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孔子见老子”考*

2021-05-01 06:54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画像石弟子老子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一、徐州及周边地区的孔子见老子图像内容简述

1.孔子见老子,东汉,徐州铜山张集出土,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画面分为两层,上层刻孔子见老子图像:左起第二人为老子;身前少年手推独轮车,乃项橐;项橐面前为孔子,孔子身后是其弟子。下层刻迎宾车马出行场景(图1)。

图1

2.孔门弟子、车马出行,东汉,安徽褚兰出土,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画面分为两层,上层刻十四人物,其中刻有孔门弟子子路等人物;下层刻迎接车马凯旋,其中有驷马拉车画面。

3.孔子问礼;龙、虎、人物画像,东汉晚期,滕州市官桥镇车站村出土。此图为浅浮雕,画面分为四格:自左而右,第一格刻孔子见老子,左一拄杖老者为老子,中间推轮车者乃项橐,右为孔子;第二格,一虎、一龙;第三格,一人端坐于榻上;第四格为六博游戏。

4.孔子见老子,东汉,江苏邳州车辐山出土,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画面右部为孔子见老子图像,孔子佩剑躬身施礼拜见老子,老子手持曲杖,二人中间为项橐,手推独轮车,孔子身后有二弟子。

5.鸡首、牛首;孔子、项橐人物画像,东汉,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画面分为二层:上层刻项橐一手推独轮车,一手执挚鸟,上层最左的人物头戴金鸡冠,为子路,身后为孔子。下格为鸡首、牛首神人(图2)。

图2

6.东王公、孔子问礼、庖厨画像,东汉晚期,山东省嘉祥县满碉乡宋山出土。画面分为四层:其中画面第二层为孔子问礼图像。老子在左,执曲杖;孔子在右,躬身捧鸟,作施礼状;中间小童推独轮车,为项橐。孔子身后四人为其弟子,可以辨认的是颜回与子路。

7.孔子问礼、骑射画像,东汉,山东省嘉祥县出土。画面分为两层:上层为孔子问礼,自左向右依次列十四人,孔子、老子在右方,有榜题“孔子”“老子”。孔子袖藏一雉;老子手拄曲杖,各躬身作施礼状。中间一小儿是项橐。孔子身后有弟子十人,其中戴鸡冠者为子路。下层为骑射图。

8.孔子师项橐,东汉,江苏邳州庞口村出土,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画面下层刻孔子师项橐图像,左侧为孔子及其弟子,孔子与弟子头戴进贤冠,项橐在右一孩童手推独轮车,画面的主题是表现孔子师项橐的故事

汉代孔子见老子图像分布地区较广,山东地区最多,一半之上图像集中于武氏祠内,据现收集的报告,共计52块;江苏地区其次,为10块(最新发现2块);其余地区出土画像石与画像砖较少,四川地区3块,河南地区3块,陕西以及河南地区2块,内蒙古地区1块。

从以上孔子见老子图像中,主要存在的人物为孔子与老子,其次人物有项橐以及孔子弟子(比较容易辨认的是子路与颜回),极少数情况存在老子弟子。人物类型约有6类:孔子、老子图式;孔子、老子、孔子弟子图式;孔子、老子、孔子弟子、老子弟子图式;孔子、老子、项橐图式;孔子、老子、项橐、孔子弟子图式;孔子、老子、项橐、孔子弟子、老子弟子图式。

物象内容有人物衣冠服饰,主要有高冠,长袍,进贤冠等;鸠车;贽礼;杖;简册;佩剑,极个别情况存在车马。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中,部分榜题充分证明人物以及物象。以刻画物象的角度,这些物象与当时儒家推崇的礼有关。其中,汉朝的赐杖制度充分表现敬老的意图趋向。另外,孔子躬身行礼之时,以及孔子及弟子手捧的简册,表现其谦虚求学的精神。

本文依照徐州及周边地区孔子见老子的画像石得出以下结论:汉画像石根据地区分类,遵循各自的地区艺术特征,创作符合当地艺术特色的汉画像石。比如,河南“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较为夸张与怪诞。如河南省博物院藏“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一老者手拄鸠杖,身向后倾,一身材高大,头戴进贤冠者对面而立,双手前伸,两人中间有一小童,画面中间、右面有云纹。此图似画像石中的孔子问礼图,持鸠杖者似为老子,右边人似为孔子。

综上所述,这些图像的共性,学者往往以不同的信仰探究图像内容,认为是孔子问礼、孔子问道、儒道交流等观点。比如,邢义田、殷仁允等学者认为该图像为孔子问礼,并且将联系汉朝尊儒敬儒的思想,分析孔子问礼于老子;赤银中等学者深入挖掘孔子与老子背后所带来的宗教思想意义,譬如儒道交流;姜生、陈东等学者注重宗教思想,尤其是早期道教中的“得道授书”观点,借用道教史书中的项橐以及“道甚大,教孔丘为知”。以上结论根据史料或文本的推测,分析孔子问道于老子。

二、孔子见老子的三类文献

1.《礼记·曾子问》

《礼记·曾子问》载孔子第一次见老子问遇日蚀该如何奔丧之事:“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该文献的重点在于孔子询问老子的内容为葬礼,是具体的葬礼形式。《礼记·曾子问》还记载另外三次孔子询问老子葬礼之事。

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第二次孔子会见老子,此件事于春秋昭公二十四年记载,讲述的故事为孔子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与《史记·孔子世家》均记载此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也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孔子世家》:……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而老子送之曰……”

《史记》《孔子家语》《礼记》均为儒学书目,记录的事件为孔子问礼于老子文章中出现的关于第二次“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却是带着反驳或质疑的态度劝诫孔子,而不是问礼那么简单,文本中老子与孔子思索的更多的是人生哲学。

3.其余文献

第三次的时间与地点不在儒学史书中,在道家史书中姚鼐《老子章文考》《庄子·天运》中均有记载,地点为沛,时间为周敬王二十二年。《庄子·天运》:“老子曰:“然……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

前两次孔子询问老子的礼,此处孔子询问老子“道”的问题。《庄子·天运》载: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仁义’惨然……乱莫大焉!”值得注意的是,该句所表达的主题在于仁义,但按编书者的角度来说,确实相当于老子在教育孔子,甚至是提醒孔子。

那么,当时老子是如何回应孔子的答案,使得孔子瞠目结舌。“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此处的“得其时”以及“蓬累而行”显然是道家或清静无为的意味。儒家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描写孔子由于受到老子“道”的指引与启迪,竟发出“老子犹龙”的感慨。

其余文献与史料也记载孔子见老子学习之事。《吕氏春秋·当染》“孔子学于老聃。”《韩诗外传》卷五“仲尼学乎老聃。”刘向《说苑》“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

通过若干文献,不难发现“孔子问礼”“孔子问道”“儒道交流”这些前人学者的观点均成立。按照逻辑的先后顺序,第一次孔子询问老子葬礼的事情,第二次孔子询问老子儒家推崇的“礼”,第三次孔子询问老子关于道家所推崇的“道”。这些文献有些是儒家史书,有些是道家史书,汉代艺人以此为依据,创作孔子见老子图像。那么为什么在汉墓中有大量的孔子、老子图像,如何理解这些场景?必须把这些图像内容,放回一个合理的逻辑中,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传统观念多认为此乃描绘尊老敬老、好学尊师的观念,实则非也。结合东汉时期受早期道教的影响,又结合汉代人的升仙思想,汉墓成为汉人由死而不亡到死而升仙的转化空间,汉墓中的孔子、老子图像可以被认为是传递了一定的民间宗教信息,对于我们研究汉人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孔子见老子”图像在汉代社会的民间宗教信仰

西汉初期,由于战乱持久,导致民风凋敝,全国饥馑,此时汉高祖采取的政策为“轻徭薄赋”,减少对百姓的征税需要,降低官府的工资,减轻田租,鼓励百姓去巴蜀生活,这在班固《汉书·食货志》有所体现。《汉书·食货志》载“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得民生渐为好转,既巩固统治的需要,又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文帝在位时还采取减轻刑罚、勉励农事的政策。文景之治后,国力日益强盛,“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从西汉到东汉,无论是简单图像还是复杂图像,“孔子见老子”的图像内容大致相同,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图式的延续,也是一种倡导汉代社会秩序平稳安定的延续。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推崇礼制的两汉时期,图像中的物象含义、人物身份、人物以及物象象征,通常往往隐藏更多的礼制化的元素,但政治中的艺术通常要为政治服务,那么在全国各地均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他们不仅仅是朝堂的服务工具,而且,山东地区和江苏徐州地区出土的“孔子见老子”图像众多,是儒家兴起的地区,也是道家传播的主要地区,(张道陵传播道教的地方于此),此类画像石较为集中。

另外,孔子见老子画像构建圣人的理想仙境、也突显了宗教信息。综上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孔子出巡以及鸡首、牛首神人画像石(图2),均刻有圣人图像,这些图像所传递哪些意义?有待于我们解析。东汉中后期大量出土文物和文献显示,皇帝以及上层社会笃信和信奉黄老道,并且在汉初,窦太后等黄老道信徒就尊崇黄老道。明章二帝的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而受到膜拜,成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另外,临沂金雀山9号西汉晚期墓帛画(图3)(局部)中的鸟喙形象,就是西汉人们相信的老子成神之后的形象。这就是对老子的神话表现的一个方面,鸟喙首神人也是老子的化身,以其“变易身形”即可“变化”性来表明其乃与“道”同体。《周易参同契》:“服食九鼎”之药则“化洽无形……变形而仙”,表明人们相信老子的“道成神话,禅蜕渡世”。

图3 (局部)图片来源于《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文物》,1977年第11期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在上升并被神话,俨若神明。孔子见老子的汉画图像,突显了汉代人们相信道教神真老子,其实在画面中可以有以下大致推测:孔子及其弟子拜望老子为成仙之事。图五中孔子的学生,子路身着戎、头戴雄鸡、身配貑豚,后面是西王母和相槖,相槖擎举的T形架上一双三足乌;下层是鸡首、牛首神人(也是汉代鸟喙的老君、牛首的北太帝君的炎帝),均是引导人们升仙到神仙世界的神灵,其中老子、孔子二圣,他们是神灵世界里最重要的神真。这些画像充分证明了汉代人们对死后世界的关注:人们希望可以通过修道成仙这一方式摆脱死亡的恐惧。这种信仰与观念,是汉人生死观的写照,并被汉人广泛接纳并传播,在这期间发扬并完善。另外,除生死观之外,升仙思想在汉代墓葬艺术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并用象征性的手法突出。

四、结语

由此可见,本文依据新发现的资料充实图像数量,扩充了研究范围。本文认为,孔子见老子在道教层面上的场景更具有“孔子问道”的含义,这是为道家图像重新定义,老子授道孔子,这恰恰从文献记载的第三次孔子见老子出发,孔子问礼转为问道。另外,邢义田在《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书中提到一个比较新颖的问题,“生服儒教又心羡老子的墓主及其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也要像孔子一样,向神人老子问问最后的归宿,寻觅心里的慰藉。”深受学界关注。通过以上分析,孔子与老子发生了重要的发展,图像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作为先哲刻画于汉画像石图像中,不仅仅代表了儒道之间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得道升仙。为此,人们通过艺术手段在汉代墓葬中刻画了孔子见老子的图像,它向我们解释了通过问道,寻求不死,达到升仙,让我们看到了汉人对生死的理解,把墓葬变成灵魂复生和幻想的仙境。

注释:

①戴胜.礼记[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②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2006.

③庄子等.庄子[M].方勇,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007.

④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释.上海:中华书局,1962.

⑤邢义田.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20.

猜你喜欢
画像石弟子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弟子规
弟子规
汉风新韵
智者老子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扫净心尘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