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当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情感影响及引导策略探究

2021-04-22 17:25余航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潮网络平台爱国

余航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从年龄上看,2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19.9%,10~19岁的群体占比为14.8%;从职业上看,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3.7%;从学历上看,大学专科以上比例为18.8%。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平台日益成为其发声的主要渠道。微博是拥有注册用户非常多的网络社交平台之一。在此背景下,通过观察以微博为主的网络平台,窥探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尤其是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话题的整体反应,对发挥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自身的作用,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引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以微博为主的网络平台的机制特点

(一)实时交互性

实时交互性是微博能够吸引众多用户的重要原因之一。微博用户能够利用手机终端随时随地发布、分享、转发自己分享的内容,其他用户能够第一时间在微博上浏览。用户可以利用关键词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博主并关注,同时也能够被其他用户关注。这种实时交互的沟通交流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介反馈相对滞后的劣势。

(二)“蒲公英”式的传播

与传播媒介单向或者是双向传输信息不同,微博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维度、交互式、易传播的特征。信息一经传播就给其病毒式的传播提供了可能,而原始信息此时也会展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而且,这种传播能够使原始信息通过人们各种形式的转发分享极速传播,呈现出扩散范围极广、覆盖面积极大、传播对象不确定的特点。依托网络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微博的热点传播和制造舆情的方式更有优势。人人都能在微博上对新闻进行最新报道,并配以现场图片及个人主观想法,能够引发网络舆论热潮。

(三)“圈子”内部传播

网络平台尤为推崇个性化,使得诸多具有类似喜好和价值观念的人形成一个或者是多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博用户即由各种分组、话题被分割为无数个小群体。当然,“圈子”之间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相互叠加,其中一些观点新颖、概括能力较强的评论被大量点赞,引导舆论风向,强化了微博“圈子”的社会动员能力。先是网友个体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随后人们对评论区相似或相反观点进行回帖与跟帖,在这些思想的推动下产生认同与质疑的观点,形成舆论波动。

(四)名人效应的推动

公众人物因粉丝量巨大更易引发网络舆情。微博红人对舆论话题的引导与影响,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网民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事件的关注与转发,最终形成一定的名人舆论效应。例如,娱乐明星的八卦绯闻很容易占领微博头条,使得网络舆情持续加热。

二、微博舆情下当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思潮形成过程分析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微博发布更加快捷及时,大学生能够轻易获取新闻资讯、时事热点,而大学生非理性爱国思潮也在其参与相关话题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焦点事件的产生与舆论的传播,这是大学生非理性爱国思潮产生的前提与起点。A事件产生以后便会通过事件本身性质以及微博的机制特点吸引特定群体的关注,如果是关乎国家利益和社会焦点的事件则会吸引广大大学生群体,并不断刺激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微博舆论促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尤其当A事件在微博上呈“一面倒”的态势时,部分大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选边站”。

第二阶段:微博中的讨论促使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思潮开始形成。在A事件发生之后,受到刺激的大学生迅速参与到网友激烈的讨论中。在讨论伊始,由于网友都是先阐发自己的意见,难以形成强大的微博舆论;而在A事件逐步发酵以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其中,这些舆论慢慢演化为不同的阵营,形成属于自己阵营的论点和论据。大学生作为其中成员难免被分化到不同的圈子中。尽管非己方阵营的言论中存在理性的看法和分析,但由于大学生自身朴素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十分容易被微博中的言论所吸引,从而跟随着一些不妥当的观点逐步滑向非理性思潮一端。

第三阶段:互动促使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思潮不断发展。随着不同圈子的互动,一些非理性因子借着微博的特性和“意见领袖”的助推悄然而生,引导大学生非理性爱国倾向的发展。当非理性爱国倾向超过“度”时,就必然会折射到现实生活中,出现非理性思潮的集群行为。

三、微博舆情下当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的影响

(一)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诱发极端民族主义

部分别有用心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微博上利用各种方式散布极端言论。加之当前网络空间尤其是微博空间的管理和约束不到位,助推了部分网友发表言论的随意性,甚至趁机将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注入发送的信息内容中。而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又诱使他们去关注这一类信息。因此,其中包含的非理性倾向和具有误导性的内容被散播开来,极易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甚至煽动。

(二)影响国家声誉,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从国际层面看,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直以来,中国坚持和平的信念深入人心。但是,网络平台尤其是微博上的非理性爱国思潮的兴起甚至泛滥给我国的形象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加上部分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叫嚣“中国威胁论”,为反华遏华提供借口,离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极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国内层面看,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然而,部分人却为我们建党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加上部分別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产生了与时代不一致的自负感和浮躁心态,主张利用自身实力去解决任何突发状况。这不仅导致部分国家和人民加深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还极易造成国内社会的动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对于当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的引导

(一)主流媒体应积极主动构建健康的微博舆论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节奏发展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结合人民的需求,采用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引导网络舆论,增强引导效果。在合理的舆情监控的基础上,用全面、真实、权威的信息消除极端倾向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合理的网络传播新机制,重拳治理谣言,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二)以微博为主的各大网络平台和媒体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网络信息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以微博为主的各大網络平台应当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严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避免多方位拉低网民态度理性程度的推文等信息再次出现,将自身平台的发展注入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进一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以微博为主的各大网络平台还应当借助自身平台传播正能量,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建设清新爽朗的网络空间与精神家园。

(三)加强网络法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爱国观

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以微博为主的网络平台也不能例外。人们参与网络表达需要遵守一定的法律法规,不可触碰法律的底线。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不登陆违法网站;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教导其理性区分网络中的各种是非,对偏激言论和话题自觉做到不理会、不参与、不传播,逐步提高其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理性爱国情感的表达习惯。

(四)舆情传播者应注重合法、合理、合情表达

网络平台使用者尤其是舆情传播者在网络平台上谈及爱国问题、表达爱国情感时,要注重事实理性、言行一致和表达文明,注重自身表达以及发送信息的引导性,树立底线思维,坚决不能触及社会的公序良俗,要将信息内容合法、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不能仅为了“泄愤”或是“流量的变现”而表达。

参考文献:

[1]闫东利,王平.网络舆论事件对大学生群体性情绪的激发规律及其风险规避[J].东疆学刊,2016(1):86-90.

[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新湘评论,2019(9):4-6.

[4]李吉彬.爱国的理性表达方式[J].人民论坛,2018(18):130-131.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思潮网络平台爱国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