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4-17 04:01王利军王婉睿
关键词:美育美的大学生

王利军,王婉睿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阜新 123000;2.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部,北京 100875)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感,以美化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美育如春风化雨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善恶美丑的鉴别力,以美导真、以美导善;美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塑造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美育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美及美育的内涵

何谓美?劳动不仅创造出多彩多姿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同时也是“劳动创造了美”[1]。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自然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原来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的客观世界,向人的全身心发出迷人的微笑。与此同时,人也“人化”了,形成了以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能够感受音乐美的耳朵为基本标志的人的五官感觉。所以说,美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美学史上第一次为美学找到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具体来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的特征、本质、规律,以及揭示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的科学[2]。

何谓美育?“美育”概念最早是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的,并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20 世纪初经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将美育引入我国。简单的说,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运用艺术的手段和形式对人们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去感受自然界、社会和艺术创作中的美,逐渐培养出正确感受美、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美化人的语言、行为、体态、心灵和提高人的智慧与道德水平,塑造美的人格的目的。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育有狭义与广义之说: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

2 美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1)美育的职能

第一,增强美的感受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1]。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知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认识到的必定是感受到的。因此,要创造美的世界,就必须具备美学基础,增强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这需要一个美育的过程。一个缺少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很难懂得梵·高《向日葵》的艺术价值,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的人,贝多芬交响曲也无法引起心灵的震撼。

第二,培养美的分辨力。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过:“因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的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3]。当下许多大学生崇丑当美,奇装异服、发型怪异、袒胸露背,仿佛效仿个明星打扮或者标新立异即为“美”。庄子《德充符》中的王骀、哀骀它等都是面貌丑陋却不以为意,坦然面对保持本真的人,由此产生的“德性”让人忽略了他们的外貌丑,“丈夫与之(哀骀它)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与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能达到如此受欢迎的程度,说他们“美”并不过分。这和现在的许多国人花费巨资整容,追求外在的光鲜形成鲜明对比。在庄子笔下,真才是评判丑与美的标准。

第三,提高美的创造力。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认知改变行为,通过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所培养起来的人,必定会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包括如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创作的能力,也包括在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创造能力。事实证明,许多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大师。所以说艺术和科学并不矛盾,反而能够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普朗克不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也是一位半专业级的钢琴家;李四光不仅是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是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

第四,树立健康的品格。美育着眼于保持个体人精神的平衡、和谐、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促进人树立良好的品格。现代社会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全球有超3亿抑郁症患者。而美育对于心理调节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却有着特殊的作用。荀子说:“乐使人血气平和”,美育是在精神的深层对人施加影响,调节人内心的平衡,改变认知,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音乐疗法、美术疗法等在心理治疗方面都得到普遍认可。

(2)美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一,美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即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立德,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感?途径很多,但应首选美育。鲁迅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4]。柏拉图认为:“整个心灵的谐和就是德行”[5]。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通过在个体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为道德意志和理智打下必要的基础。

美育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最强有力的手段就是依靠美的形象(艺术美)来打动人。所谓艺术美,就是以情感为中介,通过形象关照的方式,对现实美的再现与审美意识表现的统一所体现的美。艺术美的主要功能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艺术教育之中,以美引善,梁启超曾主张用艺术(美)的陶冶可以“将情感善的方面尽量发挥,把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6]。人们能从艺术美育中直接承受道德情操教育是不足为奇的。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打动人,艺术作品塑造的榜样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手段,爱因斯坦认为:“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激励了无数青年人奋发向上,也改变过许多青年人的命运和人生追求。张海迪说,我正是受到《钢铁是怎样成的》影响,才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美育潜意识的道德教育作用就在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实现。

第二,美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艺术美(美育)在人类自身美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美比现实美更能有效地使审美主体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拓展审美心胸,树立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级情趣。诚然,艺术美又决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而存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8]。艺术美在反映现实美的同时,又是以道德为媒介对其起着推动和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艺术的美反映现实生活的美,而现实生活的美有赖于良好道德意识的建立。大学生(审美主体)在接受艺术美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变得崇高,从而更增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美追求的信心,艺术美促进道德意识发展的作用因此而实现。

第三,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美育能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它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提高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力。美国著名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博士通过割裂脑实验证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能力增强,有助于左半球抽象思维提升,反之亦然。清华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增加了文化艺术课以后,总结出一个有趣的公式:8-1>8,意思是说从8小时学习中减去1小时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其效果反而会更好。这一事实说明,文学艺术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能激活想象力,即科学发明必不可少的智力,没有这种想象力也就意味着创造力的丧失。历史上许多大艺术家同时也是科学家,达·芬奇,除了艺术上的成就,他在天文、物理、医学、军事发明、地质等方面均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他在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巨匠。

美育能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美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一些大学生往往受学习、就业、生活、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影响,由于心理负担过重造成抑郁、焦虑、孤僻等,而美育可以荡涤心灵,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教授阿特拉斯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音乐能使人长寿,其原因就是通过音乐旋律可以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从而调节人的生理机能,排解忧愁达到内心愉悦。蔡元培说:“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9]。时下,大多数学生拥有健康意识,注重形象美,通过球类运动、健美操、健身器械、晨跑、游泳、太极拳等锻炼方式达到健康美的目标;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里、埋在网络里、吃饭点外卖、行动病怏怏,二者形成强烈反差,这也是高等学校积极开展美育工作,倡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紧迫性所在。

3 高等学校美育现状

(1)高等学校开设美育课程情况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广泛开展美学教育,美学教育在高校中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各高校美育课程开设仍存在一定问题。对于非艺术类院校而言,职业技能和外显性的能力素质被视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因此高校在课程开设上仍然偏重于技能性和实践性课程,而对于偏重于内在的审美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大多数非艺术类高校开设美育课程较少或选课学生较少,并且课程设置基本上以选修为主。笔者随机选取了北京、武汉、哈尔滨和阜新4地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北京被誉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中心;武汉是我国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相对偏远的大城市;阜新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老牌工科院校,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在校生选课调查发现,文科类和综合性高校在美育课程开设上相对比较完善。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公共选修课开设了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等5门美学课程、5门艺术审美相关课程,将上述课程均设置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生需选择相应课程模块学习方可毕业,北京大学也开设了神经美学和景观美学等4门美育课程。理工科院校相对开设较少,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仅仅开设了3门美育方面的选修课,武汉大学开设8门美育方面相关课程,黑龙江大学相关课程开设数量为2门,哈尔滨工业大学5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美育类课程,86门校级选修课中,美术鉴赏等相关美育类课程5门,11门次,占全部选修课程12.8%,从学时来看,在全部2 008学时校级选修课中,美育类课程为248学时,占全部课程总学时的12.4%。但从选课人数来看,只有约5% 的学生选修了相应的美育类课程,学生美育类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调查显示,非艺术类院校的美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尤其是工科院校中从艺术类院校或美育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工科类院校对美育重视也明显不足,将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美育课程几乎全部设置为选修课程,课程要求总体不高,没有突出美育课程在工科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培养的学生需“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需“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而高度的美育感知力是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基本前提,可以想象,学生如果没有充足的美育感知,如何能够识别工程技术方案对文化的影响?

(2)大学生对美育的认识不够

在北京地区高校关于“何为美育、美育的作用、美育的内容、美育开设的课程、美育的著作”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美育的定位还不够准确,29.13% 的大学生认为美育是艺术鉴赏教育,28.35% 的大学生认为美育是审美能力教育,约16% 的大学生认为美育是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10]。许多大学生对美育还不知其一。大学生缺少美育教育就会不知美、不识美,甚至以丑当美。以人所不能为美、生活奢华为美、标新立异为美、哗众取宠为美、官僚作风为美、崇洋媚外为美、低级庸俗为美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心中有美,方有美德,而有美言,而有美行。在信息化的时代,许多大学生无暇思考何为美言、何为美行、何为美德,唯自己、唯金钱、唯利益的价值观念把道德的躯体撕得体无完肤而不自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没有在大学校园中形成浓厚的美育文化氛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处圣境而不知,面圣人而不识,大学生审美教育已然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进一步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德”字为先。汉朝的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德也者,苞天地之美”[11],德是天地有大美的注脚,许多大学生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只注重美的形式,即外表美和外在美;不注重美的内涵,即立德为美、奉献为美、真诚为美、友善为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为美。

4 高等学校加强美育的对策

(1)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实现制度育人

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9]。高等学校应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加强美育的讲话精神,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将美育工作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事实上,许多高等学校重心还是保留在科研、论文、专业建设、学生就业上,觉得非艺术类学生美育课程(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书法欣赏、诗词欣赏、艺术评论等)在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大学排名上所做的贡献度有限,至少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因此,要想做好美育工作,高等学校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注入美育内容,使美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有些高校已经采取有效的行动,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9年成立了美育工作办公室(正处级单位),尽管仍然与教务处合署办公,却是学校重视美育迈出的关键一步。

(2)加强师资建设,实现师德育人

大学教师是高校美育的主导者、设计者、实施者,在大学育人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美”学生才能“美”,教师如果失德失范,学术不端、行为不端,学生如何能美?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因此,大学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放在首位,辅以艺术修为,为学校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首先,加强教师师德培养,把立德树人作为考核教师的最重要因素;其次,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进行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修养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深层次地领悟美育本质,提升教师美育能力。第三,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把做好学生价值引导、审美提升、心灵塑造工作作为考评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第四,为专业教师配备美育专业课教室,如艺术研究室、形体训练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教学资源。

(3)完善校园美育的基础性建设,实现环境育人

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环境,不仅仅要体现实用价值,又要体现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陶冶性情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和求乐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和影响。许多大学建筑都是物质和精神、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内容、历史和现实的“多元结合”。因此,大学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基础设施的美化作用。已有8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的39个学院散落在牛津城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建筑当中。古老庄重、朴素典雅的牛津各大学院建筑是城市的瑰宝,被列入文物保护的已有600余座。随处可见的像石笋般颀秀的塔尖布满天际,为牛津赢得了“塔城”的雅号[12]。北京大学以未名湖和博雅塔为代表的古典皇家园林景观和现代大学有机融合,塔影湖光交相辉映,雕梁画栋、亭榭飞檐、迤逦多姿的校园美景滋养和孕育了灿若群星的优秀人才。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行乐水”,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既是对现代大学文化高度抽象的反映,也是对大学传统积淀的体现。大学的艺术馆、校史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对大学生形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可以丰富其思想,陶冶其情操,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蕴涵在校园建筑中的艺术美和人文精神的微妙作用。

(4)营造良好的美育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

高等学校要努力营造美育的文化氛围。首先,要把美育融入到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当中,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美育环境,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美育氛围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在美的精神理念熏陶中改变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其次,教师在形成美育文化氛围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提高和培养教师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将美育思想融入教师的心灵,“观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觉形成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完善人格美的品质,自觉成为学生的精神引领。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美育氛围,把所在城市的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展览馆、文物古迹、自然和人文风景区等,变成大学生美育培养基地,让美在历史传承和环境刺激中发挥作用。第四,提升高校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味,让现代高雅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大学校园中有机结合,建设书香校园、诗词校园、文化校园、艺术校园,指导大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第五,形成独具特色的美的认同感,建立大学各自独特的文化符号,如上海纽约大学,从服装、帽子、背包、雨伞,到水杯、日记本、U盘、文件夹、笔袋,甚至一支笔都通过精心设计并印上了大学的logo标志,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审美文化符号。美的文化氛围是做好学生价值观念引导、审美能力提升、完美人格塑造的基础。因此,大学要大力营造美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善、恶、美、丑的分辨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我、改造世界,自觉识别、抵制和摒弃一切腐朽丑恶现象,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结语

高等学校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美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只有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自身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案,认真落实和开展好美育工作,才能使美育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培养什么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大学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大学生之歌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