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骨簪的工艺技法

2021-05-01 06:54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黎族饰品骨头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27)

一、走近骨簪

黎族用骨器作为发饰品具有很长的历史。《崖州志·黎情》是光绪年间的材料,其中论述到黎族男子髻“插以寸梳”。清朝的《广东新语人语》也记述了黎人:“髻有金银钯或牛骨簪”。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黎族自古以来就多用各种各样的发饰品,有骨簪、骨梳、金银钯等等。

在古代黎族男女皆带骨簪。簪子对于中国古代的人们来说极其重要。中国古人自古以来就有蓄发的习俗,尤其是在古代不分男女都是要蓄发。是因其自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不肯轻易剪发。因《孝经·开宗明义》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当人们蓄着长长的头发,自然是不方便进行社会活动了。这时簪子自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簪子可以固定头发使人们可以方便行走与进行活动。等到近代以后,男子蓄长发的习俗发生改变,因而男子不在佩戴骨簪。骨簪成为黎族女子专有发饰品,在隆重的节假日、各种喜丧事情中,黎族女子都会佩戴骨簪,以展现自己对于这个节日或事情的重视。黎族骨簪的起源至今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进行佐证,社会学家史图博先生曾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海南黎族白沙县进行考察,将骨簪与东南亚人像中所持矛和盾进行对比,因为许多地方都有相似的特征,猜测可能与东南亚有什么联系,但是没有确切证据。

骨簪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既头部、中部、和尾部。头部是一个人头像,人头骨簪流行主要在白沙县的元门、牙叉镇、青峰乡等润黎集聚地。适逢重要的节日,该地区的黎族女子皆于头后挽髻然后将骨簪横插固定,骨簪人形纹饰朝上,红色的丝线固定缠绕在簪上,并与与素雅的黑白骨簪形成对比。(如图1)佩戴者以女性居多。妇女佩戴其的目的有三:一是固定发髻的作用使其不会散开。二是美观,素雅的骨簪搭配着颜色鲜明的丝穗,其上有珠。走起路来随风摆动,有一种动态之美,对于男性来说极具吸引力。三是润黎男子与姑娘相恋时,将骨簪作为两人的定情信物。骨簪越精致美丽则越讨姑娘欢心。同时,黎族妇女也把骨簪作为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象征,精心收藏或佩戴。去世时,砸碎骨簪作为陪葬品。可见骨簪对于黎族妇女是多么的珍贵与意义非凡。

图1

海南骨簪现存地主要是在海南黎族白沙县。那边有关于黎族骨簪的馆藏以及海南黎族骨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启敏先生以及他的徒弟陈玉根先生。我在实地调研前联系了王启敏先生,由于其年龄大且生病住院,则只联系了他的徒弟陈玉根先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黎族骨簪工艺背后的文化与精神。

二、黎族骨簪制作原材料及其出处

在原始社会,生产能力低下,物质条件也很差。人类的大脑发育还未健全,他们只能找自己身边就地可捡的东西使用,如石头、骨头、木头等。在某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原始人捡起了被丢弃的兽禽骨头,开始尝试使用兽骨当作简单的工具使用。兽骨相较于其他东西更坚硬、锋利和耐磨。所以就得到了推广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而黎族自古就是擅长捕鱼狩猎的民族,自然对动物的骨骼框架了解得相当清楚,在生活中更是物尽其用。例如,把头拴在绳上,挂在房檐之上;山猪作为他们常常狩猎的对象,经常把它们的下颌骨成排的挂在房檐之下,作为展示自己狩猎多少的纪念物;祭祖时用过的牛头、猪牙等也拴在房外用来辟邪。黎族人更多的是在生产生活中把骨头作为骨器工具的原材料,其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家畜宰杀后留下来的猪骨、牛骨、羊骨等,另一方面是狩猎得来的野猪牙、鹿肩脚骨、鹿角、黄掠角、熊骨等等。黎族人有充足的骨材料来源,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不用受限。黎族地处热带雨林的区域,各种动植物数不胜数,自然资源适宜它们繁衍后代。因此,黎族人从不担心骨制材料的缺乏。

三、制作黎族骨簪的工艺技法

关于黎族骨簪的制作步骤,大致需要八步。雕刻大概需要十多天。整个流程下来大致需要一年的时间。(1)选择材料。在制作骨簪之前,黎族工艺师们要进行原材料的挑选。所选材料一般为牛肢骨,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也有用鹿骨作为刻制的原材料,现在鹿越来越少,且鹿作为国家保护动物被禁止猎杀。因此,现在改为全部用牛骨进行制作。牛骨则选择至少生长七年以上的老牛骨头作为原料。确保骨头的大小是否符合饰品所需的大小和长度,骨头的坚固和柔韧度是否能保证雕刻的进行。(2)水煮去油脂。将挑选好的骨头扔进锅中,沸水煮骨大致两个小时。让牛骨里的油脂、腐肉彻底排出。煮完后将骨头取出进行日晒,也就是干燥处理,需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3)破料。破料即是指将晒好的骨头进行切割。切割的形状要符合骨簪大小的需求。切割的工具一般是用砍刀和铁斧,主要方法是用大刀来砍或者是削、刮。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与发展,骨器制作破料基本都用机器切割。口语访谈的形式,访问了陈玉根先生,大部分制作人都觉得机器切割更加便捷,稳、准、快,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骨料。将骨料切成宽度2CM的骨条,有些骨头弯曲不够平整工整,可将其泡进水中软化,再用重物压平然后再风干。除这种人工弯直以外,也可用火烤达到定型的目的。(4)修整成形。根据要雕刻的骨簪类型,用铅笔、粉笔、木炭条或是有颜色的矿粉等在骨料上画出。再用刀子修整出骨簪的大致形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已有图片、骨簪实物或是已有的骨簪模型图纸作为参考。(如图2)。(5)进一步雕琢。将人形、头部及五官、服饰图案、动植物纹饰以及抽象几何纹饰等细节雕刻出来。这是最考验工艺制作者雕刻技术和最耗时的一道工序。雕刻纹饰的精细程度和美感高低将对骨簪整体效果起着决定性因素。(6)磨制。初步雕刻出来的骨簪模型较为粗糙和坑坑洼洼,表现为有许多毛刺。用磨砂纸磨平显得更为精致和不扎手。(7)染色。雕刻磨平之后则要开始上色。骨簪的颜色主要是黑、白色或者是白、黄色两种配色方案。所用燃料都是纯天然的植物染料。由于黎族这里地处热带气候,植物丰富而又多样,因此染色原料充足。骨簪讲究的是黑白的素雅之美。上色原料有大青叶叶汁、木炭。青叶汁刚涂上去有点偏绿色,随之时间延长,色素开始沉淀,颜色则变成暗的墨绿色。木炭涂上去被骨质吸收与骨头本身的白色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8)打蜡。用天然的蜂蜡图在骨簪表面,使蜡质渗透到骨头中。既保护了颜色不轻易掉色,同时也使簪子更润滑、剔透有光泽。(9)炙烤。为了进一步防止骨簪以后的掉色和变形,放在炭火上进行炙烤。(10)添加装饰、配件。黎族骨簪在搭配时搭配一些别样的装饰品。铜片、珠子、彩色丝穗是骨簪主要搭配的一些饰品。例如陈玉根先生的母亲的骨簪,是其陪嫁过来的珍贵饰物。在骨簪上吊了银制铃铛、银片以及红色丝穗。骨簪佩戴在头发上甚是美丽冻人。处理骨簪每一步后的效果如图2所示。

由以上可以看出,纯天然的材料加上简单、原始的制作工艺,因工艺具有局限性自然形成骨簪特有的素雅、朴素的饰品风格。

四、黎族骨簪的社会文化内涵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黎族的主要思想是祖先文化。在人们的心中,对于祖先的崇拜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从制作工艺及流程来看每一个骨簪都是独一文二的,并不能批量生产,它丰富的图案纹饰、各种骨簪造型以及制作骨簪的工匠留下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手工标记,都表明骨簪对于黎族人民来说有多重要。它具有黎族特有的文化象征,不同的抽象纹饰记载了本民族繁衍生息的发展史。

图2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文化水平也处于较低的状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自然处于一个比较蒙昧的状态。黎族人认为死亡不是人生的终止,而是换了一种形态在另一个世界生活。所以死亡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伤心难过的事情。黎族民众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死后其灵魂是会回到自己的宗族群里,但是自己必须拥有自己宗族群标志性图腾,祖先才会认识你让你进入族群,否则将变成孤魂野鬼一个。所以,在黎族当有人去世的时候,同一个宗族的人们都要举行很大的仪式,人们都穿上本民族的服饰,头戴珍贵的骨簪配饰唱歌跳舞举行仪式。在举行祭祖活动时人们也是要穿上他们黎族传统的服饰和佩戴骨簪。这些行为都反映黎族人民对于宗族、祖先文化的崇敬之情。

五、结语

黎族骨簪是黎族文化中少有的精致饰品。黎族骨簪文化可能仅仅作为中国文化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浪花,而不是主流文化。但有它的存在,我国的民族文化才更加丰富、更加迷人。毕竟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文化盛宴。黎族骨簪不是以华丽、富丽堂皇而著称,是以简单朴素的工艺制作,黑与白的素雅感而绽放。骨簪在黎族民众中既是信仰的象征、也是黎族宗族确认身份的标志,更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简单的技艺表达,朴素的工艺美感正是黎族民族文化所特有的。

猜你喜欢
黎族饰品骨头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BLOOMHUB饰品买手店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饰品
饰品与灵感间的故事
小狗叼骨头
Mr. No—Nose
黎族网为传承黎族文化尽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