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孟頫《福神观记》用笔特点及启示

2021-05-01 06:54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结字柳公权学书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 453000)

一、赵孟頫与《福神观记》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书法家,后世将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是宋室后裔,在宋灭亡后,他入元朝为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元文宗对赵孟頫十分赞赏,不但将其与唐朝李白、宋朝苏轼相提并论,还称赞他品行端正、博学多才、擅长书画、精通佛学和老庄之道,造诣不凡。也正是在文宗时期,赵孟頫的社会地位和艺术成就达到了顶峰。在其高官职的带动下,传统汉文化在元朝得以融合发展。然而面对政治生涯的沉浮,赵孟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他在《松雪斋文集》里写道:“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随后逐渐把重心由从政转向从艺,最终在艺术长河中青史留名。

赵孟頫是六体兼善的书家,这在历代书法家群体中是罕见的。《元史·本传》评价:“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他博涉诸体并打通了各种书体之间的关系。此外,他对书法史的贡献还有其书论。譬如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又如在临写古人法帖上提出:“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诸如此类见解对后世学书之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 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局部

《福神观记》全称《杭州福神观记》,是赵孟頫晚年写的一篇碑文。由元朝著名文学家邓文原撰文,记述了道教魁首张惟一派人修建福神观的始末。赵孟頫是浙江人,又对道教文化推崇备至,为西湖之侧的福神观题写碑文一事,自然尽心竭力。此作品以乌丝界栏,全文一气呵成,形神兼备,达到了“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

二、赵孟頫的书学主张

(一)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极其注重书法用笔,他晚年在《兰亭十三跋》中提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把如何用笔放在书法首要位置。

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书学主张,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宋末元初,社会学书风气不正。南宋书家锐意模拟前朝,不学古法,书法成就不高。二是他经过长期书法实践积累,逐渐意识到:“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同时发现了书法的结构是时时变化的,但用笔是有规律可循的。即用笔要顺势而书,顺着法帖中笔态、笔意、笔速、笔力的变化而变化。

书法艺术发展到赵孟頫的时代,已进入了总结回归的复古时期。这一时期的书体已趋成熟,篆、隶、楷、行、草书等已有了各自的体系脉络和用笔特点。赵孟頫是兼通诸体的全能书家,不但擅长楷书、行草书,还对篆书、隶书、章草有深入的学习。从赵孟頫晚年作品《四体千字文》可看出,他对每种书体的用笔法则都掌握得精熟准稳,这是赵孟頫长期专注于此、勤谨训练的结果。

(二)结字因时相传

赵孟頫主张结字须用功,要做到“宁谨务肆”、有所传承,不可随意而为。其次从临古到创作的转化上,结字要有变化,因时而变,不可“集古字”,死记硬背,根据具体情况来造势结字。此外,个人的年岁在变,所处的时代在变,古今文字在变,所书字样也要顺应时代,个人风格也不可一成不变,不宜写不符合时代审美习惯的结构,也不应对古文字过于迷恋。要善于变通,即因时相传,传承有序。

(三)学书当则古

赵孟頫说:“学书须学古人,不然,虽笔秃成山,亦为俗笔”。这里说的学古人是指魏晋唐人书法。详查赵孟頫一生的书法作品,楷、行、草书多取法晋唐,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智永、李北海,隶书师法梁鸿、陶弘景,篆书师法“二李”,并没有染指宋人书法。在积极响应宋高宗的号召下,倡导取法“二王”书法,学习晋唐,复兴古法。他举起了托古改制,复古为新的大旗。在赵孟頫看来“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即学习今人是徒劳无功的。

从书法发展的脉络来看,赵孟頫的书法主张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力挽狂澜,在宋人“尚意”余绪下,及时矫枉过正,回归正宗,回到以“二王”所建立的法度中来。书法发展变化的“钟摆”效应到赵孟頫这里既是到了中点也是到了平衡点。

三、《福神观记》的用笔特点

吴荣光在《福神观记》后跋曰:“松雪书凡三变,元贞以前犹未脱宋高宗窠臼。大德间专师定武稧序。延祐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法而碑版尤多用之。此书邓善之所撰杭州福神观记参用端州石室记及西平郡王碑法。”此中提到赵孟頫延祐之后(60岁)写碑版大字多参用李邕和柳公权法,并指出参用的是李邕《端州石室记》和柳公权《西平郡王碑》法。周寿昌在跋《杭州福神观记》语中也提道:“本真迹而此尤老年极意之作,圆劲浑厚,体兼篆隶。”这些前人的论述对笔者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一)“圆”

蔡邕在《九势》中说道:“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他讲明了用笔时起笔处如何藏头,收笔处如何护尾。《福神观记》的用笔突出一个“圆”字,通篇看来,圆笔属纸,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每每收笔处也常“力收之”,一个笔画写下来常藏头护尾。这一特点跟取法李北海《端州石室记》有渊源关系,北海书此碑多用圆笔,其中点、横、竖、撇、捺常是此意。

(二)“劲”

蔡邕《九势》中提道:“横鳞,竖勒之规”。指的是横向书写要有逆行之势,竖向书写要紧勒锋行,这种用笔所体现篆隶笔意,即中锋内敛的用笔和行笔时多取“涩势”,紧駃战行之法。而周寿昌在跋《杭州福神观记》所言“体兼篆隶”正是这种笔法特点。为此,从笔画形质来看多呈紧绷劲挺之势,这是《福神观记》用笔求“劲”的一面,这一点多取法柳公权《西平郡王李晟碑》,柳公权用笔直挺简洁,骨法用笔。赵孟頫在此处对柳公权多有会心取法。

图2 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局部

图3 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局部

(三)“浑”

《福神观记》中多参用行书字法书写,常见部首连省并笔现象,比如图2“福”字横撇的书写,横和撇要重合一部分,这是由于笔画部分之间的重合藏住了笔笔连贯书写的真实路径和起收笔动作。类似这种书写现象《福神观记》中还有很多,第二种是如图3“张”字,笔画与笔画之间通过简省连贯书写出现重合隐藏的状况,这样既简化了楷书书写的动作量又使局部布白显得紧凑规整,整个“弓”字旁浑然一体,结实稳妥。《福神观记》中亦常见这种用笔方式。

(四)“厚”

“厚”是苍古老道的意味所在,讲究藏头护尾,圆笔中锋;横鳞竖勒,紧駃战行;并笔重合,浑然一体的用笔习惯突出点就是用笔不单薄,力沉势稳。晚年的赵孟頫更喜作大字,不再求精细工巧,不再展现丰富的技法招式,对“二王”书风也深入骨髓。这篇《福神观记》正是他这时期求厚、求老、求苍、求逸的极意之作。

四、《福神观记》对学书的启示

赵孟頫的楷书作品对于后世进行临摹创作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其中《福神观记》能为学习楷书提供很好的借鉴。原因在于它为赵孟頫晚年力作,成熟凝练;其次,体兼篆隶,融入行草;笔法简静,体势圆融;内藏欹侧之势,审美体验感高。再者,能为打通诸体的进阶之路指明方向。

从实践角度而言,首先要通过熟练临习《福神观记》,掌握其圆厚苍劲的用笔特点,并能把这个特点运用到创作中去。其次,把握其结构的欹侧取势、内在特点和外部中和圆融的风格面貌。此外,从楷书风格上上追李北海,寻求更加开阔峻拔之势。《福神观记》为学书者仰观晋唐渊源,俯察古今流变规律,进而吸收晋唐行书笔法、参入篆隶古意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注释:

①解小青著.《从临摹到创作》[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第1页.

②[明]方鹏.昆山志.

③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第06页.

④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第178页.

⑤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第178页.

⑥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第178页.

⑦王连起主编.《赵孟頫书画全集》第三卷[M].故宫出版社,2017.11.第7页.

⑧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第06页.

⑨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第06页.

猜你喜欢
结字柳公权学书
简论启功的书法教育成就
隶书“接笔”论
柳公权戒骄成名
学书有感
柳公权拜师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柳公权戒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