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画艺术的陌生化与电影思维
——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

2021-05-01 06:54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圣陌生化唐僧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从1927年的《盘丝洞》、1941年的《铁扇公主》、1958年的《猪八戒吃西瓜》、1961年的《大闹天宫》等,再到《大圣归来》,《西游记》中的各个形象已经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无论是孙悟空、唐僧、猪八戒还是各路妖怪和神仙,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塑造的角色形象打破了以往的固有模式,让这部电影焕然一新。

一、动画艺术陌生化在《大圣归来》电影中的呈现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强调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布莱希特说过:“把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使艺术的描写不会落得“套版”的反应,有助于帮助人们找回或恢复对熟悉事物失去的敏锐感受和深刻认识。《大圣归来》这部影片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部影片看下来让人眼前一亮,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绎,值得很多国内动画电影学习。这里的陌生化简单概括为角色形象的陌生化和语言的陌生化。

1.动画角色形象的陌生化

影片讲述了小唐僧江流儿失去父母后被一和尚收留慢慢长大,儿时的江流儿为救被混沌所抓的童男童女躲避山妖的追杀,跑进了五行山,误打误撞的将压在山下的孙悟空放了出来,一路相伴。性格暴躁,内心充满愤怒的孙悟空在与江流儿的朝夕相处中被他的勇敢、善良、执着的精神打动,决定帮助和保护江流儿解救被混沌抓去的孩子们,最后身上的封印被解除,战胜了混沌。

《大圣归来》同样以《西游记》为题材,人物角色也未改变,但最大的创新是影片用了一个儿化的唐僧,这是大圣归来与以往的西游记最大的区别,让唐僧回归了孩子的童心,小唐增和孙悟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事情。这种改变颠覆了以往同主题影视剧家长和孩子或领导和下属的固定模式。

该影片浸润着中国传统的艺术神韵,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动画角色上借鉴了神话传说《山海经》和戏曲中的一些元素,“混沌”(图1)的原形是《山海经》中的混沌巨兽,大嘴可以吞噬世间一切;“哪吒”和“托塔天王”等天兵天将(图2)的人物造型,从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到妆容都有京剧戏曲中人物的影子,东方韵味十足。

图1 混沌

图2 托塔天王

细细品味,《大圣归来》中的人物造型相比其他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动画电影来说更加概念化,摆脱了延续了上百年传统动画电影、电视、连环画中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土地公公等角色造型的模式化的理解,融入了现代人物的表现语言,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时代的语言表达得更加充分。

在唐僧的形象设定上,《大圣归来》一改《西游记》小说中沉闷刻板的唐僧形象,而是将其设定为一个单纯活泼的儿时唐僧的模样(江流儿),他没了身上的袈裟和手杖,不再是那个喜欢唠叨,对孙悟空管教严苛的唐僧。这是自《西游记》被无数次演绎以来唐僧的第一次形象“巨变”,对电影的感情渲染有一定好处。孙悟空也不再是仅仅为了保护唐僧取经法力无边的猴子。

以往一些《西游记》题材的动画作品中,比较注重孙悟空的外在形象,比如一身猴毛,抓耳挠腮的行为方式等等,但《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除了在行动上保留猴子的特质外,变得更加人性化,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有思想的“人”,举手投足之间带着一分侠气。当年的孙悟空护送师傅求取真经,一路上为保护师傅竭尽全力,而如今《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最终是为了找回自我,寻求真实自己。

在影片中,八戒更大程度上是悟空和江流儿之间联系的桥梁,悟空是高冷的大侠范儿,而小唐僧相对更加单纯,所以需要八戒在其中调节,把彼此很多不能说的话通过他的口中表达出来,该影片中的八戒和以往西游记中的角色有些不同,他虽然好吃、装腔作势、爱慕虚荣,缺点一大堆,但是骨子里特别干净热情,很真实。

2.语言的陌生化

一部出色的CG电影会同时运用二维和三维的制作形式,这样可以帮助观众建立画面的空间感,光感和层次感对比不能特别强烈,否则会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大圣归来》在CG和特效方面表现得比较成熟。对比其他以《西游记》为主题的动画影片中的场景设计,该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吸收了游戏设计、迪士尼动画和宫崎骏动画大片的优点,充分运用二维美术设计上的优势,融合三维特效技术,使影片具有比较强的视觉震撼和艺术效果。

影片中画面制作精致细腻,执行导演郭磊坚持用“以景写情,用画面烘托气氛和情绪”的方式讲故事。整部影片中场景的真实度还原很高,大部分以全景为主,擅用场景来烘托影片苍凉的气氛,加之灯光的渲染,画面看上去很精美。尤其是影片刚开始孙悟空和天兵天将打斗的宏阔的场景,从不同视角展现古镇“长安城”,真实生动;最后“混沌”祭祀地方,画面精致、细腻,展现出苍凉冷峻之感。《大圣归来》从“构图、色彩、光影变化、物体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镜头的模拟”等几个方面处理的很细腻,尤其在刻画人物特写上,这种角色面孔和真实观影画面距离感的设计完全没有破坏三维效果。《大圣归来》的特效技术让人赞不绝口,影片最后孙悟空挣脱封印变身时的特效甚是惊艳,熔岩铸甲的效果、孙悟空手中金箍棒焰火以及披风的视觉效果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逆袭的形象。为了不让画面看起来太呆板,让微妙的细节更好地传达给观众,他们选择“跟拍”和“手持式摄像机”的方式,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生动、微妙,还特意模拟真实的摄影师在持摄影机时存在的这种不稳定感,让电影画面更接近真实镜头。另外,光影技巧的巧妙运用让这部影片看起来更加立体。

《大圣归来》在动画形象角色的设计和场景设计上确实让观众感觉焕然一新,但仔细推敲后也能看出一些不足之处,影片中很多角色的关系略显混乱。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是为推进故事发展而存在的,虽然《大圣归来》的动画形象设计有他的优势,但这些动画角色形象组合在一起时没能够撑起故事的框架。

二、动画艺术中电影思维的欠缺

1.故事情节推进不够流畅

陌生化的形象确实给影片增添了亮点,而一部有血有肉的影片只有这些是不够的,除了精致的美术设计强大的特效外,《大圣归来》也有需要升华的地方。

影片拼凑痕迹明显,没能将蒙太奇思维和美术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虚拟故事,所以在剧情的发展上不够流畅。白龙的第一次出现使人一头雾水,没有做铺垫,比较突兀;故事跌宕起伏太少,整个故事情感推进速度太快,当故事到高潮时却又戛然而止,在一部不到90分钟的动画电影里故事讲述的略显单薄、仓促、混乱。人物动机不明、转变突兀,关系混乱。孙悟空保护唐僧的理由不够充分、八戒为什么如此执着的跟随着他们。白龙马一会出现一会儿消失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如果导演认为《西游记》对观众已耳熟能详,这些人物在唐僧身边已变成理所当然,那么也就放弃了对于故事的精细建构,仅仅满足于一个低幼化的故事框架。

2.音乐的混搭

整部影片在音乐的处理上有些差强人意,不同风格的音乐拼合在一起,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混搭很杂乱,把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也引入其中。单独听每一段音乐时感觉并不会很突兀,但当音乐和故事的剧情融合在一起时让人感觉不是很舒服,影片中混沌和孙悟空在河边打斗时古琴乐曲的响起以及汪峰音乐的出现,跟影片整体风格脱离。

3.主题不够明确

大圣最终因为江流儿被混沌打下山崖后愤怒回归,挣脱了如来的封印,给了观众一个酷帅不羁的大圣,然而看完影片后却没能发现影片的主题是什么,向观众传达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如果说是“爱和勇敢”,那么这个主题在影片中所呈现出来得太过浅显,意蕴不够深入。一部好的动画电影应该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高度融合统一的成果,《大圣归来》忽视了动画电影故事内容的深刻意义,审美意蕴深度不够。

三、总结

《大圣归来》的逆袭给了国产动画的崛起提供了一次“契机”,之后上映的《白蛇缘起》《哪吒》《姜子牙》等动画电影都能看到中国动画的巨变。不得不说,大圣归来的陌生化的动画形象值得很多动画影片学习,但从观众们的赞许声中我们还应做出理性分析。其中模仿好莱坞动画电影模式的痕迹明显,电影中的音乐混搭痕迹过重。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动画一直在进行各种模仿,要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还需深入探究,但“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已在崛起中。

猜你喜欢
大圣陌生化唐僧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大圣归位
彭大圣决定隐身
互联网思维下动画电影的创新策略研究——以《大圣归来》为例
惹人喜爱
减肥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