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之问题与对策

2021-04-15 09:07吕军伟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泰语偏误语料

吕军伟,苏 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指示是人类认知和语言交际的核心方式之一(1)吕军伟:《皮尔斯指示符号内部次类划分问题探析》,《理论界》2017年第8期,第103页。,其无需探明对象之概念便可基于语境知晓人、事物、时空等信息进而实现交际意图。指示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斯多葛学派已有探讨(2)Brad Inwood, The Sto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89.,传统语法学将与指示相关的词语称为代词或指代词(Pronoun),关注焦点即其指代功能,代词可归入指示语范畴,但指示语外延更为宽泛,除代词外,还包括方位名词、时间副词及序数词等(3)Collinson, W. E., Morris, A. V., “Indication: A Study of Demonstratives, Articles, and Other ‘indicaters’” , Language, 1937, P.19.。“指示符号(Index)”的概念直至19世纪末才由皮尔斯(Peirce C.)正式提出(4)Peirce, C. S. ed. by J. Buchler,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Peirc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55, p.108.,而后布勒(Bǜhler K.)(1934)提出指示场理论,即言语行为中以“我、这里、现在”为核心的主体定位系统(5)Karl Bǜhler, Trans by Donald Fraser Goodwin,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Amsterdam: J. Benjamins Pub. Co., 1934/1990, pp.117-119.,该理论有助于探明指示语本质,但未被学界充分重视。巴尔希勒尔(Bar-Hillel)(1954)认为指示是自然语言的固有特性,是语用学的核心研究对象。(6)Bar-Hillel Y., Indexical Expressions, Mind, 1954,63, pp.359-379.莱昂斯(Lyons J.,1977)(7)Lyons J., Semantics Vol.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pp.636-638.和菲尔墨(Fillmore C.,1997)(8)Fillmore C., Lectures on Deixis,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1997, p.17.则提出较全面的指示语定义及指示语分类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语用学,汉语指示语的本质、内涵及特性等的认识才得以推进。指示语是汉语交际必不可少的部分,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及环节。高宁慧(1996)首次探讨汉语学习者的代词使用偏误问题(9)高宁慧:《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第61-71页。,自此国内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指示语教学问题。截至2020年9月,基于中国知网及读秀等数据库分别以“汉、泰指示语/代词+对比/比较”“汉、泰指示语/代词+比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指示语/代词”“对外汉语+指示语/代词”及“对泰汉语+指示语/代词”为主题及篇关摘等进行穷尽式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408篇,去除非泰国且未涉及核心指示语教学的文献,共筛选出52篇作为汉、泰指示语对比及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现状之研究基础。

目前,汉语国别化教学研究已为学界重视,亦是大势所趋。然而,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尚有诸多核心问题至今语焉不详:汉、泰语指示语在形式和功能上有何异同?该异同如何影响对泰汉语教学?何为指示语偏误的深层原因?在交际和教学中又该如何应对或避免?等等。鉴于此,本文基于指示场理论探析汉、泰指示语对比及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现状及问题,以期为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及研究提供参考。

一、 汉、泰指示语之异同

汉、泰语同属汉藏语系,早在西汉时期已有接触(10)林秀梅:《泰语中的外来语浅析》,《东南亚研究》1988年第2期,第53页。,自元代起中国东南沿海陆续有人移居泰国,并与当地人通婚或融合形成泰国华人群体,促使汉、泰语深度接触,大量汉语词汇被借入泰语(11)汪海姣:《泰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词义变迁》,云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第11页。。然而,直到21世纪《泰语语法新编》(裴晓睿,2001)出版,国内才有第一部系统描写泰语语法的著作(12)裴晓睿:《泰语语法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5页。。而汉、泰语指示语对比研究则更晚,始于杨丽周(2008)对泰语人称指示语的研究(13)杨丽周:《汉泰人称代词的称谓功能和语法特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43页。。虽同是关注语言指示问题,但目前学界汉、泰语指示语对比研究有语用学(指示语)和语法学(代词)两大传统。

(一) 语用学视角下的汉、泰语指示语异同

语用学所谓的指示语核心成分主要包括人称、空间及时间三类。此三类汉、泰语均有之,但数量上泰语指示语远多于汉语。现有汉、泰语指示语对比研究共15篇(29%),包括时间指示语(10篇)及空间指示语(5篇)对比,重心则是分析二者异同。

1. 汉、泰时间指示语对比:聚焦于汉、泰语指示时间的副词、介词及量度词等,汉语时间指示语的词类、语义、句法及语用等均比泰语复杂,汉、泰语有一系列时间词意义相近但用法不同(14)张鹏,白小静:《汉、泰时间词对比分析》,《昆明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87-92页。,以最基本的时点和时段指示语为例,二者同异详见表1。汉、泰时间指示语无论语法功能还是语义语用异均多于同(15)李吉娜(Singprathan Poonyapha):《泰国学生汉语时间副词的习得调查与偏误分析》,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第12-22页。。学界对汉、泰语时间指示语之考察虽已基本覆盖,但时间指示语分类及内部划分问题仍争议较大,尚待深入。

表1 汉、泰语时点、时段指示语异同

(二) 语法学视角下的汉、泰语指示语异同

语法学对语言指示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代词问题上。(18)传统语法学通常将与指示相关的词语称为代词或指代词(Pronoun),但关注依旧是此类符号的指示功能,代词可归入指示语范畴,但指示语外延更为宽泛。学界通常把代词分为人称、疑问和指示三类。(19)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页。当前汉、泰语代词对比文献共35篇(67%),三类代词均有涉及:

1. 汉、泰人称代词对比(20篇):主要考察汉、泰语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代词在形态、语法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详见表2)。泰语人称代词系统有“谦/敬/昵/鄙/俗”五种称法及宫廷用语,其人称代词数量远多于汉语(20)杨丽周:《汉泰人称代词的称谓功能和语法特征》,第143页。,且泰语人称代词能体现说话者的性别,但汉语不能,此外,汉语指示语放在名词前,而泰语则相反。泰语人称代词中还有汉借词“我”和“汝”,常用在熟人间表亲密,或称呼下级(21)魏清(Metcha Sodsongkrit):《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36页。;构词形态上汉语复数形式加“们”,而泰语单复数形式则异根法(22)李静:《汉泰第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04-108页。。汉、泰语人称代词的称谓功能与语法特征等异远大于同,目前汉、泰语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等的比较研究尚待深入。

表2 汉、泰语人称代词异同

表3 汉、泰语疑问代词“什么”对比

二、 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一)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1) 调查对象:在现有文献中有39篇说明调查对象情况。①教育程度以大学为主(23篇,44%),其次是中学(10篇,19%)。仅贺然(2012)(27)贺然:《泰国学生汉语疑问句偏误分析》,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第7页。和于浩(2019)(28)于浩:《泰国学生汉语时间词语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第5页。之对象兼顾大学生和中学生;②以泰国本土学生为主(28篇,54%),对处在目的语环境的留学生考察相对较少(9篇,17%),仅林猷碧(2013)之对象包含本土学生与留学生(29)林猷碧:《泰国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使用调查及分析》,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第22页。;③以初、中级水平泰国汉语学习者为主(12篇,23%),其中5篇对象涉及初、中、高级水平泰国汉语学习者。整体上调查对象未覆盖不同汉语水平的泰国本土学生与来华留学生。(2) 考察对象:32篇(62%)列出具体汉、泰语指示语并对比。又可分为:①比较分析指示语次类,以社交指示语为主(5篇);②选取常用汉、泰指示语探析其语义、语用和功能之异同(27篇,52%),如选取“常用指示语”(30)叶含香:《汉泰方位词比较研究》,第1页。或“最易犯错的指示语”(31)葛兰(Getcharat Sriwara):《泰国学生汉语方位词“上”习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第1页。等。整体上已有研究指示语选择较为随意,缺乏标准。

2. 理论基础。已有研究普遍以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或中介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其中语篇指示语研究还选取篇章衔接理论为视角。遗憾的是,当前指示语的本体研究已较完善,但现有汉、泰指示语对比及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既未深入考察指示语本体理论,更未基于指示语理论展开,其结果之客观性及严谨性等皆存疑。

(二) 研究方法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偏误分析法及统计分析法。现有文献中43篇(83%)采用偏误分析法,29篇(56%)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语料后进行偏误分析,以弥补自然语料之不足;14篇(27%)仅使用偏误分析法而未开展问卷调查。刘丽萍(2014)(33)刘丽萍:《现代汉泰语代词对比研究》,第9-10页。、张文杰(2019)(34)张文杰(Nakarate Kaewwong):《汉泰称谓语及其文化内涵对比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第37页。及王娇(2018)(35)王娇:《对泰初级汉语疑问句的教学设计》,云南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第44页。等5篇研究均未使用问卷调查法及偏误分析法,便提出教学策略或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仅史静儿、赵杨(2014)(36)史静儿,赵杨:《泰语母语者汉语疑问代词虚指用法习得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2期,第230-241页。使用SPSS对语篇指示语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体上现有研究在方法上尚待进一步规范及优化。

(三) 语料来源和容量

已有研究中43篇(83%)涉及语料收集,语料来源主要有三:(1)取自语料库中泰国学生的作文或日记(16篇,31%);(2)问卷调查(20篇,38%);(3)上述两种途径兼有(7篇,13%)。须注意的是样本容量,27篇(52%)调查对象的样本容量从43人到313人不等,其中50—100人的16篇,101—200人的10篇,200人以上的仅1篇,问卷题目数量从10至96题不等,而使用偏误分析法收集的语料数量各异。整体上,目前学界对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容量等的要求,尚无统一标准。

三、 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汉语指示语的本体研究及对泰汉语教学研究虽均已有成果积累,但对泰汉语指示语的教学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均未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一) 研究成果稀少零散、未成体系

目前针对汉语指示语系统的教学研究仅有祝玉华(2007)(37)祝玉华:《指示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广西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58页。和徐立群(2010)(38)徐立群:《现代汉语指示语和语境的关系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3页。,且均未涉及国别化教学研究,指示语系统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综上可知,仅32篇文献基于对比分析探究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距较完备的研究体系尚远。已有文献基于汉语指示语和代词两条途径开展教学研究,整体上成果稀少零散且不够全面,并未系统全面地基于指示语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更未在全面把握汉、泰指示语系统异同的基础上探讨其教学问题。目前尚无对外汉语指示语教学的著作,更无学者从根本上审视汉语指示语系统,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需求,基于交际性原则确定核心指示语,继而探究其教学问题。

(二) 现有理论基础薄弱且不被重视

现有文献之理论基础薄弱,主要理论依据为二语习得理论,鲜有涉及指示语理论,导致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汉语指示语系统,究其根源则是缺少对指示语理论及指示语本质的认识和重视,致使现有研究之理论视角受限。因研究者前期未基于指示语理论客观地选取指示语,亦未充分重视指示语资料收集及整理问题,指示语选取易被汉、泰语异同所牵制,无视教学对象或罔顾教学的层次性和顺序性将所有的指示语纳入其中,抑或随意选取几个所谓“常用、易混淆、易出错”的指示语,却未基于具体数据或事实依据进行说明,最终在指示语选择上无法给出充分理由或明确标准,造成选取及研究上存在主观性和任意性。

(三) 研究方法使用不到位,亟待优化

学界尚无统一或规范的调查量表,现有研究所用问卷亦未作信效度检测,故调查工具之有效性、合理性及科学性等无法保证。调查样本之数量及代表性等亦有待提升。此外,使用偏误分析法的43篇文献中17篇(33%)未基于对比分析法考察汉、泰指示语异同,便得出泰国汉语学习者指示语偏误成因,考察分析不到位,其余26篇在对比分析时偏重语际对比,忽视语内对比,未能客观呈现偏误成因,所提建议之可行性及有效性亦存疑。整体上现有研究未能有效整合相应研究方法,以规避单一方法之局限及不确定性,亟待优化。

(四) 语料收集过程欠严谨,且不够合理

已有文献在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上不够规范,调查问卷的题数10至96题不等,题型和题目数量参差不齐。所选对象样本容量缺乏依据,势必会影响研究结果。此外,已有文献中3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该语料库主要收集的是1992—2005年部分外国考生的作文答卷,语料久未更新,已相对陈旧,且均为命题作文,对学习者能力的发挥有一定限制,学生易采取回避策略,恐无法体现泰国学生的真实汉语水平。而语料容量问题学界对偏误的统计单位亦无共识或统一标准。综上,目前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随意性明显,泰国学生书面语料老旧,且来源单一,语料收集方式及手段等有待优化。

(五) 教学建议或策略缺乏实践支撑

已有研究多基于对比分析或偏误分析提出针对教师、学生和教学法等的模式化教学建议或策略,该教学策略或建议对泰国学习者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及有效性等,均难以明确。理论上所提教学建议或策略在教学中应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但不同的教学实施者和教学对象均有其个别差异性或不确定因素,需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进而确定其适用性。此外,所提教学建议或策略适用范围及针对性如何?实施过程中是否有其他影响因素?所提教学策略或建议是否有潜在缺陷?诸多关键问题,现有研究均未涉及。

四、 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之问题的对策

学界在对泰汉语指示语的教学及研究上仍有诸多需要克服的难点,基于上述分析,现提出如下对策:

(一) 立足于指示语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夯实理论基础

当前研究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指示语本体和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的深刻认识,研究现状尚未摸清,前沿问题阐述普遍分析不到位,尚未吃透相应理论基础及问题本质,便提出相应对策或建议,导致研究模式化或套路化。欲突破此困境,首先应有机结合指示语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注重指示语之系统性,构建扎实的指示语及其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而基于此考察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并基于实践进行检验,以确保结论的严谨性及有效性。

(二) 明确指示语内涵及功能特性,聚焦指示语之核心及系统性

已有研究在指示语的选取上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其原因在于未充分认识指示语的本质和内涵。后续应强调指示语研究之必要性,客观呈现当前研究之现状及问题,基于数据分析说明指示语的偏误率或犯错率,以增强研究的说服力与可信度。在研究及教学中,聚焦指示语之核心成分及系统性,明确指示语内涵及功能特性,在指示语选取上既要兼顾指示语理论基础和现有研究之问题,又需根据词汇等级大纲和教学对象需求锁定交际中的核心指示语,进而开展对泰汉语核心指示语教学研究。此外,界定汉、泰核心指示语时既要选择二者兼有且使用频率高的指示语,也应关注汉、泰语中存在较大差异的指示语,以确定教学重难点。

(三) 有效整合相应研究方法并优化使用

对比分析法可通过对比汉、泰语的异同点,预测泰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重难点及偏误,以便据此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偏误分析可推测教学难点、编排教学顺序、弥补教材的不足(39)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二者相辅相成。而问卷调查法辅以偏误分析法,既可收集自然状态下的语料,避免被试者采取回避策略,又能以科学严谨的方式探究偏误的类型及成因,三种方法有效整合运用可实现研究方法的优化。因此,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应基于方法整合并严格遵循使用原则及步骤,以规避单一研究方法之局限性,保证效果。使用问卷调查法时,问卷设计应参考已有问卷之设计及效果,优化结构,并严格进行测试,检测其信、效度,保证调查结果之科学性。

(四) 拓宽语料收集渠道,优化问卷设计

现有文献普遍存在语料来源渠道较窄,语料构成单一且老旧等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存在随意性。虽多数学者为规避上述问题,在查阅高校语料库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以收集相对自然丰富的语料,但是当前研究中调查问卷的样本数量以50—100人为主,最大样本量为179人,泰国汉语学习者人数已超100万人次,已有研究的样本量明显偏小,亟待扩大样本量,并对语料进行优化,故后续应结合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进行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 在实践中考察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策略与教师教学策略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显著影响。(40)吕军伟,孙昱琳:《泰国本土汉语初级阶段学、教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海外华文教育》2019年第2期,第112页。现有研究多仅注重静态分析学习者的偏误情况,以据此提出相应教学策略,而囿于此,所提策略之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保证。教学策略的提出还应关注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地区教学水平、现有教材的差异等等。因而,教学策略应回归实际课堂,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学生汉语水平及所用学习策略等都会有所不同,教师亦须据此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之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只能在实践中考察。

五、 结论

孔子学院总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泰国已有16所孔子学院和11个孔子课堂,3000多所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超过1.3万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进行汉语教学(4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课堂》,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迄今对泰汉语教学研究已有一定量的积累,但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及研究依旧存在成果稀少零散、理论基础薄弱且不被重视、语料收集过程不够严谨以及教学建议缺乏实践支撑等诸多问题。随着泰国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汉、泰指示语系统对比及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亟待推进。本文通过梳理现有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之现状及问题,提出后续应夯实理论基础、明确指示语内涵及功能特性、聚焦指示语之核心及系统性、拓宽语料收集渠道并优化问卷设计等对策,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须指出的是,对泰汉语指示语教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面临诸多问题,后续有待学界深入调查并基于实践进行探索,以期为泰国汉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建议或策略。

猜你喜欢
泰语偏误语料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初级对外汉语读写教学过程中偏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说一说汉语的“亲戚”
偏误分析内涵探究及应用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高校泰语演讲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