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须心安,自律当快意

2021-05-07 13:39谭青
做人与处世 2021年4期
关键词:王密许衡自力

谭青

慎独是本事。慎独需“慎诚”。慎之“独”,植根于心灵之“诚”,诚实不欺,忠于本真。

荀子最早提出“慎诚”的概念。《荀子》一书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在荀子看来,“不诚则不独”,慎独是由“诚”始发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只要做到“诚”,才能“慎其独”,只有“慎其独”,才能显示出至高品德,教化万物百姓才能为人尊重与信服。这种思想,也正契合《大学》所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心”是慎独的固本心源,“慎诚”是慎独的精气力量,而“慎隐”“慎微”是慎独的助推之器。慎独者,心地清明无染,精神富足安然,生命畅快无忧。

梁漱溟说:“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天才诗人曹植曾言:“祗畏神明,敬惟慎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曾国藩总结一生处事心得,得出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也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宝藏。其中,慎独是根基,是“体”,其他则是枝叶,是“用”。他还说:“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顾名思义,即“慎”其“独”者也。对此,汉代经学家郑玄的解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在远离集体、独处独居、无人管束监督之时,其所作所为仍然能自觉遵守道德与原则,做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慎独最为强调“自力”“克己”“自觉”,主张不假他力、依靠自力来践履仁道,止于至善。做到不为外物所左右,保持高度自觉的定力与谨慎的状态,杜绝邪念滋生,决不自欺欺人,更不阳奉阴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觉。这种功夫的习得,不在于嘴上功夫的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在于当自己独处时能够铭记平时心之所向,能践行平时言之道理,即使四周无人也能感受到有双眼睛在监督,使自己进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

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便是慎独精神的彰显。东汉名臣杨震以廉洁清正而闻名。一次他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在此担任县令的故交王密,二人相谈甚欢。因王密受过杨震的知遇之恩,故当天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两黄金前往杨震所住馆驿以谢恩公。面对王密的馈赠,杨震坚持不收。王密急忙說道:“暮夜无知者。”意劝慰杨震此事绝对无人知晓。杨震听完正色以对:“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见杨震拒而不受便面露愧色离去。

元代大学者许衡外出,天气异常酷热,忽见路边有棵挂满梨子的梨树,行人便争先恐后摘梨解渴。只有许衡站在原地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去摘梨?许衡回答:“不是自家的梨怎可随便乱摘呢!”那人耻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淡然回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不难看出,在这种慎独精神的影响下,道德已经成为主体的一种信念,是变“他律”为“自律”,变“他觉”为“自觉”。反观现实中,有些人张口闭口慎独,然而一旦独处时,便经不住诱惑身陷污秽,其因就在于“心中无主”。

将“慎心”精神内化于心,才能拥抱谨行“慎举”。借以内化的道德,为内心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源泉,我们才能在单独面对一切外在纷繁诱惑时保持正心正念,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做事有分寸、有原则、有态度。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王密许衡自力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四知太守
Coupled Faul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
惊堂木
许家梨