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掇只”的光素造型和简约之美

2021-04-20 07:52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壶把器型大亨

钱 杰

在紫砂艺术的历史之中,有几座大山是值得铭记,也永远无法绕开,邵大亨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欣赏紫砂壶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背后作者的经历,才能够真正了解作品的本质。邵大亨是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江苏宜兴蜀山上袁村人,地地道道的紫砂发源地的土著居民,很小的时候就在耳濡目染之下对于紫砂艺术有着天然的兴趣,而且悟性极高,年少成名。邵大亨对于紫砂手艺的专研使得他很少与外面的人打交道,所以性格比较孤僻,同时又清廉正直,善于自己创作,并不是什么样的壶都做,尽管自己本身为贫穷所困,但是到了一壶千金难得的时候,依然只是做很少的壶,所以只要做出来一只,就可以称得上经典。正是这样的创作态度,使得大亨掇只、大亨仿古、大亨德钟等等以他名字命名的光素器都成为了圭臬之作,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紫砂艺人必须临摹的经典作品,也受到了广大壶友的喜爱和青睐。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掇只壶》就是临摹经典器型的一把致敬之作。众所周知,越是看起来简单的紫砂壶,其中蕴含的气韵更是难以把握,所以如果要体现一位紫砂匠人传统的紫砂功力的时候,光素器就是最好的选择。此壶壶身圆润饱满,腹部鼓起,气度不凡,圈足的设计使得层次感十分的突出,壶嘴弯流设计,胥出壶身,出水流畅自如,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圈卷自然,端握舒适,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壶盖微微凸起,上面点缀的圆珠壶钮恰到好处地和整体完美地结合起来。掇只壶的构思来源于宜兴本地的一种盛放调料、糖果的罐子形态,在邵大亨的手中幻化成为了一件骨肉亭匀、雅俗共赏的紫砂艺术佳器,而且此壶适合任何种类的茶叶,做成大品也非常的适用于茶馆等公共场合,所以广泛地流行开来,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掇只壶》,壶肩的起承转合、壶流壶把的浑然天成、壶颈部及腹部的相得益彰,把紫砂光素器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凸显了作者非常扎实的紫砂传统技艺,特别是明针工艺的细腻程度,和历史上的经典器型相比较,可谓是丝毫不落下风,带给我们紫砂艺术最为纯粹的光素形态和简约之美。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对江南文化具有深厚影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题书斋联,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可以说是郑板桥艺术创作的高度总结,也让“删繁就简”成为了我们经常用到的成语之一,也是许多文艺作品所遵循的创作规律,紫砂艺术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明代,在紫砂小品线条流畅、简约耐看特点的影响之下,后来的紫砂作品也是把简约之美尽量地呈现出来,尤其是技艺水准比较高的紫砂大师,在艺术生涯的后期,特别喜欢创作一些大巧不工、大象无痕的器型,都是从邵大亨的艺术作品之中得到的启示和灵感。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掇只壶》正是沿袭了大师创作的水准和精神,在经过千百次的临摹和揣摩之后,终于可以把这样的一件致敬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凸显出作者对紫砂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一种传承和坚守,希望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艺术审美和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

结语:当我们回味紫砂艺术的时候,最深的体会之一就是紫砂壶作为一种实用的饮茶之器,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得益于紫砂艺人的全手工技艺,赋予了紫砂壶最为接地气的艺术表达,可以完全地把紫砂艺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于世界的认知呈现出来,也让我们广大壶友在玩壶的过程之中找到趣味相投的爱好和性格相似的匠人,正是这种奇妙的感觉,使得紫砂艺术可以永葆新鲜感,永远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猜你喜欢
壶把器型大亨
大亨凭啥是大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A Brief Review of Translation Critiques of George Kao’s Chinese Version of TheGreatGatsby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一粒珠
石油大亨叶简明:绝不重蹈胡雪岩覆辙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趣味多音字(十)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