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2021-04-17 20:28易宝秀邓根王依依王金凤迟振海
河南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筋经络筋膜

易宝秀,邓根,王依依,王金凤,迟振海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近年来,国外有报道指出,人体存在第九大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发挥机体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在所患疾病中,几乎1/5与筋膜有关,对筋膜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同样,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从未间断,随着国内外筋膜学说的提出,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筋膜理论在针灸、推拿和针刀领域尤其重要,然而对于经络腧穴与筋膜的分布规律、功能相关联性等方面的认识还不系统,笔者就经络腧穴与筋膜的关联及筋膜学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经筋与筋膜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肉之力也”,具有联络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作用,以保持人体运动功能和维持人体体位姿势。目前,对经筋实质的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但许多学者指出中医的“筋”对应于现代解剖中的肌肉、肌腱、神经、筋膜等组织[1-3]。而现代医学所说的筋膜指肌肉包绕、覆盖,并连接肌肉与肌肉、肌肉与骨骼的组织从而形成肌筋膜链,可维持身体姿势,表明了经筋与筋膜均与肌肉、骨骼密切相关。

此外,经筋与筋膜均具有整体性,十二经筋与其他经络组织网彼此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共同组成沟通内外,联络上下左右的整体网络。而人体筋膜与全身上下肌肉、骨骼及关节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框架”,并通过相互协调配合以保持各个张力与收缩力的平衡,从而维持人体在动静状态下的平衡。方燕平等[4]也认为,经筋与筋膜都发挥着维持身体姿态平衡与产生调节运动的作用,且有些经筋循行与肌筋膜链线分布走行具有重合性,如足太阳经筋、足阳明经筋与其对应的肌筋膜链中的前、后表线在人体中具有大致相同范围的分布、起止、循行。这一理论为从筋膜角度研究经筋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基础[5]。吴金鹏[6]认为,中医的经筋包含了筋膜中的真皮结缔组织、浅筋膜、深筋膜、内脏被膜和间隔,而膜原包括全身膜性结构和间隙,体现了经筋与现代筋膜学在解剖结构上的相同之处。

病理上,经筋为病多出现结筋点(经筋循行过程的结、聚点,在腕、肘、肩、膝等关节、肌肉处联结而成),而筋膜为病多出现激痛点(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但不论是结筋点还是激痛点,其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多分布于肌肉肌腱结合处,肌腱附着处等部位,在触及结筋点或激痛点时均可扪及结节或条索,按压这些部位可产生局部甚至远端的疼痛及其他反应。治疗上两者作用点的选择都是通过触诊探查,采取以痛为腧的原则直接针刺病灶点[7],且治疗方法大都通过针刺、推拿等方法以松解病灶点的结节、粘连,所以说经筋病与筋膜病在治疗靶点、治疗方式和治疗思路上均有着相似性[8-10]。

此外,经筋病的主要病理形式是筋急与筋纵,《灵枢·经筋》言:“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筋急多产生经筋拘急、挛缩、紧张现象;筋纵多产生经筋萎废和松弛现象[11]。同样当人体肌筋膜链中的某一区域受过度压迫或牵拉则可能出现筋膜缩短、紧张,其相关区域也将被拉长、松弛,产生类似于筋急与筋纵的现象。综上所述,十二经筋与肌筋膜经线在功能、整体性、病理特点、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着相似之处。

2 经络与筋膜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等作用,“经”指经路,为直行的主干,“络”为网络,为经脉的外行支脉,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有研究者认为,经络是人体内一切联系通路的总称(包括神经、血管、淋巴以及其他传递信息的结构通道),把人体的脏腑、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整体[12]。而筋膜是对人体浅筋膜和深筋膜的总称,人体筋膜遍布全身内外,形成一个巨大致密的网络,包括所有肌、肌腱或血管、神经及某些内脏器官表面或间隙之间的固有结缔组织,构成各种器官和组织的被膜和支架[13]。

从上述及历代医书对经络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经络与筋膜均可内至脏腑、外达皮肤,可将内外、上下沟通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功能上,经络具有运行人体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同样,筋膜结缔组织间蕴含丰富血管,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血液供应和充足营养物质,当筋膜结缔组织发生损伤时,组织内的炎症细胞可清除损伤或衰老的功能细胞,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与再生,以抗御外邪,保护机体[14]。

筋膜不仅在整体性及功能上与经络有着相似性,在解剖学实质上也存在交叉点。目前,有研究者发现,有8条肌筋膜经线的循行路线与十二经脉中的9条经脉吻合。亦有研究者[15-16]在研究人体筋膜三维重建经线体表分布过程中发现,筋膜分布走行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的经络走行线路存在相似之处,其中“穴位”被认为是筋膜支架上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接受刺激产生较强生物信息处,临床针刺人体部分穴位的作用点位于不同层次的筋膜,而腧穴是否发生作用,又与该处的筋膜结缔组织所受到的刺激大小有关。所以说,经络腧穴虽无法有具体形态结构以证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筋膜反映其形态结构的物质基础。此外,有学者[17]发现,部分肌筋膜触发点所表现的牵涉痛路径与经络路径相似,如当斜方肌处存在筋膜触发点,会在肩、上臂外侧、前臂外侧、大鱼际等处出现牵涉痛,而这些区域正是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径。

3 筋膜理论临床应用

3.1 加强经络循经感传中医针灸学多讲究气至病所、经络循经感传,经络循经感传是通过针灸等刺激穴位以产生酸、麻、胀、痛等特殊感觉的现象,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刘艳彬等[18]通过切断家兔筋膜组织观察声波传导情况发现,在切断皮肤前后(即切断筋膜之前),各检测点声波波幅值无明显差异,而在切断筋膜后,检测点声波波幅值明显低于切断筋膜之前,说明筋膜有助于循经声波的传导。张小卿等[19]通过观察电针委中穴前后及切断委中穴上方的筋膜组织后电针委中穴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委中穴后膀胱排尿滴数明显增加,而切断筋膜组织后电针委中穴,膀胱排尿滴数与针刺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切断筋膜组织后,削弱了膀胱经的经络感传,降低了委中穴对膀胱功能的调控。郑利岩等[20]研究发现,电针三阴交可使子宫蠕动幅度明显增加,而切断三阴交筋膜组织后再次电针刺激时,蠕动幅度及频率较未切筋膜组织时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表明,经脉线附着于筋膜组织,筋膜组织可加强经络感传以增加腧穴对脏腑的刺激。

此外,筋膜除了对针刺腧穴产生经络循经感传有影响外,还对艾灸腧穴、气功疗法产生经络循经感传有影响。焦琳等[2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对于膝关节痛和腹泻的患者在施与热敏灸治疗时,未能激发出灸感,在对局部筋膜粘连处进行针刀疗法、刺络拔罐等筋膜松解后,其热敏灸感明显出现,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说明筋膜的张力与经络感传有联系。有学者通过研究气功与经络的关系发现,长期练习气功者在练习气功时可产生酸、麻、胀等经络感传现象,而接受这一低频信号的正是人体筋膜[22]。

3.2 痛症对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国内外不少学者[23-25]认为,此多由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引起,主要表现为在触压筋膜触发点时感觉到痛性条索、结节,且可以引发局部和远处牵涉痛及活动功能障碍。对此病的治疗多是以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肌肉紧张度、减少复发为目的。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者[26-28]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通过浮针直接作用于触发点(即阳性反应点)以松解紧张的筋膜,刺激筋膜组织释放镇痛物质,改善血液循环,加快深层组织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缓解疼痛,且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针刺疗法。

原林[29]认为,筋膜是中医经络的解剖学基础,腧穴是神经感受器和人体筋膜结构产生相当的机械刺激,活性细胞的结缔组织聚集处。罗清源等[30-31]基于上述理论提出“新易筋疗法”,即首先最大限度地牵拉、拔伸和旋转关节以刺激其深感觉感受器,使髋关节附近的筋膜结缔组织松弛,然后再通过针刺、浮针等方法促进局部代谢循环,加速炎性物质的排泄,也可通过产生神经生物学信息,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入,起到止痛作用。

亦有研究者[32]认为,疼痛主要原因是病灶部位的结缔组织张力紊乱、改变,使组织内的神经受到牵拉、压迫或损伤,并基于筋膜理论提出减张去痛原理用于治疗临床上痛症如颈肩腰腿疼痛综合征、带状疱疹等,通过针刺治疗方法减轻结缔组织间(深筋膜)的张力以缓解疼痛。倪国栋等[33]基于筋膜理论采用筋骨针疗法(观察组),运用筋骨针作用于肌筋膜解发点并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以解除筋膜软组织的粘连,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解除神经卡压、松解筋结止痛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组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6%。

3.3 瘫症《灵枢·经筋》明确指出经筋的病变特征,即“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筋急多产生经筋拘急、挛缩、紧张症状;筋纵多产生经筋萎废和松弛现象。卒中后痉挛表现为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萎废不用。傅立新基于中医经筋及筋膜理论,采用筋骨针作用于筋结点或经筋病灶,基于筋膜分层理论直接作用于筋膜,由浅筋膜至深筋膜逐层松解粘连筋膜,解除痉挛肌肉筋膜等部位的粘连、瘢痕、挛缩等,改善患者拘挛状态[34]。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为一组运动和姿势障碍证候群,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及癫痫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临床多采用针刺、推拿等手法治疗[35]。马丙祥等[36]基于肌筋膜链理论从整体角度出发,认为松解足底筋膜会使膝关节过伸、骨盆前倾、含胸驼背等异常姿势得到缓解。徐冬晨等[37]通过研究脑性瘫痪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再生及运动功能恢复发现,观察组(肌筋膜选穴针刺组,即基于肌筋膜经线,根据脑瘫大鼠的瘫痪程度在浅背线、上臂线之背臂线、下肢部深前线等肌筋膜经线上初步找寻穴位)可有效促进脑瘫大鼠的神经细胞再生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优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这一研究的发现为提高针刺治疗脑瘫提供依据。

3.4 自身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腰背疼痛、腰背肌肉僵硬、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目前暂无特效治疗,给患者身体及心理带来压力。荆兴泉等[38]采用膀胱经筋膜松懈术配合益肾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0例,临床缓解18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优于单纯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的对照组。筋膜松解术通过对背部膀胱经的松解减轻肌肉软组织的压力,促进腰背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脊柱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多关节滑膜炎为表现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胡勇等[39]认为,病变部位为筋膜之玄府络脉,玄府络脉的开合有度、气血运行顺畅,是保证筋膜支撑联络关节、肌肉的重要因素。若玄府闭塞,筋膜失养,故出现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韦蒿等[40]从经筋理论探讨此病的治疗,采用微创疗法(经筋刀和针刀镜)用长针沿结筋点腱旁直刺至深部,然后向前挑拨,再向后挑拨,松解肌腱两侧粘连横络,此为“解节”,研究者通过切割、剥离、挑转等操作以解除关节内外的组织粘连、削离增生的滑膜,可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结筋点不论是在分布规律上还是临床反应上都相当于筋膜学中的激痛点,而松解肌腱两旁粘连的横络相当于松解筋膜,以解除关节内外筋膜粘连。

3.5 脏腑功能失调筋膜作为一个整体,全身各个器官、系统都被筋膜包裹,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变可通过筋膜反应在外,所以筋膜的按摩可调节脏腑的病理、生理状态,使脏腑气血流通,从而使百脉通、五脏安[41]。

有研究者[42-43]提出,针刺腧穴可以促进正常筋膜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逐步向功能细胞分化,从而促进功能细胞的修复和器官功能的改善,此理论可用于指导治疗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肥胖症多是因脾胃运化障碍所致,通过直接刺激浅筋膜组织,可促使脂肪转化为疏松结缔组织;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可通过刺激肾筋膜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改善;对于男性不育患者,可刺激睾丸门筋膜促进睾丸功能的修复;对于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刺激胰腺门筋膜以促进胰腺内分泌腺的功能修复;对于膀胱功能降低导致的尿失禁患者,可通过刺激膀胱周围筋膜以增强膀胱周围筋膜张力等。

周志春等[44-45]认为,肌筋膜除了浅、深筋膜外,还包括内脏筋膜,以保持机体的稳定协调。盆腔肌筋膜疼痛由于内外原因导致肌肉张力带形成、肌肉肌力失衡,形成肌筋膜损伤,出现肌筋膜触痛点。可通过精确定位肌筋膜触痛点后采取按压牵拉、针刺、药物注射等方法将痉挛短缩的肌肉舒展,恢复血供,从而减轻疼痛。

4 结论

筋膜系统被认为是经络生物学基础,为传统针灸疗法奠定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基础,为其向现代生物医学模式过渡提供理论支持。而各种针灸疗法都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筋膜,从而刺激机体,以发挥机体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15]。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包括各种中医外治法和中药制剂也多是作用于全身筋膜系统。目前,虽然筋膜学理论为人所知,但应用于临床还是有限,且有关的实验研究也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使筋膜学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人体,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经筋经络筋膜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