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和能量的中西医关系解析*

2021-04-18 00:04都紫微都广礼
河南中医 2021年5期
关键词:阴阳宇宙调节

都紫微,都广礼

1.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4;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中西医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但两者都以人体的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为对象,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目标,由于根植于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两者之间差异显著[1]。中西医临床上各有所长,亦有所短,西医注重人体物质结构的精细分析,中医注重人体功能(能量)状态的宏观评估。中西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借鉴、相互补充的,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是中医望、闻、问、切的有效补充;中医学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促使现代医学从整体而非局部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那么,如何从更高的层面辨识甚至整合中西医这两种医学,需要在更合适的语境下才能进行阐释。物质和能量这一概念语境更能阐释中西医的区别与联系,论述如下。

1 物质和能量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和存在要素

1.1 物质和能量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2]。能量在自然科学中解释为物质和推动物质运动的动力,是指物质在一定构成中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时空中产生的动力及运动,它具体表现在事物运行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消耗的过程[3]。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有能量,并且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3]。随着社会、哲学以及科学的发展,现今科学家们对宇宙的构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认为宇宙由5%的物质、能量和95%的暗物质(27%)、暗能量(68%)构成[4],即物质和能量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

1.2 物质和能量的关系物质是世界之本原,具有多种形态,而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等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宇宙一切物质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物质运动转换的实现以及转化的量度,称为能量。物质在微粒子状态下,能量就是物质的温度和物质的运动速度总和,所有的其他能量都是在此基础上转化而成。物质的变化始终保持质量和能量的守恒,从静止的观点来看,能量就是物质,从运动的观点来看,物质就是能量[5]。宇宙间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不仅自身处于不断变化循环中,同时也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因此,物质和能量是紧密结合在一体的。

1.3 物质和能量调节与宇宙稳态宇宙万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变化中,是物质和能量对立统一的产物。古人以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宇宙及其稳态,以阴阳代替物质和能量这样一对概念,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内在矛盾因素,宇宙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变化,达“阴平阳秘”之态。物质和能量、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宇宙的存在形式,如昼夜之更迭、日月之相推、春夏与秋冬之交替。《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天地阴阳二气以冬至、夏至为节点,呈现周期性节律性变化,为阴阳消长转化的结果。阴阳之变,包含物质和能量之变,阴阳有衡,稳态自调。

2 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

2.1 人体的构成及其生命活动《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人相应,同样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灵枢·经脉》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中医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为血、津液和阴精等,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则为阳气和元气等。西医则认为,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而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糖类、核糖核酸、酶、微量元素等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能量,包括从微观、宏观作用于组织结构系统的能量,如线粒体、各种酶释放的化学能,食物产生的热能等。中西医对人的认识虽然存在巨大差异,但殊途而同归。虽然中医学中所述的五脏与西医学所述五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中医对脏腑赋予了更多的能量(功能)元素,而非西医学上所讲的物质结构和组织形态学上的脏腑。中医学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包含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6]。

2.2 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阳化气,阴成形。”中医学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用气与形相互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全过程。“阳化气”即机体将摄入的物质转化为精微物质,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西医认为,此过程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内分泌系统机能活跃,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等一系列机能亢进表现。“阴成形”,机体将精微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伴有能量储备的过程[16],如西医认为它同时伴有糖原合成和贮存。在任何生命活体中,物质系统与能量系统同体、同步存在。人体的一切物质结构组分都有其相应的能量运行组分,物质组分因能量组分运动,形成功能,即人体的生命活动[7]。物质匮乏则能量生成乏源,能量缺乏则物质生成不足,两者正常的生理功能不断促进着机体的新陈代谢,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将终结。

2.3 物质和能量调节与人体稳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这说明人体处于不断的气化运动和动态平衡中,气化功能升降有常,出入有序,方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以维持机体内部气血、脏腑、经络系统的动态平衡。人体气化形,形化气过程为气、血、精、津、液的等物质生化、利用、排泄过程。西医学则认为机体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在不断代谢条件下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在小范围内的变动,脏腑组织等有形的物质通过神经、体液、自身调节的方式与心跳、呼吸、肠蠕动、生物电等不停发生物质和能量转换,对体内的细胞、组织、器官功能进行调控,维持物质和能量的相对稳定。

3 物质和能量调节紊乱与疾病的发生

3.1 物质调节紊乱与疾病中医认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血阻滞经络,则局部可见疼痛、癥瘕、面色黧黑等病变,很显然这种描述太宏观,让人无从把握和接受。而西医则认为,人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各种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的缺乏或过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夜盲症,血浆中过量的脂质,特别是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沉积于动脉内膜,进而引起巨噬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生。

3.2 能量调节紊乱与疾病《素问·举痛论》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中医认为,气化功能失司,即能量代谢紊乱是人体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气化功能失常会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汗液、尿液及粪便的排泄等。如“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心搏的强弱及节律等均与之密切相关。西医学认为,能量在人体内表现形式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是生物体最主要的能量物质[8],人体能量的直接利用形式为三磷酸腺苷,人体内各项机能均离不开 ATP的参与,人体内能量不足时,会造成严重的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就心肌能量代谢为例,心肌能量代谢的任何环节障碍导致ATP不足均可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ATP是物质跨膜转运中的钠-钾泵和钙泵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若ATP生成减少,会引起钠-钾泵和钙泵运转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 物质和能量调节与疾病的治疗

4.1 物质调节与疾病的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治病必求于本。”气血乃各脏腑及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气血失调时当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治疗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气血两虚者以补气养血为主;气虚血瘀者以补气行血为主;气滞血瘀者以理气化瘀为主。西医学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微观分解、定量分析,注重实验测定、元素分解,进而探究因果关系,并且把健康与疾病理解为有特定形态表现的正常与异常状态,健康与疾病都可以通过各种理化指标来反映[9]。如高尿酸血症患者,西医诊断依据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7 mg·dL-1,女性>6 mg·dL-1,故针对血尿酸升高酌情选用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等。

4.2 能量调节与疾病的治疗《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注重能量(功能)的调节以建立能量平衡态。病者乃失衡之态,证为其表。如中医消渴之2型糖尿病患者是从脾瘅发展到消瘅,基于临床实践,可将疾病演变过程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又分不同的证型以指导临床[10]。可以这样理解,郁和热主要是能量状态的变化,而虚和损则是物质结构的变化。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湿热泄利的经典方,其基本病机与肠道湿热之态相符,同时方中的黄连等中药具有明确的降糖作用,为降血糖之“靶药”[11]。而西医学多从物质结构调节入手,如调节糖尿病受体敏感性、减少肠道吸收葡萄糖等物质为主,同时也有能量调节的治疗,如调控ATP来提供能量和改善患者新陈代谢等,常用于辅助治疗肌肉萎缩等疾病[12]。

5 物质和能量调节与中西医差异

5.1 侧重于物质调节的西医治疗西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13]。现代科学技术对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学科的研究为探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做出了贡献。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理化指标的变化往往先于患者的主观感受而出现变化,是疾病诊断和疗效精准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14]。西医重视脏腑组织、器官等基本结构形态、物质空间的改变,依托B超、核磁、内窥镜等检查手段,得到组织形态结构的信息,提取血、尿、便等有形物质进行生化分析,判断其物质成分的改变,从而做出诊断。治疗以恢复其结构形态,平衡生化指标为治疗目的,将理化指标延伸为微观的症作为靶标进行治疗,调节靶标是西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特征和优势[15-16]。

5.2 侧重于能量调节的中医治疗病者乃失衡之态,证为其表[17]。若机体的平衡功能失司,则会呈现出各种病态(如热态、寒态、湿态、燥态、虚态、实态、郁态、燥态等),而识态、调态、稳态则是中医独具特色之处,利用药物的偏性调整疾病时的偏态,使机体恢复常态。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不是针对疾病的靶标(物质),而是针对疾病的状态(能量),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能量场和能量代谢,恢复人体的稳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特征和优势。

综上,在物质和能量这一范畴中,西医更强调物质,中医则更看重能量,二者并非不可调和、互相对立,而是互相补充、相互借鉴的。

猜你喜欢
阴阳宇宙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宇宙第一群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这宇宙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