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教育*
——STEAM视野下的美术课堂的启示与反思

2021-05-01 06:54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美术学科艺术

(中山市黄圃镇培红小学,广东中山 528429)

一、从STEM到STEAM

STEAM教育为当下热门的教育思想,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门学科的跨科统整教育模式。实际上STEAM是由STEM进化而来,Arts艺术学科的加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为何要改变?为何要加入艺术学科?艺术学科的作用如何?STEAM对于美术课堂有何启示?

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代表NSF发布主题为《改善所有美国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公开信,从而揭开了STEAM教育的序幕,并引发了全球的STEAM教育运动。但是在STEM中,工程、科学和技术等工科转专业大多是高等教育的领域,STEM形成一个凝固而高效的专业,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实质上为了增强美国的科技实力,比如航天科技、军事科技和商业领域。慢慢地,教育评估人员认识到这些工科专业缺乏一种艺术思维(Art Thinking),工科专业的融合不如人文学科,专业间有着严谨的学科基础,要打破学科界限,减少重复研究。评估人员用了一个例子进行举例说明,便是苏联的军工制品,尽管苏联在军事实力上一度成了世界两大霸主之一,但是在军事涂彩和工业风格上,直到分裂之前一直被诟病为“傻大黑粗”。背后原因是苏联长期对人文学科的忽视,片面强调对纸面参数的提升。在众多学者倡导之下,艺术学科正式进入STEAM教育中。

二、STEM视角下Arts美术的价值

在原先美国教育界的语境里,Arts为人文学科,包含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语言等学科。

图1 STEM四大学科领域核心知识

从STEM中审视艺术学科的价值,STEM四大学科都有相似的地方,一定程度会引起我们的误解。如技术和工程都有关注到工业制品的问题,而二者却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技术学科解决难题,而整个解决思路是在工程学科中完成的。所谓工程思维,工程思维就是要“脚踏实地”,将科学家发现的原理转化并实际应用。其次,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贯穿在STEM学科中。

倘若我们把艺术学科比喻成“润滑剂”,便能很清楚地看到,最大的价值在于设计(Design)、美感(Aesthetic Perception)和生活运用(Life Use)。产品有没有美感?如何避免单一审美?产品透露出来什么样的品质?都与艺术有关,其中经典的案例便是是苹果公司的“极简”的设计风格,容易让人眼前一亮的。

艺术让原本工科的学生们重新思考,在产品中加入人文关怀。罗德岛前院长约翰前田(John Maeda)曾经说过:“设计师应该做到什么要求?用好手、脑和眼睛。我们称这种眼睛、头脑和手之间的持续对话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是一种教育,理解用户的想法,并尽可能让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从艺术到课堂——STEAM的价值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艺术学科具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特点。

什么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般来说,显性课程就是正规课程,就是目前教育者根据课标所编写的、在课室等教育场所、针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的课程。而隐性课程是指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并且一般难以控制的教育因素,如校风、校园的文化环境以及人们在学校日常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隐性课程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不受外在的考核影响,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情感、审美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其综合素质。

而艺术学科,通过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达到培养学生人文性的目的。比如说,在小学STEAM美术课堂《钟摆的艺术》里,作为物理学科的主要知识——牛顿第一定律,原本是较为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才能理解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常见的完整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如何和学生去讲解这个知识?在以往的课堂里,物理教师要通过不太美观的示意图,结合定理重复地讲述,但学习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图2 《钟摆的艺术》学生美术作品

但是在美术课堂里,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摇摆所摇晃下的墨迹体现了运动的轨迹,还通过色彩、有趣的内容和情境的营造,使得本该高深莫测的物理知识,变得平易近人,且富有故事性和人文性。这就是艺术学科为课堂所带来的最大改变。

必须认识到美术这一学科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设立美术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以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创造为基础,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种理念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并且需要师生双方对美术这一学科重新做一个定位。只有将美术学科的重视度上升到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挖掘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重视美术的作用,许多时候更是一种“无功利教育”,“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美术学科成功的关键,其实是培养感受力。感受力在创作中的体现,在于画家具备深湛的感受能力,才能够被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引起更多人的感受。感受力对于学生来说,正是体会到美术家的感情,以及共情能力。

(二)统整多学科核心知识

STEAM教育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能够跨域多学科,围绕着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核心素养,进行核心概念的统整教学。

在《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中,多次提到了跨学科的学习精神,如“欣赏·评述”领域中提到“学习从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综合·探索”要求“认识自然与美术、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无不与STEM教育强调的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一一呼应。

在STEAM视野下重新审视小学美术课堂,美术学科能够可以更好地整合各学科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让美术这一学科真正成为学生具备的一项技能,从而应用到今后的实践当中去。随着现代教育的技术深化,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再独处于“象牙塔”中,学科融合并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对于广大教师群体来说,必定要求具备高远的眼光与统筹的意识,同时脚踏实地深入研究教材,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挖掘各个学科之间的交集。

STEAM教育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目前中国学校教师较为重视的。除了想象力与创造力,STEAM思维还需要让学生回归真实的世界中来,并培养他们在美术课堂中的逻辑思维。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充实着大量的真实案例,美术跨学科并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例如: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中13—16课题目分别为“春天的消息”“夏日的凉风”“秋天的落叶”“冬日的乐趣”,旨在启发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景色元素,并寻找其中美的内容,这与语文课堂中课文阅读与写作练习可谓是触类旁通。

四、STEAM视野下的美术课堂反思

(一)警惕:并非万物皆可STEAM

STEAM本质上是多学科的统整课程,对教师群体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为先前所受的分科教育,主课教师之间缺乏对相邻学科的了解,而STEAM貌似能够解决这种矛盾,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诸如这样的乱象:有版画与STEAM课程结合的美术课程,也有剪纸与STEAM结合的课程,甚至出现了书法与STEAM结合的课程。STEAM仿佛成了一个帽子,当教育者觉得原本的课堂不够理论深度时,便“拿来主义”使用了这个帽子,但是对其本质却忽视了。

教学的本质就是开发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美术作为艺术创作学科,在创新思维能力上起着引领作用。STEAM教育在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感受力上有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却千万不能够滥用STEAM,必须寻找能够统整的知识,以及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

STEAM教育的观点同样认为,学生发展应该循序渐进。

(二)试错:失败乃成功之母

STEAM课程开发的历程并非一路顺风,而是历经艰难和磨炼,于是乎,试错成了走向精品课程的唯一道路。STEM融入美术课程的教学,并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鼓励学生在学习某学科的过程中图省事,找捷径,而是鼓励他们找规律,用方法,如此,学习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过程。梳理各学科的特点和属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性思考和设计,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猜你喜欢
美术学科艺术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美术篇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