程度,缓解由于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让精神更加愉悦,从而改善心理状态,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以人为本,让学生领悟到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排舞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2.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的美育功能。排舞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有着很好的提升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美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鉴赏美、创造美,大学生自身审美的提升,对于健康、活泼、开朗精神风貌的形成十分有益。排舞课程教学拥有多种舞蹈的美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排舞的过程中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较为迅速的速度和娴熟的技巧,通过动作展示出自身的姿态之美,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美的能力。

2 高校排舞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由强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理念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爱好为中心的理念转变,由单纯强调体能训练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转变。现阶段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学生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自主择师、自主择时、自主择课。目前高校排舞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瓶颈,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在组织形式上,注重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外延伸,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技术、技能等内容,让学生拓展为满足自己需求的有丰富内涵的实用性内容;三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充分体现排舞课程独特内涵,注重动作技术掌握,忽视学生表演、创编,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上可知,高校排舞教学的育心、育德、育智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彰显。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高校排舞教学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教育价值功能,而当前的排舞教学现状尚未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教育要求。

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在排舞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格”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充分挖掘本项目的育人功能,使体育课程成为最好的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的载体,使体育教学真正能够起到出“强身塑心”的实效。

3.1 高校排舞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政育人目标

浙江大学排舞课程在专业目标设置上,结合排舞教学内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排舞的基本理论,熟练运用音乐,提高音乐素养,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和高雅的气质。通过校园集体舞来培养礼仪规范,使学生成为有涵养、品德高尚的人。通过形体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改善体形。通过排舞理论知识学习,激发学生对排舞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编排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团队的合作精神,达到外塑形体、内塑涵养,成为身心健康、有魅力、有活力的人。

在思政育人目标上,从多角度出发,对学生形体进行系统性的培养。舞者的气质也不仅仅是肢体上的优美,更关键的是高尚内涵。在排舞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中,拓宽体育课外活动,培养体育行为习惯,建立校园体育网站、微信平台等,广泛向学生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大力进行体育精神的传播,加大校园体育传播的力度,通过排舞课程教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意志品质,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相并重,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

基于排舞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背景下浙江大学排舞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注重实现“三个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通过分层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竞赛机制等创新,在时间、空间、技术上支撑学生有效地掌握终身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及方法,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3.2.1 深化排舞课程组织管理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不仅传授丰富多彩、时尚快乐的运动健身技术,科学理论指导学生养成正确健身方法与习惯,提高身体素质;更从能力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优雅的礼仪规范。

3.2.2 深化排舞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技术、技能等内容,拓展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实用性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编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突出师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以小组之间进行表演与交流实践,公开课与示范课等方式展示教学成果,达到培养学习能力、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

3.2.3 深化排舞课程考试形式和评价体系改革,充分体现课程独特内涵和学生综合技术能力,实行个人技术评定、集体创编等相结合,注重动作技术掌握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实现让更多学生掌握终身体育所需运动技能和培养自觉锻炼习惯。

3.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建设的路径

3.3.1 建立“四课堂”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深化排舞体育课程改革,高校可探索建立涵盖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与训练)、第二课堂(课外群体)、第三课堂(校内竞赛)、第四课堂(国内外竞赛与交流)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思政元素为核心、专项课程为支撑、课外群体为辐射、竞赛交流为亮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相并重,落实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相融合,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3.2 建立“模块化”运动俱乐部的管理体制。专项俱乐部负责本模块课堂专项教学(示范课与公开课)、课外群体(专项辅导课)、校园文化(校内各种表演活动)、竞赛交流(代表学校国内交流与竞赛)等,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各模块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与提高,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校友组成会员,本科生、研究生,根据自身的基础、水平、状况以及俱乐部课程与制度,参与体育锻炼、竞赛与活动。并通过点对点、线上线下等形式逐步扩展覆盖面,除了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俱乐部的管理工作,让学生担任相关的职务,增加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不断挑战、克服自我的意志品质,以达到课程教育教学最大成效。

3.3.3 深化排舞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排舞课程特点,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实行“教健康知识、传技术技能、练身体素质、育品德意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指导辅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编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做活课堂教学,增强教育亲和力,突出师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和小组之间进行表演与交流实践,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并以公开课与示范课的方式展示教学成果,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使排舞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3.3.4 优化考核评价方法。运用体育教学“教与练、学与思”的教学原则,创新考试方法和成绩评价体系,使排舞课程考核更加公平、公正。浙江大学排舞课程专项技能考试内容,实行规定套路、创编套路、音乐选择等相结合,评价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课程考试不仅从个人动作质量上进行评分,还对各组集体编排的配合进行评分。以课程考试为目标,以课内教学、课外辅导和校内竞赛为纽带,以赛代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评价中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完善浙江大学排舞课程学习过程考核和评价机制,结合校内外排舞比赛,组织班级学生参加,人人参与,人人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让学生体会到排舞课程结合思政元素后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掌握动作技术和技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排舞课程是一门塑造美的人体艺术课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基本动作技术教学,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礼仪规范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4.1.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已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理念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爱好为中心的理念转变,高校排舞课程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仍存在不足,在教学任务上,以重视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被动参与,同学之间欠缺交流,失去了体育对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4.1.3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课程具有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三方面的育人功能。在这一背景下根据排舞课程特点,实行“教健康知识、传技术技能、练身体素质、育品德意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指导辅导,完善分层教学形式,创新考试评价方法,在课程评价中增加思政内容的评价和健全竞赛活动机制来深化排舞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排舞教学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编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排舞课程成为最好的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的载体,使体育教学真正能够起到出“强身塑心”的实效。

4.2 建议

4.2.1 按照教学计划时数合理安排,每学期前二分之一时间段为基础教学模块,以教师教授学生动作为主,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积累动作素材;后二分之一时间段则为能力教学板块,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包括学生自由分组,各组学生进行自编套路的集体创编(队型创编和动作创编),在组长的带领下编排与练习,小组之间进行表演与交流。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增进互相之间的友谊,基于“课程思政”教育,从思想品德上推动学生养成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在老师教授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编、发展,如动作的变化、队形的变化、套路顺序的变化等,并根据各组实际的能力水平,编排出适合自己的动作套路进行考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2.2 每学期可组织校园排舞课程公开展示课,可结合排舞进校园主题,将爱国主义思想通过课程,引入到舞蹈的编排和创作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通过把红色思想主题曲融入排舞创编之中,使得排舞教学更具新颖性,不仅丰富其文化内涵,让我国民族舞蹈得以弘扬与传承,也让同学们更加牢固地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4.2.3 加强课程代表队建设,并加大资源投入和建设力度,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流与比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场地,开设课外辅导站,由专项俱乐部所属学生社团骨干学生、代表队队员等辅助教师实施。同时,积极承担大型以红色思想为主题的活动和表演,如校庆、典礼、晚会、开幕式等表演,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排舞课程的乐趣,增加自豪感。

4.2.4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排舞教学借助高校在线教育教学信息化平台,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通过信息化平台、班级微信群,结合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指导与互动。通过APP平台,实现校内竞赛的发布、参赛人员报名、活动编排、成绩管理与公布等。督促学生课外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排舞课程是一门塑造美的人体艺术课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在排舞教学中融入课堂思政教学,不仅注重基本技术动作,还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礼仪规范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四课堂”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模块化”运动俱乐部的管理体制,挖掘排舞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进而达到“强体健魄、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格”的新时代体育教学目标。使排舞课程与师资团队组成双翼拉动,形成排舞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新格局。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