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护理干预模式对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

2021-04-25 03:22欠晓春
贵州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机采献血者血小板

欠晓春

(渭南市中心血站机采科,陕西 渭南 714000)

机采血小板有着浓度、纯度高,且不会对红细胞及白细胞造成污染等优点,也因此受到临床广泛使用[1]。积极护理干预主张“以人为本”,强化临床基础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2-4]。本研究于2019年1月正式将积极护理干预应用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当中,分析其对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我站进行机采血小板的120位献血者进行资料分析,纳入标准:(1)依照我国卫生部门制定的《献血者健康体检要求》[5]GB18467-2011,受试者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意识清楚,无认知、精神障碍。(2)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2)采血前3 d服用过阿司匹林等药物。(3)依从性差,拒绝配合治疗者。最终入选120例,按照编号顺序进行分组,奇数纳入对照组,偶数纳入研究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22~53岁,平均(37.51±6.88)岁,体质量23~28kg/m2,平均(26.02±1.68)kg/m2;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25~50岁,平均(36.51±4.71)岁。体质量23~29kg/m2,平均(26.28±2.45)kg/m2。将两组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中处理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所有献血者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采血前进行常规宣教,讲解献血前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告知禁食水的时间;采血时提供基本的心理安抚,提高穿刺技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研究组在采血的整个过程中,针对有可能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环节采取积极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认知干预:多数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的操作缺乏足够认知,将成为影响采血过程的危险因子,这就需要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相关培训,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采血前主动与献血者交流,解答疑惑,建立良好的互动信任关系;了解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确定是否符合献血要求,为其介绍血液生理知识,讲解血细胞分离机的功能,并告知采血使用器材的安全性,使献血者全面了解机采血小板的操作流程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认识到血小板采集的安全性。(2)环境干预:要求每日工作结束后,及时做好采血场所清洁消毒及除湿工作,维持整个采血现场干净、整洁以及舒适,保障采血器材安全性,防治各类污染情况出现,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3)心理干预:多数献血者为首次献血,穿刺期间会造成应激反应,伴有多种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慌及焦躁等情绪,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予以心理干预,与献血者积极热情的沟通,并分散注意力,可显著减轻交感神经张力;同时在采血过程中,为了使献血者维持平稳状态,可通过播放舒缓音乐、指导其深呼吸的方式,缓解焦虑情绪。(4)行为干预:采血前认真核对工作流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如当天献血者人员较多时,增加工作人手,缩短献血者的等待时间,在等待时期为献血者播放轻松音乐,周围摆放献血有关书籍,营造舒适、安静、良好的氛围,并指导献血者口服葡萄糖钙口服液以预防枸椽酸反应;采血时操作人员需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利用娴熟的手法来消除献血者的顾虑及心理压力,并在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指导其取舒适体位,通过眼神交流、握手等方式缓解其不适,尽可能满足献血者的需求,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穿刺部位,采血结束后,为献血者包扎止血,强调注意事项,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观察指标见相关文献[6-7]。

2 结 果

2.1比较每组献血者护理前后SAS得分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后SAS得分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每组献血者护理前后SAS得分对比(分)

2.2比较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献血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轻中度,未发生重度献血不良反应,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n=60,n(%)]

2.3对比两组满意度 研究组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满意度[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献血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多,收集的血液越来越多,为众多临床献血者的治疗带来希望,但值得说明的是,在开展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得部分献血者会发生诸如枸橼酸盐中毒、低血糖、恶心呕吐等不良现象,不仅影响采血治疗进程,甚至也会增加血液报废的现象[8-9]。因此,加强献血者采血期间的护理干预,降低献血不良反应成为血站护理人员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10]。

本文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得知:护理前两组S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后SAS得分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献血反应主要集中在轻中度,未发生重度献血反应,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本研究采用的积极护理干预模式,所有的干预措施均以积极控制献血不良反应为出发点,由被动转为主动,树立清晰、规范的护理思维,结构合理,诸多有效的干预措施集合成一套积极的护理干预系统。

综上所述,实施积极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献血的顺利完成,提高献血安全性。

猜你喜欢
机采献血者血小板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新型组合式机采棉清理机简介
机采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机采棉不同种植方式产量对比分析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