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生态下社会舆情特点与治理策略

2021-04-22 16:59任懿平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谣言舆情网络安全

任懿平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大量的自媒体组织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舆情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碎片化、实时化、数据化的现实特征,构成了一个新的传播生态。传统的社会舆论治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改变之后的社会舆论生态。新的社会舆论生态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创造出新的传播方式,这不仅给新时代带来了机遇,也给中国社会管理体系带来了挑战。因此,本文将对新传播生态下社会舆情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治理策略。

一、新传播生态下社会舆情的特点

(一)事件高发,传播速度快,热度提升快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着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网络技术逐渐颠覆了传统的权力决定信息分配的关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越来越自由、开放、便捷、低成本,这些特点使互联网迅速成为普通大众行使自我权利的重要武器、表达自己生活的重要媒介。以前,民众的想法因为没有合理的渠道无法真正被倾听和吸纳,随着新传播生态的构建,民众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可以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诉求,这就导致原本隐在深处无法释放的中国社会舆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社会舆论事件高发,由最初的每月几例增长到每月十几起甚至上百起,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舆情的热烈程度也在不断攀升。因为自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发生舆情事件,便会迅速传到全国各地,将事件推到高潮。新媒体的兴起加快了社会舆情传播与发展的速度。

(二)民政互动逐渐增加,建设官方舆论阵地

自2016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通过人民日报社语音与网友互动,中央越来越重视通过网络倾听人民的声音,达到问政的目的。各地政府官员纷纷加入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以政府的名义开通微博、微信,扩建官方舆论阵地,开启民政互动新时期。随着近几年的不断经营,民政平台逐渐增加,官方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头条号的发文篇、阅读量已达到很高的数量。随着我国新传播生态的构建,自媒体兴起,为了顺应时代和深入人群,媒体应该成为我国舆论宣传的重要渠道。媒体担当着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行下达的重要职责,同时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表达政府的措施与态度,发挥着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政府在扩建官方舆论区域的同时,应该注重对传统媒体的维护。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酵,传统媒体的发展逐渐微弱,迫切寻找转型门路。政府应该发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内容的经营,在技术层面不断融入新型技术,逐渐实现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成功转型。这对于传统媒体占领媒体领导主阵,引领我国社会正确舆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网络谣言传播肆虐,网络动员权益化

随着新传播生态的构建,多种自媒体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渠道与途径,同时由于匿名性、规范性弱等特点,导致大量并未被证实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自媒体平台成为网络谣言肆虐滋生的地方。加之多数网民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容易受到谣言的错误引导。网络言论逐渐利益化,各种利益的代表方雇佣网络民众,借助这些网络平台故意散布谣言、传播谣言,谣言的大量传播、迅速扩散使得我国社会舆情越来越复杂。新媒体的发展给社会动员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台与途径,那些具有利益诉求的普通大众可以通过线上支援来进行公益献爱心活动,比如网络寻人、网筹捐款等社会公益事件。但是,由于网络谣言的不断发展,涉及利益的网络动员事件也逐渐出现问题。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迅速传播的特点,以求得同情为手段,开展不正当非法集资等活动,使得社会舆论越來越趋向无情化。

二、新传播生态下社会舆情治理策略

(一)创建多元化主体联动与网格化协同治理机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体逐渐多元化,它们一起发展、共同作用,通过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逐渐形成了社会舆情。因为社会舆情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所以在进行舆情治理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要树立政府有限性和思维系统化的治理理念,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到社会舆情的治理过程中,决策、处置、修复社会舆论漏洞。首先,政府可以吸收社会公众、传统媒体、意见领袖、主流企业、主要社会团体等,协同政府共同参与到社会舆情治理政策的制定中,明确各主体的治理义务,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地位、多个主体共同协作的治理策略来治理舆情。其次,政府还要打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对话渠道,打破传统的以政府言论为主导地位的治理体系,拉近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将社会舆情真相及时呈现在公众面前,将网络谣言扼杀在摇篮里,以阻碍网络谣言的传播,获取人民的信任。再次,政府部门要健全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机制,以宣传部为主要治理部门,以互联网管理部门为协同部门,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对网络进行网格化管理。最后,政府要进行跨区域、跨国界治理。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打破了区域的界限以及国家的界限,为了治理我国新传播生态下的社会舆情,就需要加强跨地区、跨国家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网络防控,通过区域联合以及国家联合共同治理社会舆情,阻止谣言的发展,维护社会网络安全。

(二)加强我国关于社会舆情治理的法制体系建设

网络安全属于法律治理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有必要将网络信息安全纳入我国法律管理中。为了创建健康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我国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法律建设,并推动网络舆情安全与治理的法律条文发布。201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网络舆论安全的法律,国家从顶层设计方面为网络治理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2016年12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网络安全的战略性文件,为网络安全的平稳运行以及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不断发布网络规定、意见,对互联网信息以及应用程序等采取网络管理手段,规范各大媒体平台的运行手段及传播内容,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由于我国社会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虽然颁布了许多关于网络安全建设的法律法规条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将来,我国还应该针对网络社会舆情治理来完善、改进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健全网络平台管理法律制度,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才可以跟上新时代技术发展的脚步,为新的传播途径所引发的社会舆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创建和平和谐的互联网空间。

(三)提高数据信息技术对于社会舆情治理的作用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舆情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网络舆情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仍通过传统人工手段监测舆情,根本无法使社会舆情得到有效的监控与引导。近几年,信息数据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来临,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来进行社会舆情治理十分有效。首先,治理部门应该提高大数据技术对于社会舆情的监测作用。社会舆情的监测机制需要以时间节点、社会舆论的主要敏感词汇以及传播点为监测基础,对大众传播平台,如微信、微博、论坛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明确监测内容与方向。其次,治理部门应该发挥数据技术对于社会舆情的分析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舆情的演变规律,研究舆情的演变效果,加深对于社会舆情的规律性认知,并通过先进的技术对重点的社会舆情进行仿真模拟,迅速制定社会舆情治理方案,提升应对效果。技术人员要加强对推测社会舆情发展和演变结果的技术研究,研发与完善社会舆情风险评估技术,以便更好地控制社會舆情发展,降低舆情所引发的社会损失,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网络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传播生态结构,此结构带来的媒体平台增加、人民言论自由、传统媒体转型、社会舆论发酵等或好或坏的改变,势必会给我国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建立健全法律条文,规范网络世界的安全与和谐;完善社会舆论治理策略,控制社会舆论的发展与发酵;创建有效的多元化治理格局,跨区域、跨国界对社会舆论进行控制,以维护世界网络安全。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基于因控论的舆情管理研究”(编号:XSP19YBC062)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何振,卢坤.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生成演化及防控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2-26

[2]张珂.融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的趋势及应对[J].青年记者,2019(2):26-27.

[3]刘超.凭借法律专业知识与良知明断是非:试论法理与情理在处理案件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6(29):267-268.

[4]李良荣,张莹.新意见领袖论:“新传播革命”研究之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6):31-33.

(作者单位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猜你喜欢
谣言舆情网络安全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谣言
舆情
舆情
谣言大揭秘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