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文化传承及其运用

2021-04-15 09:07曾晓洁何荟锟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季候天象古诗文

曾晓洁,何荟锟,彭 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小学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205)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工程(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目标,而古诗文则是语文课程实现该目标的主要载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6年开印以来不断完善,古诗文篇目也从最初的124首(篇)(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第6页。调整到2020年最新印本的132首(篇),其中古诗词116首、小古文16篇;除此之外,另有114个单独的古诗古文句子分布于单元导读、小古文课文、阅读链接、资料袋、日积月累等板块中。那么,这些古诗文呈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教学时该如何对这些特征加以应用和处理?为回答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本项研究。

一、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从词句分析的角度,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观测统编版小学语文2020年教材中的132首(篇)古诗文和114个单句古诗文。重点统计与分析的词句涉及天象季候、动植物、颜色、儿童活动、成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等7种类型。确定的主要依据是:天象季候、动植物是古诗词的主要起兴点;不同的颜色往往对应着既定的情感;人物活动尤其是儿童活动最能引起小学生关注;爱国主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古代教育文化对于当今教育具有较强的借鉴或反思价值。

运用NVivo分析时,操作步骤是:首先,将116首古诗词、16篇小古文、114个单句逐一导入NVivo;其次,对所导入文本进行逐句分析,将其中相关词句分别归属到天象季候、动植物、颜色、儿童活动、成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等七大类一级主题节点;再次,结合词句所出现的语境,不断调整完善其节点类属,创建总的编码体系,统计(同一古诗文中若出现多次则只计1次)各类词句及其下属节点的参考节点数;最后,归纳分析所呈现的七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况并进行评价。

二、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文化传承概况

(一) 取法自然的天象季候文化

日月风云,春去秋来,天象有常,季候有定。统计结果显示,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天象季候词,包括日、月、星、云、风、雨、雪、冰、雾等9个天象词和春、夏、秋、冬等4个季候词,此外还出现具体月份11次。详细分布如表1。

表1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中的天象季候词语及其频次

从表1可知,动态感更强的“风”“雨”与更易引发感时伤怀的“春”“秋”,是天象季候词中最受关注的类型。结合诗句语境,发现统编版古诗文所塑造的天象季候,整体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抓住了其在自然界的本来样态,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描绘太阳的明艳,“七八个星天外”展现疏星之幽美,“卷地风来忽吹散”书写狂风的力量,“春潮带雨晚来急”呈现春雨之状态。另一方面,以客观描绘为基础自然地生发情意、寄托情思,如“举头望明月”创建了思乡典型,“白云生处有人家”“云深不知处”营造了神秘与朦胧,“万紫千红总是春”等映射春之希望,“江上秋风动客情”“不知秋思落谁家”流露出秋思秋愁。这些天象季候词的分布情况以及所处的语境特色,反映了古人关注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态度。

(二) 寓意美好的动植物文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表示动物的词语共出现68次,表示植物的词语共出现123次,具体如表2。

表2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中的动植物词语及其频次

如表2所示,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中出现了35种动物,共编码68次。其中,编码次数最多的是鸟类(27次),占动物词语编码总频次的39.7%。鸟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高红梅:《唐诗宋词中的禽鸟意象分析——兼议诗词意象的心灵空间感》,《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62页。,因为受制于高山大河的阻隔,古人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自由飞翔的鸟类因此成为人们向往的对象,并频繁地以美好的样态出现于古诗文当中。以“黄鹂”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添得黄鹂三四声”“上有黄鹂深树鸣”“除非问取黄鹂”,所出现的意境无一不欢快明亮。其他鸟类也基本如此,白鹭、燕子、鸳鸯等,大多是春光里的美好事物;精卫、青鸟象征着对梦想与爱情的追求。鱼类编码为6次,无论是荷叶下嬉戏之鱼、稚子所欲垂钓之鱼,还是跃跃欲上的河豚、肥美的鳜鱼,都拥有可爱或独特的动态美。昆虫类编码了13次,蝉、蜻蜓、蝴蝶、萤火虫、蜂、蚕、蚂蚁、促织,可爱又独特,是孩童们喜爱之物。共编码18次的马、牛、鸡、鸭、鹅、羊、兔等,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牲禽。正如相关研究所言,鸟兽虫鱼等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古诗词表达喜乐忧愁等情愫的重要手段。(5)顾正阳,余双玲:《古诗词曲中鸟兽鱼虫意象的翻译》,《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58页。统编版小学古诗文中的动物形象,既较集中地诠释了古人对于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也符合少儿喜爱玩闹不受约束的心理特点。

此外,统编版小学古诗文中共出现植物40种,总编码次数为123次,其中泛称的“树”为17次,其余39种植物共106次。单类植物的频次,“花”“草”“柳”“荷”“梅花”“桃花”“竹”“丁香”分别以14、10、9、8、4、4、4、4次位列第一到第八名,合计占39种植物总频次的50%。这些繁花绿草、烟柳香荷,以及其他生于水田、原野、河岸或幽涧的各类谷物草木,总体而言都欣欣向荣,充满了向上向前的生命活力。

(三) 生气盎然的颜色文化

实证研究表明,7岁以上儿童即能将颜色与情绪特征相互联系。(6)张智,Richard P. Jolley:《儿童对抽象画情绪寓意理解的发展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应用心理学》1999年第1期,第25-30页。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中出现的颜色词共13种92次。各颜色词的编码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白(18)、青(17)、绿(12)、红(12)、黄(11)、碧(5)、黑(4)、苍(3)、彩(3)、蓝(2)、紫(2)、翠(2)、瑟瑟(1)。Nvivo软件所绘词语云如图1。

图1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颜色词的词语云

从色彩分类来看,图1中的“绿”“碧”“翠”“瑟瑟”实际上是4种不同深浅的绿色,总计编码20次,加上编码17次的“青”除偶尔表示苍色(如“飞在青云端”)外,主要也表示绿色(如“青山郭外斜”),所以统编版小学古诗文中的颜色词,占比最大的是绿色。之所以如此,与“春”为编码最多的季节有较大关联。颜色词中,占比第二的是“白”色,出现了18次(如“梅须逊雪三分白”“中庭地白树栖鸦”等)。占比第三、第四的分别是或娇艳或可爱的“红”,以及出现于黄鹂、黄牛、黄蝶、黄沙、黄云、黄壤、焜黄、橙黄当中的“黄”。上述颜色,或生气勃勃,或清爽分明,或明艳动人,总体感觉生气盎然。此外,即使是冷色调的黑、苍、蓝、紫,也因出现于“月黑雁飞”“天苍苍”“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日照香炉生紫烟”等语境中,给人的感觉也并不特别凄冷。

(四) 拥抱自然的儿童文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共18次提到儿童形象,所描绘活动涉及游戏、劳动、智慧展现等三类。首先,儿童游戏活动出现了7次,分别是撑小艇、学垂纶、放纸鸢、挑促织、剥莲蓬、追黄蝶、脱晓冰。这些游戏活动都以大自然为背景,展现了独立自由、快乐纯真的儿童生活图景。其次,诗文中描绘的儿童劳动,无论牧牛、农事还是学习,透露的都是愉悦、朝气而非艰辛与约束。产生这一感受,既缘自游戏是儿童文化的表征(7)杨晓萍,李传英:《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页。,儿童活动因其游戏性而与生俱来地自带可爱,也与诗文中描写的劳作地点处于大自然中有关。再次,高年级小学古诗文中还编选了6位儿童的智慧言行,包括王戎明辨李子口味、杨氏子巧答客难、司马光智救落水玩伴、牧童指出画家错谬等。从这些智慧言行可以感受古代儿童个性化的样貌情态以及普遍性的日常生活和知识视野。

(五) 情意绵长的文人文化

诗以言志,借各类物象以抒发情志本来就是古诗词的文体特色,但除此之外,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编入了抒情意味浓厚的7首传统节日诗和7首酬赠诗。传统节日诗中,除《乞巧》出现于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的“日积月累”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出现在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分别表达万象更新的欢庆之意、问酒消愁的断魂之思以及佳节游子的念乡之情;《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出现在六年级下册风俗主题单元,分别咏叹承平之盛世,爱情之忧伤,怀人之秋思。酬赠诗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都在说友情、诉别离中表达了绵长的挚友深情。古诗词的言说主体是古代文人,古诗词包蕴的精神特质正是古代文人的精神特质。从这一角度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整体塑造了一种情意绵长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

(六) 重在规训的教育文化

统编版小学古诗文关涉的教育场景分两种:(1)前文已经提到的儿童智慧言行,共出现6次,它们树立了同龄人的学习榜样,揭示了古代教育推崇观察创新与辩证思维的冰山一角。(2)但不可否认,规训式教化才是古代教育的主流,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指向三观的教育类文句共出现了112次,且主要出现于“日积月累”板块——该位置提示,编者的意图在于以“熟读—顿悟”的先知后行方式,帮助小学生养成向上向善的德性、品行与习惯。

(七) 忧难图强的爱国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成首古诗词、单句古诗文中承载的爱国文化共编码18次,从四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分别出现了4、2、0、5、6、1次,内容集中于心忧国难(10次)和奋勇图强(8次)两大类。前者如“古来征战几人回”“位卑未敢忘忧国”“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民泪尽胡尘里”等,体现了忧心边塞与国家动荡的赤子之心;后者表达了因国殇而进一步激发的图强之意,如“面壁十年图破壁”“苟利国家生死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等,慷慨义勇之态,力透纸背。

三、 基于文化传承特点的运用策略

(一) 辩证解读古代文人的多样志趣

我国古代文人的主流是儒者,他们普遍秉持“学而优则仕”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观。所以,他们一方面胸怀家国天下的政治抱负,视忧国忧君忧民为己任;另一方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政治抱负而不断考学、求仕、游历,并在离亲别友、辗转漂泊的岁月里长期承受着身处异乡的羁旅愁思;此外,不管身居高位还是郁郁不得志,中国文人内心最深处的精神追求都绕不开寻幽揽胜、归隐哲思。教学时,要分别对待古代文人的这些多样化志趣。对于胸怀天下、忧难图强的古诗文,要运用它们激发学生在新时代征程上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对于离愁别绪和出世归隐类情感,应引导学生探析创作背景,分析它们与文人愁苦情绪之间的因果关联,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这类“负面”情感,避免与之过度共情。

(二) 利用选材优势拉近古今距离

小学生是小学教材的最重要读者,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内容基本符合6—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知识接受水平。鸟鸣鱼翔、烟柳香荷的动植物文化,整体明亮和谐、生气盎然的颜色文化,拥抱大自然的古代儿童游戏与劳动场景,以及春季葱茏、秋季丰收等取法自然的天象季候文化,都基本符合小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能够引发他们的关注与共鸣。教学时应积极利用古诗文的选材优势,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并利用大自然元素,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 充分实现文本的核心素养培育功能

除了具备发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之外,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还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科学精神、劳动教育因子。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讴歌生命力的典型代表(8)俞柏林:《古诗词中的“草”意象探微》,《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0期,第23页。,古诗文中各类富有朝气的动植物,均有助于引导儿童善待万物生灵,感受生命之可贵。教学时,可渗透生命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学会由爱护自然生灵,推及珍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甚至进一步涉及死亡教育,在对比中培育正确的生命观。

各类天象季候词,塑造了或真实或神秘的自然意境,既能以之作为认识理解天象季候的依托,也能借此激发追求自然真理、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教学时应设置一些具有科学探究意味的问题进行拓展引导。此外,统编教材古诗文中的劳动者尤其儿童劳动者形象,是引导学生感受劳动苦乐、体悟劳动价值的良好素材,教学中要注意树立劳动榜样,引导深入理解劳动与收获的关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并实现劳动价值观培育这一劳动教育核心目标(9)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2期,第82-84页。。

(四) 力求全景式展现儿童生活

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产生许多新行为的人际环境(10)Richard M. Lerner著,林崇德,李其维,董奇,主译:《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一卷(上):人类发展的理论模型》(第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页。,古代儿童是具备另一种特殊参照意义的当代儿童的同伴。统编版小学古诗文涉及儿童文化的18篇,仅占132首(篇)古诗文的13.6%,且所呈现的儿童活动仅集中于游戏、劳作和智慧言行,尚不能全景式展现古代儿童生活。建议在现有儿童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增编体现古代儿童家庭生活(如韦庄《与小女》、施肩吾《幼女词》),学习方法(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处事之道(如《世说新语》“孔融子戏”)等相关内容,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考虑选入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生活,从而促进当代儿童了解古代儿童文化并传承其所包蕴的优良品质。

猜你喜欢
季候天象古诗文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天象奇观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海岛季候人
大话三国志
南北半球天象
森林火灾与季候的影响在护林防火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