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符号化的“树”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2021-05-01 06:54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符号化创作情感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到印象派里的风景画,再到表现主义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树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绘画观念的转变也在不断变化。起初,树经常被当作配角,出现在人物画中的背景里,用来丰富画面、平衡构图;后来,树也会成为被描绘的主体,脱离了山川湖泊草地的束缚,树可以成为画面中独立且唯一的主角,融汇创作者的情感到一笔一画里,成为一个鲜活的载体。

一、创作的灵感来源

(一)树的自然属性

在许多人的视觉感官里,每一棵树都有生命和灵魂,守着脚下的方寸土地,尽情伸展自己的枝杈,像是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又像是自己生命空间的拓展。有些树的枝杈细腻回转,蜿蜒蔓延,神秘又难以捉摸;而有些树的表皮很有特点,有的平滑,有的粗糙,有的斑驳。树的种类繁多,但是无论何种树,多多少少都会有岁月留下的痕迹,正是这些岁月留下的痕迹不断激发着我们的创作灵感。

(二)树的非自然属性——情感起源

回想小时候在树林里捉迷藏的那段时光,七、八岁的年龄,当时个头比较小,蹲在草丛里都能被草淹没了,被同龄人孤立时,一个人躲去树林,爬到树上,安静地坐在树杈上,早上八九点钟的阳光洒下来,充满了朝气,抬眼望见的是明媚的阳光,低头凝视到的是小小的野花和厚厚的植被,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被世界遗忘了,但因为有了树的无声陪伴,一度驱散了心中的阴霾。

(三)“树”的符号化

“师法自然,造化于心”。树的生存状态可以恰如其分的映射到人的身上来。通过描绘树枝小心翼翼地向外探寻触摸未知空间的样子,映射出人类个体与外界联系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如此也更容易使观者与画面产生情感共鸣。当我们想要表现树与树之间或亲、或近或疏远的关系时,也可以通过优化“树”的生长轨迹,在树与树之间的位置关系上精心布局,使“树”可以成群结队地出现在画面里,每棵“树”或许都有几个固定的伙伴,它们的关系看起来可以像亲人、像朋友,也可以像是恋人。无论使用何种绘画语言或表现形式,这些“树”与“树”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在画面里完整地呈现,是否也就完成了“树”的符号化这一创作过程呢?

二、“树”的符号化探索过程及油画作品分析

徐悲鸿曾在画里自题:“树木不难写,但写之不佳则类硬柴,故须具生意。其要点乃在枝干精确之深浅,树皮滋润。枝干四布,则必不致柴,虽落叶无碍也。”树的形态、肌理、空间层次变化万千,将树进行符号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具有万千的可能性,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画面中的树也可以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物与我的转换在画面中所呈现的方式,可以是莫兰迪对瓶瓶罐罐执着呈现,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人对树的诚挚描绘。

图1

第一幅关于树的作品,画的是一棵白皮松(图1),它的躯干粗壮,且有很多的分支,像是一个巨大的手掌;树皮由于季节的更替自然剥落,老树皮剥落时留下的痕迹,不但色彩斑驳,外形、肌理都很能激发人的创作欲望。通过对它的形体、颜色特征进行夸张的处理,使得画面主体看起来既有树的姿态万千(图2),又像是人体经络的分布,还会使人联想到海底某种生物的柔软的体态的缠绕。当我们沉浸于一笔一画的情感转换时,便会发现树这一题材画自身的生命力。我们不必去描摹它身边的环境,便可使它的生命力以抽象化、符号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个开端在绘画语言上虽显稚嫩,但是在表现力上却能不断地给人启发。

图2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是必要的,找寻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最好的方法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进行创作。以下面的作品为例,向大家简要分析:树被符号化之后在油画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效果。

《孕育》(图3),这幅画的灵感来源是木棉树和梧桐树。木棉的树干形态像极了动物受孕时肚皮鼓起的状态,仿佛孕育了许多的生灵,在画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容器来塑造,树的枝杈就像是母亲张开怀抱时的双手,给观者一种亲切的感受。用粉色和黄色来作为这幅画的主要颜色,可以给人营造出温暖、温馨的感受,使整个画面都散发着一种安静平和的力量,而这种安静与平和正是母亲留下的印象。

图3 《孕育》30×40cm

木棉树的表皮光洁,深入塑造的空间层次有限,这时可以借鉴克利姆特的风景画中梧桐树的画法(图4),他所画的梧桐树干上的肌理用不同颜色的色块表现出来,弱化了树干本身的形体结构,使其形体趋于平面化,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这些色块像是画面中流动的点,在画面中跳跃,视觉上也会产生此起彼伏的效果。从梧桐树皮的肌理中取材,表现其树皮剥落时层层叠叠的痕迹,使画面中的这个“容器”呈现出残缺但又通透神秘的模样。视觉中心的黄色缺口充当的是窗口的角色,留出窗口可以让“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可以共通,给观者一种透过窗口可以窥视到内部空间的错觉,从而对内部空间产生遐想。

图4 古斯塔夫.克利姆特(1912年)110×110cm

《灵·伴》(图5)这幅作品取材于杨树,表现的是树与树之间相互陪伴的状态。杨树的树干笔挺,多以林的形式出现,但由于杨树的树干本身的形态特征趋于单一,在构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所画主体进行了穿插组合,通过树与树之间的交叉,可以使画面中切割出不同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出现也象征着群体关系的稳定性,这种排列组合方式使这些“树”看起来相互依赖,而又各自独立。如果说,树也有灵魂的话,我们可以赋予它们的灵魂清淡、灰雅的色彩,通过弱化色阶的对比关系,来缩小树与树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这么多“树”、这么多“灵魂”安居在同一个空间里。正是受到莫兰迪静物画的影响,这幅画才选择借用各种灰雅的颜色对主体的正负形进行穿插,在一个高亮色调里找出微妙的色阶变化,以求表现一种安静而又平和的状态,建立起一个超然物外的空间。

图5 《灵·伴》30×40cm

柏树象征死亡的终结性,因为一旦砍下来之后,柏树头就再也不会长出新芽。《刚·柔》(图6),取材于古柏树的枝干,一刚一柔,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是两棵“树”相依为命的状态,意图隐喻男女之间永恒融洽的夫妻、伴侣关系。在技法上,通过对“树”这一主体进行空间的分层来表现虚与实的节奏关系;笔触和色块的变化则是为了表现柏树树干上的纹路,无意间留下的飞白和厚涂的笔触形成了虚与实的对比关系,表现出了恰到好处的透气性。并且有意通过形态和笔触来对两棵树的性格进行了区分,为了使左侧的树看起来更粗壮一些,笔触会干脆硬朗很多,虚实对比也会更强烈一些,而右侧的这棵树在画的时候会更在意色彩和用笔的衔接,尽可能地使其看起来更柔软一些。日本的浮世绘作品里也多有对树的描绘,例如歌川广重所绘的树,黑与白的结合,表现的不仅是树干虚与实的关系,还有光影所形成的对比关系,有时还会利用大片的留白对画面、形体进行正负形的切割,具有很强烈的抽象性。

图6 《刚·柔》30×40cm

就像莫兰迪专注于画瓶子,他的画里不但把瓶子作为主题着重描绘,他还会把瓶子以外的空间精心安排,正负形之间相互穿插、以达到切割画面的效果。研究这类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且有通过油画来表现的热忱,那么任何题材都可以当作一种情感载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成情感的转换或寄托,这样,物体符号化的过程便也完成了。

三、结论

苏珊·朗格曾说过:“在艺术中,形式之所以被抽象仅仅是为了显而易见,形式摆脱其通常的功能也仅仅是为了获得新的功能——充当符号,以表达人类的情感”。不同于风景画里对树的直接描摹,把树进行符号化,作为一个主体放在我们的画面里去,并在树的姿态里融入我们的主观感受,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它可以是树,也可以是我们想赋予它的任何一种情感的符号。

还有人曾说:“符号把抽象的观念、情感、经验等概念以艺术的名义再现其精神的元素,以达到符号寓意最充分的呈现,并通过构建新的符号来传达、交流、延伸及生成新的文化意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把树的客观形象进行符号化的创作后,不但可以表现出个体的主观视觉感受,而且可以把树当作一种情感载体来进行物与我的转换。这些都需要我们善于发掘自己的心灵感受,勇于探索不同的创作方式,将无意识的情绪反映到作品中去,使作品更富有意念的精神要素,并具有初观莫测、久视弥珍之感。

猜你喜欢
符号化创作情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台上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