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竹节仿古”的艺术魅力

2021-04-20 07:52肖文亚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壶把花器竹节

肖文亚

花器的主要创作灵感与元素都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形象与器物,比如: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与器物等等。从紫砂花器的各种造型来看,这些壶型的灵感来源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态,是可以带给人们精神和内在的一种享受与感悟的,所以在制作花器的过程中,紫砂艺人们是需要特别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内涵、气势上的生动协调的、效果上的实用美观等等一系列的细节问题。在紫砂艺人创作和构思上应该要多从形式、精神、姿态、气势、韵律与制技方面追求紫砂壶艺术上的“精、气、神、韵”的效果。

宜兴被称为中国陶都,古称为“阳羡”、阳羡制茶也是历史悠久,闻名与耳,源远流长,声名大噪。早在唐代,阳羡就已经开始做贡茶了。公元1591年,在许次写的《茶疏》中就有提到:“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阳羡。”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来泡茶的紫砂器具也就出现了,而且也逐渐成为文人雅士心中最为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经历了起起落落,依旧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紫砂艺术的专业人士也是人才辈出,竞争非常激烈。其中“仿古”作为传统紫砂壶型,壶身是一个简单的鼓型。“仿古”的壶身扁圆腹鼓、颈高流畅、盖口平滑;壶盖和壶口子母线严丝合缝、吻合严密,形成饱满的圆线;壶钮扁而有力,一弯流线条流畅,出水自然;壶把匀称,形态优美动人,特别受到文人雅士和民间人们的喜爱与收藏,是一件雅俗共赏的紫砂佳器。“仿古壶”壶腹宽圆,张弛有力,宽圆大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和气度。以圈为壶把,圈把韵势而起,灵动活泼,整器都骨肉云亭,有骨有肉,收放自如,一气呵成,颇有畅快淋漓之感。

紫砂的诞生就是许许多多文人雅客们的心头所好,大家也都喜好竹这一植物,竹在冬日里依旧郁郁葱葱、不畏寒冷,勃勃生长,在寒冷的冬天仍然可以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在宋代林景熙的《五云梅舍记》中就有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这是最早把竹、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的记载。紫砂艺术历史悠久,这和它的特殊材质是密不可分的,也与紫砂造型分不开。将传统器与花器作为结合,把紫砂壶的实用与欣赏集为一体。紫砂匠人制作这把“竹节仿古”是需要细细揣摩,从竹的内在含义为基础,发现其中的内在美。这把“竹节仿古”基础是一把仿古壶,是由仿古的基础演变而来的,用竹节加以装饰,让整器有灵动稳重之感,口盖与仿古壶一致,盖口平滑;壶盖和壶口子母线严丝合缝、吻合严密,形成饱满的圆线;壶钮、壶把、壶嘴都是用竹节元素,线条流畅、曲折有度,呈现出竹子的坚韧与刚直劲上。整体“竹节仿古”看起来造型圆润饱满,有圆有翘、有韵有神,无不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竹节仿古”用象征的手法装饰壶体,融合了艺术的美感,更显自然生动、趣意盎然。这种巧形巧色、惟妙惟肖的精工细作,不断追求整器的肌理与质感的变化,赋予了这把壶的人文情趣,形成独特的紫砂艺术与紫砂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显独树一帜,光彩照人。“竹节仿古”壶是用“仿古”的造型加以竹节的装饰,这样的塑造手法不可多得,非常考验功底。整器表面自然有光泽,壶钮上的竹节元素也是心神摇曳,平淡美好,愉悦闲适之感就像是喝着清茶带来的惬意之情。

在近500多年的紫砂发展中,紫砂艺人们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结合自己的技艺与创意,让紫砂文化发展得更加完美。在经历了历代能工巧匠们不断的演变制作,在继承传统紫砂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紫砂之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已经成为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了,高雅独特,厚朴雅致、陶冶情操!

猜你喜欢
壶把花器竹节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竹节人”中说“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