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探源

2021-04-22 05:39李朋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南城漳河

李朋

在今天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处,邯郸市临漳县南部,坐落着一座沉睡的古都,前后曾作为6个王朝的首都,辉煌了近400年,这就是邺城。

邺城崛起于三国乱世,曾是枭雄的霸府;后又如桀骜巨人般,搏击在五胡乱华的烽火中。鲜卑子、汉家儿,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来到它的城头,传檄中原。最后在中华再次统一前的晨辉里,在大火中轰然倒地,再也不曾复兴,任由哺育过它的漳河水流过它的尸骸,冲去数百年的荣华。

一、春秋至汉代

清、浊漳水各自从山西高原流出,在今天涉县的合漳(古称合漳口)汇合,东流出太行山,再缓缓流经河北平原南部。上至西汉时漳河都汇入黄河;王莽以后,黄河南徙,漳河便单独注入渤海。

漳河水滋养了两岸土地,古邺地北临漳河,西近太行,地势稍高,不在古黄河摆动范围内,故较早有了定居人群。春秋齐桓公时,“筑五鹿、中牟、邺、盖、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是为邺城之始。

战国时邺城属魏国,由于临近北方的赵国,漳水又经常泛滥,经济比较落后。后西门豹受命于魏文侯,治理邺地,兴修了12条水渠(引漳十二渠,又叫西门渠),引漳河水灌溉农田,使邺地走上富庶之路。据史书记载,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安帝诏令“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可见几百年过去,西门渠仍在发挥着效益。

邺城位于河北平原南部,“它的兴起与整个河北平原的形势有关。春秋战国以来,河北平原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至西汉末年河北平原人口已相当密集,黄河下游河道两边滩地均已开垦”,河北地区拥有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汉代邺城是魏郡治所,东汉末为冀州治所。曹操击败袁绍之后,便在邺城建立了魏社稷宗庙和大丞相府。邺城由此具备了北方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

二、三国魏时期

早在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围攻邺城之时,曹操就“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沟通了邺城地区与黄河水道的联系。占领邺城以后,曹操为了方便邺城交通,于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在邺城引漳河水通白沟,“名利漕渠”;这样从邺城出利漕渠入白沟,就可以南达黄河,北抵滦河下游,邺城从而处于黄河中下游水利运输的中心位置。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扩建邺城,据陆翙《邺中记》记载,曹魏邺城城垣呈东西长的长方形,“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共有7座城门。前代都城如長安、洛阳,其宫殿与民居杂处,而邺城规划了一条东西向大街,贯通西面的金明门和东面的建春门,将城市划成南北两个主要功能区:北边为宫殿朝堂区,是统治者与贵族居住、活动的主要区域;南边是平民居住区,官员衙署也分布在这里。

出邺城北区钟鼓楼,有一条通往正南中阳门的南北大街,大街两边分布着官员衙署和民居。这种南北向的中轴线,后来的邺南城和唐长安城都有继承,对后世影响深远。邺城这种横纵两向大街的分布,使城内平民区形成了棋盘式格局。被街道划分开的矩形街区称为“里”,居民区也按“里”划片。前秦君主符坚就出生在永贵里(“从石季龙徙邺,家于永贵里”)。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邺城北部的宫殿朝堂区,可分为三个区域,东边是贵族居住区,正中是宫殿朝会区,西边是铜雀苑。铜雀苑的西部便是著名的三台:铜爵台、金虎台、冰井台。《邺中记》记载,“铜爵台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金虎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冰室三,与凉殿皆以阁道相通。三台崇举,其高若山”。其高大雄壮,可见一斑。铜爵台建成后,曹操携诸子及文臣登台,吟诗作赋,建安七子也常游玩于铜雀苑中。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以邺为魏都。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魏王后定邺城为王都。魏文帝曹丕称帝于洛阳后,将邺城定为五都(洛阳、长安、许、邺、谯)之一。

三、十六国时期

经历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我国北方进入十六国的乱世,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等政权在邺城建都。辽阔的河北平原上,邺城西北角高大的三台使它成为可以扼守的军事要地,谋士张宾曾建议石勒定都邺城,讲“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

335年,后赵石虎迁都邺城,出于军事目的,增筑了城墙上的箭楼,用砖石加固了城门,并修建了大量宫殿,“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后赵将羯人和归附自己的其他少数民族首领迁来邺城居住,后来建立前秦的氐族首领蒲(符)洪一家,建立后秦的羌族首领姚弋仲一家都曾客居邺城。石虎死后,后赵发生内乱,随后分别经历了前燕、前秦、后燕的统治,拓跋鲜卑的北魏王朝重新统一了北方,定都洛阳。

四、北朝时期

北魏统一北方百年,分裂成东西两部分,执掌东魏政权的是高欢。由于洛阳西临强敌,南近梁国,高欢迁都到河北平原的邺城。迁都后邺城所在的相州改称司州,周围数郡也划归司州管辖。高欢迁都时将洛阳城40万户居民同时迁来,而邺城此时已年久失修。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高欢委派高隆之增筑邺南城。动土之后掘到一只大龟,高隆之以此为吉兆,上报东魏孝静帝,将原定城墙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方角改为圆角,由此邺城形状很像龟甲,被称为龟城。新城的城墙和宫殿到东魏兴和元年(539年)十一月初步建成。

新邺城的北城墙利用了旧邺城的南城墙,有三个城门与北城相通,此后旧城称为邺南城,新城称为邺北城。《邺中记》记载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十八里六十步”,周围共25里,比北城更加宏伟。邺南城东西各4个城门,南面3个城门,总共11个城门,北城墙和城门与邺北城共用。

邺南城宫城南门到郭城正南朱明门的南北大街,是南城的中轴线,中央官署沿它的两边东西分布,这一点继承了邺北城和北魏洛阳城的设计原则。东西市也是沿南北中轴线几何对称分布在东西城区。城内由街道分隔而呈现的矩形街区被称为“里”或者“坊”,此后里坊制度在隋代修建的大兴城(长安)里也得到继承,并在唐代达到兴盛。

东魏建都邺城以后,邺城重新成为北方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高欢之子高洋废掉东魏孝静帝,改元天保,建立北齐,继续以邺城为都。

五、隋及之后

北齐王朝维系了27年,于577年灭于北周,北方重新统一。而邺城的辉煌历史也渐渐走到了尽头,北周武帝在攻破邺城当月就下令拆毁城内宫殿建筑和佛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权臣杨坚篡权前夕,相州刺史尉迟迥据邺城起兵。叛乱平定后,杨坚为了防止后患,决定毁掉这个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580年8月,邺城毁于一场大火,居民南迁45里到安阳,邺县和相州的治所也一起迁去。唐代诗人岑参来这里后写过一首《登古邺城》,诗云: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邺县并入临漳县,邺县被废为邺镇。“邺”这个地名淹没在历史海洋里,它的地区级行政中心地位(相州)被安阳取代。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于漳河泛滥,临漳县治从北周以来的治所迁移到东北18里处,重建县城,也就是现在的临漳县城。这以后漳河流向经常变化。

六、今天

如今的古邺城遗址地跨冀豫两省数县,旧城址上面星罗棋布了14个行政村,遗留在地面的建筑只有原来城西北角的三台部分。三台中的冰井台已几无踪影,铜爵台只剩下土包,金凤台(金虎台)还略有可观,地面以上高度12米,残存的台体上很明显能看到当年夯土的痕迹。

古邺城西边的磁县靠近太行山东麓,北朝的墓葬多有分布;东魏孝静帝和北齐兰陵王高肃的陵墓就在磁县乡间田野里,使人不忘这里是帝王之乡。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兰陵王墓碑,已深入地下约2米处,由此可见,更偏東的古邺城应该被漳河泥沙和历史尘埃埋入地下更多。

七、结语

历史的烟尘过去,邺城文物保护已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当地不允许在遗址范围内修建2层以上的楼房,以免打地基破坏地下文物,相信将来古邺城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战国]左丘明.国语[M].陈桐生,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宋]范晔.后汉书[M].文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3]邹逸麟.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77-89.

[4][晋]陈寿.三国志[M].张文强,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译.长沙:岳麓书社,1996.

[6][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徐光冀.邺城考古的新收获[J].文物春秋,1995(3):1-5+16.

(作者单位 星球地图出版社)

猜你喜欢
南城漳河
运动会的初衷
漳河轶事
漳河三棱镜
漳河有一水库群
寂静的漳河
漳河:洪涛百折向东流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特别推荐栏目作者:吴焕唐、南城小圣、陈航、蔡英明
美丽河北之漳河
南城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