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探究

2021-04-18 23:35刘少龙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刘少龙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转型,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为终极追求。因此,要拒绝课堂教学模式化,要根据教学文本类型选择正确的教学思路。文章从“品味诗美”“主干问题”“课堂生态”三大维度,梳理古典诗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歌;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6-0008-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堂教学的转型,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为终极追求,探索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优秀的语文课堂驾驭艺术得以凸显。本文以杜甫《登高》的教学为例,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一、品味诗美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教学不同文体类型的内容时,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思路。古典诗歌,是文学中的明珠,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其美学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和知识点难度进行合理筛选,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1.深度挖掘诗歌之美

诗歌之美,包含文化底蕴之美、韵律和谐之美、创作技法精妙之美、作者情思之美等。全面而透彻理解诗歌之美,才能正确选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1)文化底蕴之美

相关的文体流变、文学典故、社会文化等都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在教学中,落实这些知识,是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登高》为“七律之冠”,其已属近体诗范畴。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发展是绕不开的话题,其展现了古人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发展特征。

(2)韵律和谐之美

韵律美主要体现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诗歌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登高》这首诗歌的格律严谨、节奏分明,这是其音乐美的体现。韵脚字押《平水韵》中的“灰韵”,而“灰韵”常被人用于表达哀婉凄怨之情、伤别思归之愁等。这体现出“音韵传情”的重要作用。

(3)创作技法精妙之美

常见的创作技法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和韵律一样,创作技法也是为表达作者的情思服务的。例如,《登高》中典型创作技法的运用有:

多角度写景:视觉(远、近、仰、俯)、听觉等。

典型意象传情:急风、猿啸、飞鸟、落叶、江水等。

修辞手法:叠词、对仗等。

这些创作技法的运用,营造出了既萧飒苍凉又寥廓高远的意境,突出了诗歌悲壮的基调。

(4)作者情思之美

情思,指的是作者在诗歌中展现的美学情趣、悲悯情怀、不屈意志等。很多诗歌形成于苦难之中,但它们并不是对苦难唱赞歌,而是对人们的遭遇表示同情。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因为有了沧桑的苦难经历,才有了闪耀千古的不朽作品。

在《登高》这首诗歌中,我们能读到什么?诗歌在悲壮的基调中,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孤傲的形象。诗中还通过“落木”“长江”引出自然的永恒,并由此引导人們思考人生渺小短暂的哲理命题。这些内容共同建构起这首诗歌独特的情思之美,其和前文所述之美,共同奠定了这首诗歌的地位。

2. 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前文分析,确定的《登高》一课的教学目标有:

①掌握文体发展流变。

②掌握平仄等格律知识。

③了解有关以景传情的知识(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④梳理杜甫的人生经历(家世、家风与志向等)。

⑤感受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情怀,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

如此丰富的教学目标,教师如果要在短期内全面深入地讲解清楚,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教师应该进行筛选,分清主次轻重,设置问题链,以有效进行有梯度的串联讲解。依据《登高》的地位,教师围绕“七律之冠”这个教学抓手,在课前组织学生学习与文体、格律等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从品味语言入手,重点探讨“景”“情”的关系,用杜甫的伟大人格感染学生,落实与语言、思维、审美等相关的核心素养培养。

二、主干问题

主干问题是指有内涵的高质量问题,其能触及学生的思维神经,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让学生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构建系统性知识结构。主干问题须围绕课堂教学主题展开设计,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环节的推进而逐步提出。课堂教学中的主干问题须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特点,符合学生思维特性。这样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彰显教育价值。

在本课的导入阶段,教师设置了阅读情境,引出了问题:

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当中,《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

课堂结尾则提出了呼应导入阶段的问题的问题:

根据本课所学,分析此诗被称为“七律之冠”的原因。

第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第二个问题呼应第一个问题,使整堂课一脉贯通。教学导入的引出问题和课堂结尾的提出问题,再加上下面即将讲述的问题链等,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教学问题链:

起问:能不能找出两个表达诗人内心感受的词语?(悲、恨)

追问:写了哪些秋景?写景有何层次?

追问:有人认为,本诗意境“悲凉”,你同意吗?

争议问:不少人对“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赏析有争议,你怎么看?

追问:诗中提及“艰难苦恨”,杜甫所谓的“艰难”有哪些?“恨”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逐渐走向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获得精神生命的成长。

三、课堂生态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使教学生动而有效的主要工具。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活动狭隘地等同于课堂小组讨论。课前与课后这两个阶段中的学生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前的预习准备,为课中的探讨奠定了基础。课后的知识巩固拓展,重在知识的内化。课中的学生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远远不止讨论这一种。

1.课前:预习教材与专项阅读

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作品,让学生对部分内容进行前期预习和专项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前,教师开设了“格律启蒙”讲座,设计了学生自主梳理《登高》的格律知识以及小组内部朗诵表演的活动,为课中解读相关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2.课中:合作探究与朗诵品味

要想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除了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之外,还要多寻找有争议的探究点。

例如,教师注意到不少名家评注对“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诗进行了刻意的回避,还有些专家对此句诗的评价不高,所以在课堂上设计了相关的讨论活动,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有不少人认为“无边”“不尽”等是“冗字”,这同样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点,教师也将其设计成了探究问题。

另外,诗歌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读。读诗是一门优雅而又复杂高深的艺术。在课堂上,读诗的方式丰富多样。例如,齐读、独诵、吟诵、教师与学生比赛读、小组内部诵读表演等等。根据本课整体教学结构的特点,教师设计了三次诵读活动:整体感知诵读、感受韵律诵读、深情诵读表演。通过三次诵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语言特色和思想情感。

3.课后:成果巩固与思想内化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后学习活动。诗歌教学的课后活动,常见的有背诵、改写、拓展阅读相关作品等。教师让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研究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作品和他的情怀,使得杜甫那闪耀着光辉的人格,能内化到学生的生命之中。

可采用的古典詩歌教学策略丰富多样。落实核心素养并不能空喊口号,需要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面对各种教学流派和思潮,教师要坚定立场、明确方向,致力于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可先.杜甫的家世、家学与家风[J].杜甫研究学刊,2018(4):3-16.

[2]  阮堂明.陈寅恪的杜诗观述论[J].杜甫研究学刊,2005(2):64-74.

[3]  周裕锴.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J].杜甫研究学刊,2017(2):9-14.

[4]  魏本亚.“问题解决”式语文学习的发生路向[J].中学语文教学,2019(9):16-19.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