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地球,护海洋

2021-05-04 13:27雷浩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海洋生物海水海洋

雷浩

1970年4月22日,第一次世界地球日活动成功举办。时至今日,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自觉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来。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举办世界地球日的纪念活动,每年设置一个主题,动员人们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为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做出贡献。

大家都知道,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家园极为重要的成员。可想而知,海洋对于地球和我们人类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亲爱的小读者,也许你就住在海边,每天出门就能看到潮涨潮落、海上明月升;也许你住在群山里、高原上或森林边,平时只能从电视里看到大海波涛翻滚、浪花轻拍的样子。如果你曾经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我真的与海洋有关系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从头开始了解吧。我想,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地球,也是水球

海洋是地球的独特标志

我们知道,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其中距离太阳比较近的水星、金星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也就是说,它们和地球最为相似。这些离太阳比较近的星球,个头儿都不算太大,主要由岩石构成,有密度较大的核心。我们都知道,宇宙之中,繁星多如牛毛,若以上述情况推断,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应该也不在少数。然而,真正像地球一样具有生命迹象的星球,目前科学家还没有证实,也未发现像地球一样拥有广阔海洋覆盖的星球。

那么,海洋是怎么来的呢?地质学家认为:距今45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内部充斥着炽热的岩浆。但宇宙空间是寒冷的,因此地球慢慢冷却下来并形成了地壳。与此同时,地球内部大量的水蒸气随着火山爆发喷涌而出,在空中冷却后形成降水,落回地面。这场持续数百万年的降雨便形成了原始海洋。充斥着高温岩浆和有毒气体的陆地环境不利于生命的形成,而条件适宜的海洋则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主体

如今,海洋面积约为3.3亿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37.5倍。与之相比,生活着76亿人口的陆地上宜居的地域,所占面积可以说小得可怜。如果你游过泳,可能会对以下数字有直观感受:游泳比赛中泳池的国际标准尺寸是长50米、宽21米以上、水深超过1.8米。站在泳池边,是不是觉得这片水域很深、很开阔,头疼怎么才能游到对岸?可如果我们知道了海洋的平均深度达到3.7千米,最深处超过了11千米,那么当你再看到游泳池时,也许心里会觉得更容易接受些吧。

其实,海是海,洋是洋,后者是主体,前者只是洋的边缘,两者面积比例大约是1∶9。世界上有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底有山、有谷、有平原、有盆地,地形种类十分丰富,是一个深邃、广阔,且颇为神秘的奇妙世界。

海洋是大多数生物的家

海洋中的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海洋动物,它们大部分时间或终生生活在海洋中。据估计,海洋动物有将近20万种,海洋生物的种类更是不计其数。

一些海洋动物十分特别,足以令我们惊叹,例如甘氏巨螯蟹伸展开可长达4.2米,皇带鱼最长能达到7.6米,大王乌贼的长度可达18米,蓝鲸最长能到30多米,而狮鬃水母的体长超过35米。

与之相比,植物更是厉害。我们知道,长颈鹿的高度也就是8米左右,但成熟巨藻的高度能超过70米!由它们组成的海底森林,是成千上万种动物的海底家园。

我们知道,一部分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可以用作食品、药材乃至工业原料。我们把这些生物统称为海洋生物资源。理论上,它们能通过自我繁殖来保持数量稳定和种群延续,但实际上,很多海洋生物资源都面临着生存危机,这是由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造成的。

海洋非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海洋中还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和矿物资源,它们同样是巨大的宝藏。海水占地表水体总量的97%以上,里面溶解了大量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氯、钠、镁、硫、钙等主要元素以及很多微量元素。像我们听过的海盐制造、海水淡化等都属于对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至于海洋中的矿物资源,就更为人所熟知了。从比较传统的海底油气资源,到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海底多金属结核,以及种类繁多的海滨复合型砂矿……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难以估量的矿产资源,足以支撑人类未来的发展。就拿多金属结核来说,它以锰、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据估计,大洋洋底多金属结核的总储量高达30000亿吨!

海洋影响地球气候

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要大,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海水升温和降温都比陆地要慢、幅度要小。在寒冬,陆地上很多地方已经滴水成冰,但海洋却很少结冰;而在盛夏,内陆地区已经令人觉得炙热难耐时,在海边却还能感受到涼爽的海风。海洋,以它极大的体量,温柔地调节着地球表面的温度,使其不会变化得过于剧烈,为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更加舒适的环境条件。

事实上,海洋正一刻不停地通过水热循环效应和洋流,细致地调控着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的气象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地球气候。巨大的洋流把寒冷和温暖的海水带到世界各地,形成了陆地和海洋中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一旦海洋“闹起脾气”,出现反常的厄尔尼诺现象,便会引发一系列影响巨大的连锁反应—— 南太平洋东部海域的水温会异常升高,这将导致世界某些地区发生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会出现异常增多的暴风雨,导致洪灾。不幸的是,这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一般每隔三五年就会发生一次。

人类,向海而生

大航海时代

对于长距离的商贸活动来说,海路运输与陆路运输相比,一向有“量大价优”的优势。在古代,人们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以争夺陆权和开发土地为主。由于造船技术、通信技术等航海技术尚不发达,海洋商贸在人类社会发展前期并未体现出太大的价值。这一状况直到临近大航海时代才有所改善。明代郑和率船队开展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活动,跨越了东亚地区、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的部分地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活动。

随后,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船队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以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推动了新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远洋探索在客观上实现并加强了东西方文化和贸易之间的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已知世界的认识,因此这一时期又被誉为地理大发现时期。著名的航海家们,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斐迪南·麦哲伦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断在世界地图上填充新发现,奠定了欧洲快速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航海事业的发展,深远地影响了后续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

海洋经济大爆发

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盐业、海洋渔业乃至海滨旅游业,都属于海洋经济范畴。从海域可燃冰勘探开发取得新成果,到大洋科考和极地科研再创佳绩,再到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新突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在10年间翻了一番,在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中排名第5位。这一方面说明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另一方面预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在医药界,已经连续17年没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上市了,直到我国开发出了甘露特钠胶囊。这是抗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中,全球第14种海洋药物。从海中取药,已成为前景极为光明的一项产业。

祖国的大海

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南端边界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海域面积总计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超过1.8万千米,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隔海相望,沿海岛屿有6 500多个。

中国近海大陆架面积广阔,其中分布着多个富含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目前,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海域已经实现了海底油气资源的开采。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和台湾沿岸,海滨砂矿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钛铁矿、磁铁矿、锆石、独居石和金红石等。

我国海洋保护意识和措施也在逐步强化,并且已经产生了积极效果。《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管辖海域一类水质面积比例同比略有上升,劣四类海域面积同比略有减少,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

海洋并不总是蔚蓝的

黑色——石油污染

石油对海洋的污染是世界性的严重问题。据估计,每年因人类活动而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约有1 000万吨之多。石油会破坏海洋环境,也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巨大威胁。

我们可能从媒体上看到过受海面油膜污染后,羽毛粘连导致失去保温、飞行能力的海鸟,但你知道石油中的一些成分还可能使鱼鳃发炎和坏死吗?或者你知道黑色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射入海水中的能量,从而阻碍海洋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吗?更何况海上油膜还有可能引发火灾。據测算,受石油污染严重的海区,至少需要5年才能重新恢复生机。

红色——赤潮

由于复杂的原因,特别是在营养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丰富的环境下,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或者高度集聚,引起海水变色的生态现象,被称为赤潮。这是一种海洋生物污染现象,也是一种海洋灾害。

赤潮的主要危害在于使海水中缺氧,甚至产生硫化物,极大地破坏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鱼类来说,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还可能堵塞鱼鳃,使鱼窒息。有些浮游生物死后还会释放出毒素,不仅会使鱼虾中毒,甚至可能经由食物链,使毒素作用于人畜,危害极大。

白色——“海洋沙漠”

人们对某一特定海域有一种形象的叫法——海洋沙漠,指的是一大片像沙漠一样荒芜的海洋。在那里,生物十分稀少。这一状况由来已久,早在十几年前,科学家就发出警示,在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洋沙漠面积扩大了15%。目前,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面积已经成为海洋之中的不毛之地。形成海洋沙漠的原因与全球变暖有关,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下层冷海水与上层暖海水对流困难,导致海底的营养物质难以被带到表层海水,从而使海洋生物减少。

黄色——过度填海造陆

我国神话传说中有精卫填海的故事,现实中,荷兰、日本、摩纳哥等国都曾开展过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随着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一举措的认识,目前国际主流意见认为,不能忽视填海造陆可能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后续衍生出的环境问题,需要科学规划,适度而为,采用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方法,有序推进填海造陆。

地球诞生后的数十亿年来,生物经过了多次灭绝和重生,在最近数十万年实现了爆发式的突破,出现了今天人类大发展的格局。保护地球,实际上指的是保护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历史终将证明,只有珍视海洋、爱护地球,我们人类才有希望,文明才有未来。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海水海洋
会发光的海洋生物
猜猜我是谁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看海洋生物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咸咸的海水
海水
海水能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