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华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1-04-22 15:40蒋洁
江苏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文化育人

【摘 要】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小学基于百年历史传承,为助力新校发展,提升办学内涵,以“志华教育”为核心,以“志存高远,振兴中华”为教育理念,以“志华课程”为动力,以“基地建设”为船桨,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志华教育;课程基地;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0-0053-02

【作者简介】蒋洁,江苏省徐州市少华教育集团(江苏徐州,221000)总校长,高级教师。

“志华”源自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小学创办人韩志正先生与辛亥革命先烈王少华,寓意少华学子要志存高远、振兴中华,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同时也标志着少华人在努力追求“百年少华,少年中华”的美好愿景。因此,“志华教育”既是学校百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学校教育哲学与教育理念的高度凝练。

学校依托“志华教育”课程基地文化建设项目,通过校园物型环境创设、课程文化建设来凝聚全体师生的文化共识,内化“志华教育”的精神内涵,并将内化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从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志华教育”课程基地的文化內涵

1.创设物型环境,涵养爱国之志。

从整体来看,学校布局合理,划分科学,围绕 “明志”“立志”“成志”三个序列主题,学校完成“四楼三馆”“五院一部”“一墙一场三长廊”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布置。为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对物型环境的使用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实现集体验、学习、运动、实践、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交互融合学习环境,建立课程、场域和环境的和谐关系,助力儿童多元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校史馆、志华广场、校友长廊和冠军长廊,通过实体展出、资料介绍、媒体互动,让学生感知学校的历史文脉和发展进程,了解杰出校友的成长故事,厚植浓厚的家国情怀;依托志华楼、志正楼、少华楼、兴华楼教学主楼,开展以“明志、立志、成志”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涵养学生的爱国之志;借助向阳馆、篮球馆、羽毛球馆、足球训练场等,为学生拓展运动空间,强健体能,锻造意志品质;依托“五院一部”专用场馆,为学生提供研学、探究、操作、实践的立体研修平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利用楼宇之间的长廊、走道,利用特定色彩和地面导视系统串联空间,消融阻隔和界限,为学生提供展览、互动、交流于一体的展馆式平台。

2.构建课程文化,探索育人路径。

学校秉持 “志存高远,振兴中华”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志华教育”课程体系,践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特长型”三类“志华教育”课程。培根筑基,开好基础型课程,努力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多元融合,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开好拓展型课程,根植家国情怀;深度学习,基于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特长开设“研究+特长型”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潜能。

二、“志华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路径

1.开设基础型课程。

此课程主要是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探索校本化实施路径。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侧重于学科知识整合和跨学科知识融合,将根植家国情怀融入其中,改变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式,遵循儿童立场,着力打造“预—享—问—延”的“志华课堂”,积极创设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2.开设拓展型课程。

此课程主要开设“12+X”爱国主题活动课程、国球课程等,通过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将教育场域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如“12+X爱国主题课程”,在小学12个学期中,学校根据不同学段,组织学生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等20多个实践基地,着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研究,学校还拓展了泉山消防大队、徐州空军后勤学院、徐州巡特警支队等基地。学生带着研究主题在实践基地参与探究活动,挖掘主题背后的意义内涵,再以文字描述、图片绘制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

3.开设“研究+特长型”课程。

学校在“五院一部”课程群(少华少年国学院、少华少年社会学院、少华少年艺术学院、少华少年科学院、少华少年外国语学院、少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引领下,努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国学院主要开设国学经典课程,通过学经典根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社会学院基于学校的建校背景和历史发展进行课程设置,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考察和人文访谈等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去挖掘校史,探寻“志华教育”的内涵,追寻“志华教育”的育人路径,逐步确立自己的远大志向;艺术学院主要开设弦乐课程、绘画课程、舞蹈课程、民间艺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科学院主要开设乐高编程、乐高机器人拼搭、3D打印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建立初步的科创意识;外国语学院开设英语、韩语、日语等外国语种,通过语言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俱乐部主要开设篮球课程、足球课程及其他运动类课程,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

4.以评价促进课程实施。

学校结合省级课题“基于大数据下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建立多元评价维度,重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及个性化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还借助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过程性评价真正落实,培养少华好少年。

如今,学校从“顶层设计”到“系统架构”,从“项目推进”到“落地生根”,从“理论指导”到“实践反馈”。一路走来,学校以“志华教育”为核心,以“志存高远,振兴中华”为教育理念,以“志华课程”为动力,以“基地建设”为船桨,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文化育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