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的“非遗”印记——罗盘

2021-05-04 13:27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磁针罗盘指南针

为船舶指引方向的神秘黑科技

罗盘又叫罗经,它还有罗经盘、罗针、罗盘针、指南针盘等别名,蕴含“包罗万象,经纬天地”的意义。罗盘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用于航海、勘察、探险、旅行等活动中测定方位,民间多用于测定宅基朝向、墓葬选址等。

罗盘承载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其主要原理源于磁性指南技术。指南针是举世瞩目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我国主要经历了司南、磁针和罗盘三大发展阶段。战国至西汉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司南看上去是一个方盘,方盘上标有方位,中间放一勺状磁石,拨动磁勺,让它自由旋转后静止下来,勺柄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后经过历朝的不断改进,司南到宋代开始发展为指南鱼、指南龟和指南针。人们又经过多年实践,将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方位盘的四周有精确的方向刻度,这样便制成了罗盘。

由于罗盘对方位极其敏感,在海上航行亟须判断方位的航海家们就将罗盘安装到船上,用来判定方位,航海罗盘由此诞生。

根据磁针的支承方式,罗盘可以分为水罗盘和旱罗盘。据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时有4种不同装置的针型指南针,分别使用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用于航海的多是水浮法指南针,即水罗盘。水罗盘在南宋时已得到普遍使用,一直到明代中叶,郑和下西洋时期使用的罗盘依旧是水罗盘。元代时,罗盘传到欧洲,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后来,一种指南针固定在支轴上的新式罗盘出现了,被称作旱罗盘,并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水罗盘。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轮船出现,液体磁罗经应运而生,船舶导航随之进入磁罗经时代,航海罗盘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丝路的护航法宝

在航海罗盘被用于航海活动之前,海上航行只能依据日月星辰来定位。东晋高僧法显在访问印度、斯里兰卡后,于五世纪初乘船回国。他所著的《佛国记》中写道:“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辰而进。”

“星相导航”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技术帮助世界各国通过海路开展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活动。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在阴雨天看不见日月星辰,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船舶便无计可施了。

幸運的是,指南针诞生了,航船不再听天由命。宋代的朱彧在《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是人类使用指南针为航船导航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随着航海罗盘的普遍应用,从南宋开始,出海的船舶上设置了一个职位——火长,专门负责看管指南针,用它为船舶导航。这一职位保留了很长时间,直到明代仍有火长,也被称为船师。

到了元代,航海罗盘的地位提升,一跃成为海上导航最重要的仪器,不论天阴天晴,船舶都利用罗盘来导航,而且还有专门编制的罗盘针路,船行到什么地方,采用什么针位,一路航线都被一一标识明白。元代的《海道经》和《大元海运记》里都有关于罗盘针路的记载。

明代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之所以安全无虞,除了他们识地理,观星象,利用季风、洋流外,更离不开航海罗盘的导航。

航海“非遗”的匠心制作

现代社会,船舶已经拥有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人工智能也大行其道,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在海上迷路了。由于罗盘的实用功能逐步退化,市场需求萎缩,老艺人先后离世,后继传人缺乏,所以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传承磁性指南技术的罗盘制作技艺濒于消亡,亟待保护利用。

2006年,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制作流程和制作手法有严格的要求。一具罗盘,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分别为:制坯、车圆磨光、分格、书写盘面、上油、安装磁针。每一道工序对原料和工艺的要求极其严格。首先要精选特等木料“虎骨树”锯成罗盘毛坯,然后将毛坯车圆磨光并挖好装磁针的圆孔,接着在盘面画格和书写,随后熬炼桐油并往罗盘上上油,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工序,包括磁化钢针、测定磁针重心、装针等,尤其要做到精准。除了安徽万安,福建漳州、广东兴宁也是中国传统手工罗盘制作技艺的传承地。

小小的罗盘映射了“海丝之路”上劈波斩浪的航程,也彰显了数百年来匠师精益求精的匠心。我们期待这项优秀的航海“非遗”传统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在海洋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周甜 供稿)

猜你喜欢
磁针罗盘指南针
社会治理的“罗盘”:“情”“理”“法”关系的融合与互通
The Importance of Team Spirit
自制指南针
指南针
数学王国大闯关
不宜上课
由2016年南京市一道关于“小磁针”的物理中考题想起的
像水一样柔软
有关磁场的易错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