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焦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

2021-04-18 00:04赵言鹏白健王仁一高扬王西西杨征征韩晓晨王海隆
河南中医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液中焦三焦

赵言鹏,白健,王仁一,高扬,王西西,杨征征,韩晓晨,王海隆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00;3.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北京 100033; 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泪腺、唾液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口、眼干燥。SS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2],SS的发病率在我国约为0.3%~0.7%[3]。西医多采用辅助性质的治疗,虽然可缓解SS临床症状但并不能阻止疾病进程,且不良反应多[4]。笔者从三焦辨证论治SS,以期对SS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1 中医对SS的认识

中医学中没有SS病名,但古代文献对“燥”有很多相关描述,《素问》云:“燥胜则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表明燥胜则易伤阴,损伤津液。《伤寒论本旨》云:“干燥者,邪热伤津也。”认为本病是热盛伤津,津伤而为燥。清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燥胜则干……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说明“燥”病因多种多样,可因其病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因病机[5]。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载:“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其与SS在临床中口、眼干燥,毛发不荣、皮肤干涩等症状一致。叶天士、吴鞠通等认为,内燥多指内伤津血干枯之证,燥邪有入上、中、下三焦之分[6]。

国医大师路志正将SS命名为“燥痹”,并指出其主要为阴血亏虚,津枯液涸[7]。阎小萍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风、寒、湿气亦可与燥合,痹阻脉络,病位主要在肾、肝,兼及肺、脾、胃、心等脏腑[8]。冯兴华认为,本病阴液不足,脏腑器官失其濡养为该病主要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津伤气耗,血行滞涩而成瘀[9]。目前,中医治疗该病常使用养阴生津法,但部分患者临床疗效欠佳。

2 三焦与SS

阴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津液、血、水谷精微、五脏精华等。若阴精不足则为阴津亏虚,常见于SS[10]。SS临床表现有口、眼干燥等,其根本是阴津亏虚,而水液输布失调是其重要发病因素[11]。三焦是气血津液的通道,气血津液通过三焦这个通道,将各种精华营养物质输送到五脏六腑以濡养脏腑器官。三焦通畅则气血流畅,津液疏通,滋养机体皮肤及筋骨,通调腠理等。若三焦不通,气血水运行受阻,水液代谢失调,津液输布失司不能上承,五官九窍失于濡养而致口干、眼干、皮肤干等一系列SS临床表现。气机受阻,则气虚气滞,产生乏力的症状。SS患者常有口渴症状,大量饮水仍自觉口渴,舌象为舌燥津少,这与三焦水液代谢通路不畅有关[12]。

SS起因不同,病因多样,五脏病变皆可发为此病,其病理变化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因此,从三焦理论辨析SS病因病机,根据气血水通利与否、三焦功能是否正常来综合判断。

2.1 三焦辨证与SS上焦发病,病位在心肺,主要在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天气肃而生燥,燥邪易损上焦肺阴,若燥邪留存或燥邪过胜,入里化热,煎灼津液发为此病。肺在窍为鼻,门户为喉,在体合皮,而心在窍为舌,门户为口,因此,上焦有燥在SS中常表现为口、鼻、咽、舌、皮肤皆干燥,伴有干咳。

中焦发病,则为脾胃。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气机升降失司,中焦气化失常,导致津液布散失责。《脾胃论》云:“气少则津液不行”“气为充身之物,表里遂通”,李东垣曰:“气少作燥,甚则口中无涎”,气可贯通人身内外,气足则运化水液有常,水道自利,将水液布散全身。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伤于脾胃,使气血生化无源,气机受阻,水津不布,痰湿内生,气滞痰郁日久,生热化燥伤津而发病[13]。若过食辛辣香燥,积热于脾胃,形成阳明燥热,耗损津液,久之脾胃阴虚。胃主收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在胃中腐熟,经脾升清,布散精微,因此,若中焦不通,精微不能上荣,全身失于营养,日久皮肤干燥,口眼干涩。因脾胃的生理特性,中焦发病在SS中除了干燥的表现外,常伴有纳差、嗳气、乏力等。

下焦发病,则在肝肾。肝在窍为目,主一身之气,若情志不达,肝郁气滞,则导致三焦气化失司。肾为先天之本,为气之根。若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则发为此病,《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者,津液生化无源。肾主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可使清者升腾,上荣头面,使脏腑筋脉得以滋养[14]。肝肾同源,津血互相滋生,肝肾之阴充足方能生唾、润目,若下焦肝肾不足,津血亏虚,则易出现口干眼涩、气短、乏力、出血等症状。

人体为有机整体,因此从三焦辨证论治SS,亦要有整体观念。上焦、中焦肺胃之阴有赖于下焦肝肾先天之阴培补,下焦肝肾之阴有赖于上焦、中焦肺胃之阴滋养,肺胃阴伤易伤及肾阴,肝肾不足必然累及其他脏腑[15]。如上焦肺属金,下焦肾属水,金水相生,肾水充足,则随三焦通道上润于肺。肺阴充足,则肺阴随三焦通道下输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水液经肺宣发肃降,可使精微津液布散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肾气化、升降水液,使清者升腾,上荣头面,使脏腑筋脉得以滋养[16]。因此,从三焦辨证论治SS应分辨主次,合而兼顾。

2.2 三焦气化与SS三焦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称三焦为“孤腑”,《类经》云:“三焦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素问·灵兰秘典轮》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分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阐明了只有三焦通利,津液才能到达相应部位,发挥其滋润濡养作用,这都说明三焦在津液的运行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难经》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中藏经》载:“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由此可见,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机和气化,是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说明三焦的功能主要是主持诸气和津液运行,以主持诸气为重,气行则水行,三焦主持诸气功能的正常是津液输布正常的前提,所以三焦在治疗津液代谢失常的干燥综合征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焦与SS的发病主要有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三焦的气化功能减弱。《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对三焦功能的具体描述,上焦如雾是气血津液的布散过程,中焦如沤是是气血津液代谢的初始,下焦如沤是气血津液排泄过程[17]。因此,若三焦气化功能减弱,会导致气血津液的布散代谢等功能失常,从而导致SS发生。《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若上焦布散津液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不能正常到达所需脏腑导致SS,常伴有皮肤、毛发干燥,胸闷憋气、短气乏力等症状,治宜开宣上焦,宣肺利水,布散津液。《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由此可见,中焦是津液精微产生的地方,若中焦产生津液精微功能减弱,则津液生化无源,这也是导致SS的原因。《灵枢·九针论》曰:“下焦溢为水”,下焦功能减弱,则水液代谢功能减弱,积聚为水液,反过来影响津液输布,导致SS,治疗应温阳利水,加强津液代谢。

二是三焦通道不畅,气血、痰饮等阻滞,津液运行道路受阻,导致SS发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病则水液代谢不利,疏布失调,水液停滞,聚而成痰[18],此种情况导致的SS应化痰利水,畅达三焦道路。三焦通路被瘀血阻滞[19],三焦为气血津液通道,若瘀血阻滞三焦道路,影响津液正常输布,导致SS,治疗应活血化瘀,调畅三焦。三焦为气道,主持诸气,气行则水行,若三焦气滞,津液不能正常代谢,进而导致SS,治疗应行气利水,疏通气道,保证津液的正常代谢。

3 三焦理论指导SS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阴虚津亏、燥热内蕴为该病病机,以养阴清热生津法为主治疗SS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疗效最好的中医治法[20]。在养阴生津的基础上,以玄麦甘桔汤为主方,根据三焦气化与津液运行的关系,对SS进行治疗。

上焦主“心肺之病”,可选玄参、麦冬、知母、竹叶、芦根以清肺热,滋生阴液,培养肺阴,以润肺燥。中焦主“脾胃之病”,可选玄参、麦冬、生地黄以滋阴增液,黄芪、山药等补气之品,助益脾胃健运。下焦主“肝肾之病”,以滋养肝肾为主,可选封髓丹补益肝肾。

三焦气化功能降低,如上焦失宣,导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开宣上焦,用桔梗、麻黄、紫苏等,中焦津液化源不足,导致津液亏损,采用炙黄芪、炙甘草、山药等补养中焦,使津液产生有源,下焦代谢失常,水液阻滞,则用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等利水。三焦通道受阻,如痰饮阻滞,则用陈皮、桔梗、竹茹等化痰,猪苓、茯苓、芦根等利水,如瘀血阻滞,则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等活血化瘀,若气滞,则加陈皮、厚朴、木香等理气。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58岁,2018年4月26日初诊。SS病史5年,伴有白细胞、血色素、血小板下降、肺间质纤维化,口、眼干,进食困难,多个牙齿脱落,乏力,关节痛,双小腿紫癜。在某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治疗,使用激素、硫酸羟氯喹等药物,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就诊时患者已自行停药一年,诉外院查(未见检验单)血红蛋白101.0 g·L-1,刻下症见:口干、眼干、进食困难、干咳,偶有乏力,二便调,舌红无苔有裂纹,脉沉。四诊合参辨证为阴虚津亏,燥热内蕴,治以养阴清热。方用玄麦甘桔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玄参10 g,麦冬15 g,桔梗12 g,生甘草10 g,石斛15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2 g,赤芍12 g,淡竹叶 6 g,通草 10 g,鲜芦根10 g,鲜茅根10 g,仙鹤草 12 g,鸡血藤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ANA抗体谱等指标。

二诊:2018年5月13日。服上药14剂后患者虽仍有口干、眼干、乏力,但自诉症状大为改善。舌红无苔有裂纹,脉沉。CT示:双下肺间质变,心脏超声:三尖瓣轻度返流。考虑患者SS诊断明确,伴肺间质纤维化及低氧血症等,建议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因畏惧激素不良反应,与患者反复沟通仍拒绝使用,继续予中药治疗。前方去通草加生黄芪30 g,当归12 g,阿胶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8年6月10日。患者服用上方后症状明显改善,口干减轻,但仍有双小腿紫癜、乏力、气短等症状,舌红无苔有裂纹,舌根略腻,脉沉细。方用黄芪赤风汤合封髓丹加减,具体处方如下:生地黄15 g,玄参15 g,麦冬15 g,盐黄柏12 g,盐知母12 g,砂仁6 g,石斛15 g,生黄芪30 g,赤芍8 g,防风6 g,仙鹤草12 g,生甘草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嘱其下次复诊复查血常规。

四诊:2018年7月21日。患者口干、乏力症状基本消失,紫癜明显减少,偶有干咳,舌红苔薄,脉沉弱。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而已停药20 d。服药巩固疗效:生黄芪30 g,赤芍10 g,防风6 g,北沙参10 g,麦冬10 g,太子参10 g,五味子5 g,玉竹10 g,蒲公英15 g,连翘10 g,鱼腥草15 g,生甘草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

按语:“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该患者为中年女性易阴虚火旺,受燥热邪气侵袭。本病初诊时表现为阴虚津亏,燥热内蕴,故以玄麦甘桔汤[21]为基础方,治宜养阴清热。方中玄参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具有滋阴润肺作用;麦冬味微苦、性微寒,可养阴生津,《本草备药》云:“麦门冬,清补肺心,泻热润燥”;桔梗可宣肺、祛痰、利咽;生甘草可润肺止咳,泻火解毒。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之效,用于本病阴虚燥热,方证相符。加竹叶、芦根、清上焦心肺之火,加石斛滋胃肾中焦、下焦之阴。患者患有紫癜,热灼血液,煎熬为瘀血,阻滞三焦通路,以至津液不能运行,加牡丹皮、赤芍起清热凉血活血,加鸡血藤、仙鹤草活血,畅达三焦道路。全方合用清三焦热,养三焦阴,通利三焦,使津液产生和输布正常。二诊,患者症状缓解,《景岳全书》云:“盖燥胜则阴虚,阴虚则血少”,考虑患者贫血状态,加当归补血汤,于原方去通草加生黄芪,黄芪补中焦,使津液化生有源,当归、阿胶补血滋阴,全方养阴清热,补血生津,通利三焦。三诊,患者紫癜、乏力、气短,舌根腻,脉沉弱。本病病程绵延,常初病于肺胃气阴不足,久则累及肾阴,津液生化无源,以黄芪赤风汤大补元气,益气活血,补益中焦,疏通三焦道路,以封髓丹益阴降火,滋养下焦肾阴。《医林改错》载黄芪赤风汤:“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黄芪大补元气,鼓舞一身气机,气旺血行;赤芍清热凉血活血;防风为“风中之润剂”,可除虚劳烦热。合封髓丹以益阴降火,封髓丹载于《御药院方补虚门》,“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方中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砂仁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合诸药,兼以伏火,三才合用则心肾相交,治疗本病阴虚火旺之证[22]。再加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以养肺胃之上中下三焦之阴;生地黄清热凉血,滋肾壮水,滋养五脏阴气;仙鹤草收敛止血,治疗紫癜。四诊,诸症好转,复查血液恢复正常,因患者久病虚弱,以黄芪赤风汤补气活血,调畅三焦,加五味子、太子参以补肺脾之阴;麦冬、玉竹滋肺胃上中二焦之阴而润燥;连翘、蒲公英、鱼腥草清上焦心肺之热毒;北沙参甘寒滋润,《本草纲目》云:“专补肺阴,清肺火”;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清三焦热,养三焦阴,益气养血活血,通利三焦之功。

猜你喜欢
水液中焦三焦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