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黄河故事”建构与传播研究

2021-04-22 17:25张娜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河建构文化

张娜

从诞生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到恒河之畔的古印度文明,再到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河流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母体,孕育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华夏五千载,江河万古流。”自西向东奔流不息的黄河,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炎黄子孙,塑造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在新时期背景下,根植于黄河文化建构“黄河故事”、激活黄河符号传播黄河文化,既是当前弘扬黄河精神的首要任务,更是全体人民凝心聚力实现我国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责任。

一、根植黄河文化,建构黄河故事

自古以来,听故事、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故事能成为穿越时间与空间依旧鲜活的传播载体,源于故事本身擅长的叙事手法,将一定时期和地域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寄寓在情节性较强的事件中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而黄河故事则以黄河历史、黄河人物、黄河文化为叙事蓝本,将溶于血液的黄河文化以直观具体、多元形态的黄河故事形式弘扬黄河精神。

(一)文本:静态故事建构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之“根”,在时间的经轴线上既有上古神话传说,又有河水泛滥的治黄故事,还有动荡岁月的革命故事,这些饱含民族智慧和文化之光的故事需要跨越时空永续传承。而所谓静态故事建构形式是相较于影视艺术的动态表达而言的,在表达层面上相对间接、抽象,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艺术特点。静态表达的文本以其丰富的想象建构、细腻的情感表达调动接受者的生活经验,依托联想力在其头脑中还原黄河变迁的样貌,接纳黄河历史文化,感悟黄河精神。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起源,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滋养文学,文学反哺黄河。黄河孕育出公而忘私的大禹治水、坚持不懈的愚公移山、星辰崇拜的嫦娥奔月、改造自然的后羿射日等承载古人智慧的传奇故事。时代在不断更迭,可以采用诗歌的形式将不屈不挠、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和诗以歌;亦可以通过擅长叙事的小说文本塑造出在时代背景下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大禹”人物故事。

以诗歌、小说、散文等静态文本的形式将黄河故事“通之千里,推之百年”,使黄河在全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成为文学作品中饱含民族精神的独特意象。黄河故事、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象征含义在文本传播中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升华,成为凝心聚力的中坚文化力量。

(二)影像:动态故事建构

纪实影像中的黄河文化与黄河故事建构。黄河文化历史悠久,而作为纪实影像美学代表的纪录片擅长忠实的纪录和还原历史文化,形成一份弥足珍贵的“黄河影像档案”。黄河流经九省(区),跨越高原与平原,纪录片可以依托画面语言展示不同省份钟灵毓秀、风光各异的自然风貌,同时深入挖掘黄河流域不同民族的人文故事,使受众在领略黄河沿岸风光的同时亦能够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黄河影视剧故事传承黄河精神。黄河流域流传着原始想象的神话故事、河患治理的英雄故事、保家卫国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为影视剧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黄河经历了古今之变,创作者追溯黄河之源,以黄河流域的空间为轴线寻找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作为故事原型,通过塑造黄河沿岸的新时代人物承载并传播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内核。

动态影视表达让悠久的黄河故事与黄河文化变得鲜活生动,通过视听传播媒介直观地呈现抽象的黄河文化精髓,这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故事建构极大增强了新时代黄河文化与黄河故事的认同感,坚定了民众的文化传承信念。

二、激活黄河文化,传播黄河故事

(一)依托节庆民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河流域的节庆民俗凝结着华夏民族在黄河历史时期形成的节日文化和民俗习惯,以纪念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节日庆典为主要对象,形成丰富多彩、多元形态的文化行为。黄河节庆民俗是超越黄河母体本身较为活跃的文化载体,在同一节日各地域保持着多样的庆祝方式。例如在辞旧迎新的春节,地处内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采用九曲黄河阵的灯会来祈求平安祥和;而位于黄河故道的浚县,则以舞狮、高跷、秧歌等社火表演来祈福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节庆习俗中還保留着祭祀文化。祭祀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祖先的原始信仰。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为感恩自然馈赠选择在水草最为茂盛丰美的季节,将石头堆成一座圆形塔状并在顶端系上彩色布条,以捕获的牛羊肉为祭品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地处青藏高原的甘肃岷县每年农历五月十七用泼水的方式祭祀水神;地处中原的登封,官方筹备五谷、珍果、牲畜,采用鸣炮、乐舞的祭祀方式纪念治理黄河水患的大禹。

中华民族的节庆习俗最早诞生于黄河流域,新时代传播黄河故事首要应承古人之创造,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激活传统黄河文化内涵,令其焕发新时代之光。

(二)深挖文化遗产

黄河被视为人类起源和华夏人文肇始之地,拥有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为黄河故事建构奠定了文化基础。自裴李岗文化时期种植谷物开始,黄河便诞生了农业文明,在《农桑辑要》《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农学专著的背后蕴含的是“勤劳的黄河故事”;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发轫于黄河流域,在天文历法、青铜陶瓷、建筑纺织的背后深藏的是“科技的黄河故事”;优秀诗人和作家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之下灿若星河,在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的背后矗立的是“智慧的黄河故事”;黄河流域亦是类型多元、匠心独运的艺术土壤,在雕塑、书法、绘画背后闪烁的是“艺术的黄河故事”。综上所述,唯有立足和根植于悠久深厚的黄河文化遗产,才能将黄河故事细致又深刻、广泛又普遍地塑造与传播。

三、整合传播渠道,弘扬黄河精神

(一)跨平台:多媒介协同传播

科技是媒介发展的根本动力,继报纸、广播、电视等官方大众媒体之后,涌现出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以手机为终端的自媒体,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是相互促进、协调传播的关系。多媒介协同传播为厚重的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路径,当前“传统与现代”“大屏幕与小屏幕”的跨屏互动传播成为建构黄河故事与传播黄河精神的先导。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传播时代,首先,应打破传播壁垒。利用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点,为每一个黄河故事量身定制一个二维码“身份证”,并将其嵌入到传统媒介中,促使自媒体用户可以接收、分享、传播黄河故事。其次,线上与线下融合传播。在黄河流域节庆民俗的举办期间,整合媒体资源,针对特色的节庆活动进行一场从纸媒、网媒到端媒全方位、多角度的线上直播报道,建立“一次活动、多层报道、全媒体传播”的协调传播机制,使黄河故事的传播更加直观、多元和具体。

(二)融产业:多产业融合传播

黄河故事与黄河文化的传播除了借助多媒介协同传播之外,还应大力加强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的旅游、教育、农业、手工等行业深入融合,力求以多产业融合传播的形式促进新时代黄河故事与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承。

首先,旅游业能有效延伸黄河文化空间。黄河自身便是独具地域特征的文化空间,作为黄河文化最佳载体的九个省(区)应发展“风光旅游”“寻根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拓展黄河文化空间。其次,手工业强化黄河文化与黄河故事的表达力。黄河文化与黄河故事相对抽象,而手工业通过具体的手工产品将其具体形象化,增强黄河文化的表达和感知力。最后,教育增强黄河文化与黄河故事的传承力。文化贵在传承,选择青少年为核心群体在寒暑假举行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黄河研学游”,把文化传承接力棒交给新青年,让黄河文化得以永续传承。

四、结语

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理念之下,深厚的黄河文化获得全新的发展机遇。综上所述,根植黄河文化,采用静态和动态的“故事”形式记录黄河历史与黄河人物,通过跨平台与产业整合资源实现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进而让灿若星河的黄河文明在新的历史舞台上绽放异彩。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2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叙事学视域下‘黄河故事建构与传播研究”(编号:2021-ZZJH-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梧桐,陈名杰.万里入胸怀 黄河史传[J].历史教学问题,2019(3):169.

[2]谭丛.“无跨界,不传播”:产业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的传播创新策略探究[J].傳播力研究,2020(13):45-47.

[3]孙胜杰.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河流原型论[D].兰州:兰州大学,2014.

[4]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黄河建构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