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2021-04-17 04:01于国君
关键词:四史党员干部育人

于国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纪律检查委员会,辽宁 阜新 123000)

0 引言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在建党百年之际,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党必须要抓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是全党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高校更好肩负起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

1 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的时代意蕴

1.1 提高领导干部历史思维能力的时代要求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人要“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思维”列为领导干部应具备的6种思维能力之一。历史思维是衡量高校党员干部的“硬指标”,高校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大历史观,学习和总结历史,了解和把握规律,提升文化素养,才能更好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一是树立科学历史观。加强历史学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与“四史”学习结合起来,树立科学历史观,提高政治站位,精准把握立德树人的历史逻辑,引导教育广大师生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带头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是坚定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实践也充分证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体力量是人民,唯有扎根人民,才能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高校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以维护师生利益为宗旨,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三是要练就育人本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包括崇高的理想信仰、伟大的革命精神、优良的工作作风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高校党员干部可以通过“四史”教育,将“四史”中的宝贵经验转化为育人本领。四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对于高校党员干部而言,要通过“四史”教育,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保证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外因来看,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论争、中美贸易摩擦、边界冲突、南海博弈、台海局势等,使高校育人环境变得复杂严峻。一方面,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十分活跃,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面对立德树人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本领恐慌”。当前,高校党员干部普遍学历高、年轻化,大部分是“专家型”领导干部,管理思路清晰、专业能力突出,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领头雁”作用,但个别领导干部在认知或思想上有一种误区,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领导干部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理应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自觉,自觉把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政治高度和历史方位中去理解和把握,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而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当前高校实际来看,要进一步促进“党务”和“业务”的双向融合,要避免业务领导干部只重视业务、党务领导干部只重视党务,而应两者兼顾,业务干部要讲政治,党务干部要懂业务,努力成长为“讲政治的教育家,懂教育的政治家”。

1.3 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有力措施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反思历史、学术探讨之名,表面上看似否定历史,实质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宣扬“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最终目的是要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西方反华势力一直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的历史文化表现。育人先育己,高校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广大师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高校党员干部理应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排头兵”。高校党员干部要通过“四史”教育,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本质,揭露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阴谋。历史虚无主义以选择性、片面性,或扭曲、诬蔑等方式否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地位和价值,进而动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脉和思想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是从主观臆断出发全面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客观事实,其本质是唯心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3]。高校党员干部要带头开展“四史”教育,准确把握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通过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四个自信”,从根本上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渗透。

2 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2.1 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扎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高校党员干部要通过“四史”教育,学习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5]。只有深入学习“四史”,从中汲取智慧力量,才能回答好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2.2 汲取党全面领导高校的经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政治优势,更是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保证。历史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的好,高等教育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的不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遭受严重挫折。“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6],党对高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制度建设,加强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陕北公学在成立之初就实行了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了以陕北公学为代表的红色高等教育发展始终与民族救亡大业同向同行。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制度正式写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以制度形式强化党对高校各项工作中的统一领导。改革开放以后,高校进行过改革领导体制的探索,最终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写入《高等教育法》。

2.3 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各有侧重,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贯穿始终,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四史”的主导逻辑。高校的初心使命符合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基本规定,即体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特征,即承担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开展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就是要强化高校党员干部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通过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一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坚定初心使命,带领广大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辉煌成就的宝贵经验。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首先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党员干部要通过“四史”教育,增强“四个自信”,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二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统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通过“四史”学习教育,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致力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诉求。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党员干部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要求,作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三是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做到“四个服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并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高校党员干部冲锋在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最前沿,要通过“四史”教育,强化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与国家同向前行,做到“四个服务”。

3 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准确把握时空特点,突出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的灵活性

长期的理论学习,使高校党员干部的政治自党、理论自觉、文化自觉高于一般的党员干部。但是高校党员干部兼具多个身份,作为教师要讲好课、带好学生,作为管理干部又要承担许多业务工作,经常性开展全校党员干部集中式学习教育很不现实,这就需要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高度灵活性。另外,要注重形式上的灵活性,“四史”学习教育要做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注重形式上的灵活创新。

一是突出时间上的灵活性。集中学习教育和日常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日常学习教育的设计、督促、考核、成果转化工作;校中心组学习和二级学院中心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统筹推进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发挥校中心组的引导作用,鼓励二级学院中心组立足学院工作,创造性开展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四史”学习教育。互联网时代,青年师生包括领导干部容易沉迷于手机娱乐,高校党员干部“四史”学习教育要占领手机娱乐造成的“碎片化”时间,整合时间、化零为整。二是突出空间上的灵活性。固定学习教育和移动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以固定的方式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传统学习教育模式,要注重传统学习教育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融合。目前,很多主流网络媒体设置了“四史”学习教育专题,相关APP也在不断推出,各高校“三微一端”广泛宣传“四史”,高校党员干部“四史”学习教育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通过移动学习方式增强“四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突出形式上的灵活性。校内学习教育与校外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好校内的专题宣传、事迹报告会、专家报告、研讨会、民主生活会等,同时,还要多采用参观基地、素质拓展、模拟长征等方式,使高校党员干部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四史”教育;线下学习教育与线上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2 准确把握对象特点,增强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的说服力

与一般党员干部相比,高校党员干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求知欲望更为强烈。但是,高校党员干部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很多时候高校党员干部是从理论看理论,从学校看学校,从工作看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不断增强“四史”教育的说服力。一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增强说服力。开展好“四史”教育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因此,每一名党员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但“四史”教育不能成为简单的政治宣传、政治说教、政治灌输,“四史”教育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实际工作,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党员干部,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事业发展。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理论优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四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学理性弱化政治性,要始终把政治性摆在“四史”学习教育的首位。二是用全面客观的历史事实增强说服力。“四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要深入挖掘蕴藏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事实,只有全面客观了解“四史”的来龙去脉,才能坚定政治定力,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开展“四史+校史”学习教育,一所高校的发展史是中国近现代史和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四史+校史”学习教育可以使高校党员干部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提升“四史”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增强说服力。“四史”是一部奋斗史、实践史,“四史”教育的说服力恰恰也是来自于“四史”的实践性。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要加深对于“四史”的理论认知和实践体验,让广大高校党员干部走出校门,通过社会观察、社会调研、社会实践,全面客观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使高校党员干部在实践体悟中感受到“四史”教育的实践性和说服力。

3.3 准确把握目标特点,激发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的行动力

高校党员干部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中坚力量,需要培养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党员干部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规范、引导作用,这种作用涉及思想、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党员干部的“三观”能够感染广大师生,党风、政风能够带动教风、学风、师德师风,进而汇聚起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因此,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一定要立足工作实际去认识、谋划和部署。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的成效要通过是否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体的行动力,是否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来进行最终评价。激发高校党员干部的行动力,可以分为激发进取心、激发事业心、激发行动力等3个阶段推进。一是以史为鉴、认识自我,激发进取心。就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而言,认识自我包括认识党员干部个人和认识学校事业发展实际。通过“四史”教育,高校党员干部对自身和事业发展要有清晰认识,要对标党的优良传统、党纪国法、党内规章制度,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个人可以从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查找差距,学校可以从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查摆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持续激发党员干部敢于查摆不足,敢于担当斗争,永葆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事业的进取心。二是以史为鉴、了解大局,激发事业心。当前,“大局”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后疫情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大局”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党员干部要立足大局、了解大局,清醒认识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不断激发事业心。三是以史为鉴、解决问题,激发行动力。激发进取心、事业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行动力,把进取心和事业心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行动力,这也是开展“四史”教育的最终价值指向。

4 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明理、增信、崇德是力行的基础,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价值目标。高校党员干部“四史”教育,必须要立足学校实际,找准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四史党员干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